卷八二
關燈
小
中
大
,上得以兼下,下不得以僭上,使官民上下得于見聞者熟則其存于心志者定,心志既定則有餘者不敢恣為于己、不及者不敢慕欲于人,衆心安定,家給人足而教化行矣。
文翁為蜀郡守,仁愛好教化,見蜀地僻陋有蠻夷風,文翁欲誘進之,乃選郡縣小吏開敏有才者親自饬厲,遣詣京師受業博士,數歲皆成就還歸,文翁以為右職。
又修起學宮于成都市中,招下縣子弟為學官弟子,為除更繇,高者以補郡縣吏,次為孝弟力田,吏民榮之,數年争欲為學官弟子,富人至出錢以求之,繇是大化,蜀郡學者比齊、魯焉。
臣按:天下之風俗未必皆美也,人君之教化未必皆及也,蓋輿圖之廣,廣谷大川異制,民生其間異俗,人君一人不能一一躬曆之,而其所為條教又未必皆能一一如其俗,是以有賴于承流宣化之吏,随其地因其俗以倡率教導之,若文翁之治蜀者是已。
是故人君之治莫大于崇教化,欲崇教化莫先于學古訓,欲民之學古訓則在乎立學校焉。
學校既立,有師儒以為之指教,有經書以為之準則,俾知善之當為、惡之不當為,欣然以從,翕然以化,皆草其舊染之俗而興禮義之風,此誠人君治平之本而良二千石之任也。
韓延壽為颍川太守,颍川多豪強難治,延壽欲教以禮讓,恐百姓不從,乃曆召郡中長老為向鄉裡所信者數千人,設酒具食親與相對,接以禮意,人人問以謠俗,民所疾苦為陳,和睦親愛,銷除怨咎之路,長老皆以為便。
因與議定嫁娶、喪祭儀品,略依古禮,不得過法,又令文學、校官、諸生皮弁執俎豆為吏民行喪祭、嫁娶禮,百姓遵用其教。
後入守左馮翊,恩信周遍,二十四縣,莫敢以詞訟自言者。
臣按:延壽與民議定嫁娶喪祭儀品,略依古禮,不得過法,此誠得化民之本原。
蓋民之所以貧窘而流于邪淫,其原皆出于昏嫁、喪祭之無其制。
婚嫁、喪祭,民生之不能無者,民間一遇昏嫁、喪祭,富者傾赀以為觀美,貧者質貸以相企效,流俗之相尚、邪說之眩惑,遂至破産而流于荒淫邪誕之域,因而起争訟緻禍亂者亦或有之。
漢之時異端之教猶未甚熾,今去其時千年矣,世變愈下而佛、道二教大為斯民之蠹惑,非明古禮以正人心、息邪說則民财愈匮而民性愈蕩矣,幸而有朱氏《家禮》一書簡易可行,乞敕有司,凡民間有冠、昏、喪、祭一依此禮以行,有不行者以違制論,其守令上計課以教民行古禮為最,此無可書,雖有他最亦不在升舉之列。
如此,則禮教行而民俗美,化民成俗之教莫大于此。
黃霸為颍川太守,為條教置父老師帥、伍長,班行之于民間,勸以為善防奸之意。
霸力行教化而後誅罰,務在成就全安長吏,凡治道去其泰甚者爾,以外寬内明得吏民心,治為天下第一。
天子下诏稱揚曰:“颍川太守霸,宣布诏令,百姓鄉化,孝子、弟弟、貞婦、順孫日以衆多,田者讓畔,道不拾遺,養視鳏寡,贍助貧窮,獄或八年亡重罪囚,吏民鄉于教化,興于行誼,可謂賢人君子矣。
《書》不雲乎‘股肱良哉’。
其賜爵關内侯、黃金百斤,秩中二千石。
”而颍川孝弟有行義、民三老力田皆以差賜爵及帛,後數月,征霸為太子太傅,遷禦史大夫。
臣按:人君欲其政教之行于天下,非得循良之臣承流而宣化于下,其勢不能以遍及也。
漢宣帝垂意于治,數下恩澤诏書,吏不奉宣,霸為選擇良吏分部宣布诏令,令民鹹知上意,然後為條教班行民間,民知太守之條教皆承天子之意,故易于信從。
及其教化既行,天子聞之又日诏以稱揚之,首曰“宣布诏令,百姓向化”而曆數其政績之美,且賜爵及金,并推及其郡民之賢者。
嗚呼,漢去三代未遠,其君之求治臣之為治皆有古遺意,後世則惟以簿書、财賦為急,未聞有及教化者矣。
雖有其言亦無其實,為吏者固不暇于教化,萬有一焉不罹于文法幸矣,況望增秩賜金、征入朝以為顯官哉?後世有志于教化之君其尚以宣帝為法,有志于教化之吏其尚以黃霸為法。
卓茂為密令,勞心諄諄,視民如子,舉善而教,口無惡言,吏人親愛而不忍欺之。
人有言亭長受其米肉遺者,茂問之知其自以恩意遺之,非從其求,謂之曰:“人所以貴于禽獸者,以有仁愛,知相敬事也。
今鄰裡長老尚故饋遺,此乃人道所以相親,況吏與民乎?吏顧不當乘威力強請求耳。
凡人之生群居雜處,故有經紀禮義以相交接。
亭長素善吏,歲時遺之,禮也。
”人曰:“苟如此,律何故禁之?”茂曰:“律設大法,禮順人情。
今我以禮教汝,汝必無怨惡;以律治汝,汝何所措其手足乎?一門之内,小者
文翁為蜀郡守,仁愛好教化,見蜀地僻陋有蠻夷風,文翁欲誘進之,乃選郡縣小吏開敏有才者親自饬厲,遣詣京師受業博士,數歲皆成就還歸,文翁以為右職。
又修起學宮于成都市中,招下縣子弟為學官弟子,為除更繇,高者以補郡縣吏,次為孝弟力田,吏民榮之,數年争欲為學官弟子,富人至出錢以求之,繇是大化,蜀郡學者比齊、魯焉。
臣按:天下之風俗未必皆美也,人君之教化未必皆及也,蓋輿圖之廣,廣谷大川異制,民生其間異俗,人君一人不能一一躬曆之,而其所為條教又未必皆能一一如其俗,是以有賴于承流宣化之吏,随其地因其俗以倡率教導之,若文翁之治蜀者是已。
是故人君之治莫大于崇教化,欲崇教化莫先于學古訓,欲民之學古訓則在乎立學校焉。
學校既立,有師儒以為之指教,有經書以為之準則,俾知善之當為、惡之不當為,欣然以從,翕然以化,皆草其舊染之俗而興禮義之風,此誠人君治平之本而良二千石之任也。
韓延壽為颍川太守,颍川多豪強難治,延壽欲教以禮讓,恐百姓不從,乃曆召郡中長老為向鄉裡所信者數千人,設酒具食親與相對,接以禮意,人人問以謠俗,民所疾苦為陳,和睦親愛,銷除怨咎之路,長老皆以為便。
因與議定嫁娶、喪祭儀品,略依古禮,不得過法,又令文學、校官、諸生皮弁執俎豆為吏民行喪祭、嫁娶禮,百姓遵用其教。
後入守左馮翊,恩信周遍,二十四縣,莫敢以詞訟自言者。
臣按:延壽與民議定嫁娶喪祭儀品,略依古禮,不得過法,此誠得化民之本原。
蓋民之所以貧窘而流于邪淫,其原皆出于昏嫁、喪祭之無其制。
婚嫁、喪祭,民生之不能無者,民間一遇昏嫁、喪祭,富者傾赀以為觀美,貧者質貸以相企效,流俗之相尚、邪說之眩惑,遂至破産而流于荒淫邪誕之域,因而起争訟緻禍亂者亦或有之。
漢之時異端之教猶未甚熾,今去其時千年矣,世變愈下而佛、道二教大為斯民之蠹惑,非明古禮以正人心、息邪說則民财愈匮而民性愈蕩矣,幸而有朱氏《家禮》一書簡易可行,乞敕有司,凡民間有冠、昏、喪、祭一依此禮以行,有不行者以違制論,其守令上計課以教民行古禮為最,此無可書,雖有他最亦不在升舉之列。
如此,則禮教行而民俗美,化民成俗之教莫大于此。
黃霸為颍川太守,為條教置父老師帥、伍長,班行之于民間,勸以為善防奸之意。
霸力行教化而後誅罰,務在成就全安長吏,凡治道去其泰甚者爾,以外寬内明得吏民心,治為天下第一。
天子下诏稱揚曰:“颍川太守霸,宣布诏令,百姓鄉化,孝子、弟弟、貞婦、順孫日以衆多,田者讓畔,道不拾遺,養視鳏寡,贍助貧窮,獄或八年亡重罪囚,吏民鄉于教化,興于行誼,可謂賢人君子矣。
《書》不雲乎‘股肱良哉’。
其賜爵關内侯、黃金百斤,秩中二千石。
”而颍川孝弟有行義、民三老力田皆以差賜爵及帛,後數月,征霸為太子太傅,遷禦史大夫。
臣按:人君欲其政教之行于天下,非得循良之臣承流而宣化于下,其勢不能以遍及也。
漢宣帝垂意于治,數下恩澤诏書,吏不奉宣,霸為選擇良吏分部宣布诏令,令民鹹知上意,然後為條教班行民間,民知太守之條教皆承天子之意,故易于信從。
及其教化既行,天子聞之又日诏以稱揚之,首曰“宣布诏令,百姓向化”而曆數其政績之美,且賜爵及金,并推及其郡民之賢者。
嗚呼,漢去三代未遠,其君之求治臣之為治皆有古遺意,後世則惟以簿書、财賦為急,未聞有及教化者矣。
雖有其言亦無其實,為吏者固不暇于教化,萬有一焉不罹于文法幸矣,況望增秩賜金、征入朝以為顯官哉?後世有志于教化之君其尚以宣帝為法,有志于教化之吏其尚以黃霸為法。
卓茂為密令,勞心諄諄,視民如子,舉善而教,口無惡言,吏人親愛而不忍欺之。
人有言亭長受其米肉遺者,茂問之知其自以恩意遺之,非從其求,謂之曰:“人所以貴于禽獸者,以有仁愛,知相敬事也。
今鄰裡長老尚故饋遺,此乃人道所以相親,況吏與民乎?吏顧不當乘威力強請求耳。
凡人之生群居雜處,故有經紀禮義以相交接。
亭長素善吏,歲時遺之,禮也。
”人曰:“苟如此,律何故禁之?”茂曰:“律設大法,禮順人情。
今我以禮教汝,汝必無怨惡;以律治汝,汝何所措其手足乎?一門之内,小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