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八二
關燈
小
中
大
▲廣教化以變俗
《周書君陳》篇:王曰:“君陳,爾惟弘周公丕訓,無依勢作威,無倚法以削,寬而有制,從容以和。
” 呂祖謙曰:“周公之訓大矣,猶欲弘之者,繼前人之政苟止以持循因襲為心,其所成必降前人數等,惟奮然開拓,期以光大前業,然後僅能不替,蓋造始之與繼成,其力量不同也。
和中之時,大體固當寬,苟無制則流蕩放肆,安能從容以和乎?馴擾調娛于品制之中,遊息化養于範圍之内,斯其所以和也。
” 蔡沈曰:“君陳何至依勢以為威、倚法以侵削者,然勢我所有也,法我所用也,喜怒予奪毫發不于人而于己,是私意也非公理也,安得不作威以削乎?君陳之世當寬和之世也,然寬不可一于寬,必寬而有其制;和不可一于和,必從容以和之。
” 臣按:先儒謂周公遷殷頑民于下都,周公親自監之,周公既沒,成王命君陳代周公,此其策命之辭。
夫周公之毖殷頑民而君陳繼其後,民習之頑犷者至是稍馴擾矣,故成王戒其無以法制以行刻削之政,尚存寬典以布和厚之仁,庶幾其從吾之化以變其舊俗也。
又曰:“爾無忿疾于頑,無求備于一夫。
必有忍其乃有濟,有容德乃大。
簡厥修亦簡其或不修,進厥良以率其或不良。
” 蔡沈曰:“無忿疾人之所未化,無求備人之所不能忍,言事容、言德。
” 侯甫曰:“無忿疾于頑,有忍者也;無求備于一夫,有容者也。
” 王安石曰:“修謂其職業,良謂其行義。
職業有修與不修當簡而别之,則人勸功;進行義之良者以率其不良,則人勵行。
” 臣按:民之為民有修者亦有不修者,有良者亦有不良者,修者簡别之,不使與不修者混,不修者亦簡别之,不使與修者雜,既簡别之如此,然後于中冀其能修而至于良善者進用之,而不良者知所愧慕,亦必修饬而至于良善,是進厥良所以率其不良者也。
先儒謂頑不率教者不可忿疾之,率教者亦當獎拔之,然不可以求備。
必有忍至德乃大,即無忿疾于頑之意;簡厥修至率其或不良,即無求備之意。
此數言者雖成王為君陳治殷民而言,是誠萬世人君命官化民之要道也。
《畢命》:王若曰:“嗚呼!父師,惟文王、武王敷大德于天下,用克受殷命。
惟周公左右先王,綏定厥家,毖殷頑民,遷于洛邑,密迩王室,式化厥訓。
既曆三紀(十二年曰紀),世(父子曰世)變風移,四方無虞,予一人以甯。
” 蔡沈曰:“畢公代周公為太師也。
文王、武王布大德于天下,用能受殷之命,言得之之難也。
周公左右文、武、成王安定國家,謹毖頑民,遷于洛邑,密近王室,用化其教,既曆三紀,世已變而風始移,今四方無可虞度之事,而予一人以甯,言化之之難也。
” 臣按:以周公之元聖,輔佐文武之聖、成王之賢,而一殷民在京邑之近而又繼之以君陳以和,其中曆三十六年之久,世已變矣而後其風始移焉,由是觀之,民之難化可知矣。
然殷民在洛邑,密迩王室,其無虞度之事而曰四方者,蓋一肢有疾而渾身為之不甯、一處有事而四方為之騷擾,人君以一人之身而居四方之中,四方之中苟一處之有事而四方鹹為之劻勷矣,民既不甯,君身安得甯乎?此古之明君必擇賢臣而付以保厘之任,國之賢臣必體君心而盡其謹毖之心,有由然也。
又曰:“政貴有恒,辭尚體要,不惟好異。
商俗靡靡,利口惟賢,餘風未殄,公其念哉!我聞曰:‘世祿之家,鮮克由禮,以蕩陵德,實悖天道。
敝化奢麗,萬世同流。
’茲殷庶士席寵惟舊,怙侈滅義,服美于人。
驕淫矜侉,将由惡終。
雖收放心,閑之惟艱。
” 蔡沈曰:“對暫之謂恒,對常之謂異,趣完具而已之謂體,衆體所會之謂要。
政事純一,辭令簡實,深戒作聰明、趨浮末好異之事,古人論世祿之家逸樂豢養,其能由禮者鮮矣。
既不由禮,則心無所制,肆其驕蕩,陵蔑有德,悖亂天道,敝壞風化,奢侈美麗,萬世同一流也。
康王将言殷士怙侈滅義之惡,故先取古人論世族者發之。
” 呂祖謙曰:“殷士憑借光寵助發其私欲者,有自來矣。
私欲公義相為消長,故怙侈必至滅義,義滅則無複羞惡之端,徒以服飾之美侉之于人而身之不美則莫之恥也,流而不返,驕淫矜侉,百邪并見,将以惡終矣。
洛邑之遷,式化厥訓雖已收其放心,而其所以防閑其邪者,猶甚難也。
” 臣按:先儒有言人之心莫難收于已放之時,尤莫難閑于既收之後,苟其根尚在,雖一時之所收斂将觸事而發,此閑之所以為難也。
由是以觀,則殷人
” 呂祖謙曰:“周公之訓大矣,猶欲弘之者,繼前人之政苟止以持循因襲為心,其所成必降前人數等,惟奮然開拓,期以光大前業,然後僅能不替,蓋造始之與繼成,其力量不同也。
和中之時,大體固當寬,苟無制則流蕩放肆,安能從容以和乎?馴擾調娛于品制之中,遊息化養于範圍之内,斯其所以和也。
” 蔡沈曰:“君陳何至依勢以為威、倚法以侵削者,然勢我所有也,法我所用也,喜怒予奪毫發不于人而于己,是私意也非公理也,安得不作威以削乎?君陳之世當寬和之世也,然寬不可一于寬,必寬而有其制;和不可一于和,必從容以和之。
” 臣按:先儒謂周公遷殷頑民于下都,周公親自監之,周公既沒,成王命君陳代周公,此其策命之辭。
夫周公之毖殷頑民而君陳繼其後,民習之頑犷者至是稍馴擾矣,故成王戒其無以法制以行刻削之政,尚存寬典以布和厚之仁,庶幾其從吾之化以變其舊俗也。
又曰:“爾無忿疾于頑,無求備于一夫。
必有忍其乃有濟,有容德乃大。
簡厥修亦簡其或不修,進厥良以率其或不良。
” 蔡沈曰:“無忿疾人之所未化,無求備人之所不能忍,言事容、言德。
” 侯甫曰:“無忿疾于頑,有忍者也;無求備于一夫,有容者也。
” 王安石曰:“修謂其職業,良謂其行義。
職業有修與不修當簡而别之,則人勸功;進行義之良者以率其不良,則人勵行。
” 臣按:民之為民有修者亦有不修者,有良者亦有不良者,修者簡别之,不使與不修者混,不修者亦簡别之,不使與修者雜,既簡别之如此,然後于中冀其能修而至于良善者進用之,而不良者知所愧慕,亦必修饬而至于良善,是進厥良所以率其不良者也。
先儒謂頑不率教者不可忿疾之,率教者亦當獎拔之,然不可以求備。
必有忍至德乃大,即無忿疾于頑之意;簡厥修至率其或不良,即無求備之意。
此數言者雖成王為君陳治殷民而言,是誠萬世人君命官化民之要道也。
《畢命》:王若曰:“嗚呼!父師,惟文王、武王敷大德于天下,用克受殷命。
惟周公左右先王,綏定厥家,毖殷頑民,遷于洛邑,密迩王室,式化厥訓。
既曆三紀(十二年曰紀),世(父子曰世)變風移,四方無虞,予一人以甯。
” 蔡沈曰:“畢公代周公為太師也。
文王、武王布大德于天下,用能受殷之命,言得之之難也。
周公左右文、武、成王安定國家,謹毖頑民,遷于洛邑,密近王室,用化其教,既曆三紀,世已變而風始移,今四方無可虞度之事,而予一人以甯,言化之之難也。
” 臣按:以周公之元聖,輔佐文武之聖、成王之賢,而一殷民在京邑之近而又繼之以君陳以和,其中曆三十六年之久,世已變矣而後其風始移焉,由是觀之,民之難化可知矣。
然殷民在洛邑,密迩王室,其無虞度之事而曰四方者,蓋一肢有疾而渾身為之不甯、一處有事而四方為之騷擾,人君以一人之身而居四方之中,四方之中苟一處之有事而四方鹹為之劻勷矣,民既不甯,君身安得甯乎?此古之明君必擇賢臣而付以保厘之任,國之賢臣必體君心而盡其謹毖之心,有由然也。
又曰:“政貴有恒,辭尚體要,不惟好異。
商俗靡靡,利口惟賢,餘風未殄,公其念哉!我聞曰:‘世祿之家,鮮克由禮,以蕩陵德,實悖天道。
敝化奢麗,萬世同流。
’茲殷庶士席寵惟舊,怙侈滅義,服美于人。
驕淫矜侉,将由惡終。
雖收放心,閑之惟艱。
” 蔡沈曰:“對暫之謂恒,對常之謂異,趣完具而已之謂體,衆體所會之謂要。
政事純一,辭令簡實,深戒作聰明、趨浮末好異之事,古人論世祿之家逸樂豢養,其能由禮者鮮矣。
既不由禮,則心無所制,肆其驕蕩,陵蔑有德,悖亂天道,敝壞風化,奢侈美麗,萬世同一流也。
康王将言殷士怙侈滅義之惡,故先取古人論世族者發之。
” 呂祖謙曰:“殷士憑借光寵助發其私欲者,有自來矣。
私欲公義相為消長,故怙侈必至滅義,義滅則無複羞惡之端,徒以服飾之美侉之于人而身之不美則莫之恥也,流而不返,驕淫矜侉,百邪并見,将以惡終矣。
洛邑之遷,式化厥訓雖已收其放心,而其所以防閑其邪者,猶甚難也。
” 臣按:先儒有言人之心莫難收于已放之時,尤莫難閑于既收之後,苟其根尚在,雖一時之所收斂将觸事而發,此閑之所以為難也。
由是以觀,則殷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