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八一

關燈
▲謹好尚以率民 《尚書君陳》篇:王若曰:“爾惟風,下民惟草。

    ” 蔡沈曰:“君子之德風也,小人之德草也,草上之風必偃。

    君陳克由周公之訓,則商民亦由君陳之訓矣。

    ” 臣按:此成王命君陳代周公尹東郊策命之辭,孔子答季康子之問其言本諸此。

    風譬則君也,草譬則民也,風之為氣勁而力,草之為物柔而弱,以勁而有力之風而加諸柔弱之草,其偃仆之易且速可知矣。

    人君之居上也其轉移之勢豈止于風,而民之處下也其随順之形則甚于草矣。

    人君神而化之使民宜之,則其感孚之妙、轉移之易、順從之速,其猶風之于草,有莫知其然而然矣。

     惟民生厚,因物有遷,違上所命,從厥攸好。

    爾克敬典在德,時乃罔不變,允升于大猷。

     蔡沈曰:“言斯民之生,其性本厚,而所以澆薄者以誘于習俗而為物所遷耳。

    然厚者既可遷而薄,則薄者豈不可反而厚乎?反薄歸厚,特非聲音、笑貌之所能為爾。

    民之于上,固不從其令而從其好,《大學》言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,亦此意也。

    敬典者,敬其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婦、朋友之常道也。

    在德者,得其典常之道而著之于身也。

    蓋知敬典而不知在德,則典與我猶二也,惟敬典而在德焉,則所敬之典無非實有諸已,實之感人捷于桴鼓,所以時乃罔不變而信升于大猷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人之生也,其性本有善而無惡,有善故其有生之初無不厚也,逮夫有生之後蔽于外物、誘于習俗,于是乎其厚者始變而薄矣。

    然向者其所得于天之本然者則固淳如也,在上者誠能敬典而在德,于凡所謂人倫之常道兢兢焉敬恭之而不忽,皆必實而有諸已,凡吾所令于民以為政教者即吾所好以為典常者也,則吾之一身周旋動履于大道之中,由是得于聽聞觀感之下者莫不遷善而改過,變惡以為美、化頑為仁、反薄歸厚,蕩蕩平平皆升進于大道之中無反無側矣。

     《君牙》篇:王若曰:“爾身克正,罔敢弗正,民心罔中,惟爾之中。

    ” 蔡沈曰:“教之本在君牙之身正也、中也,民則之體而人之所同然也。

    正以身言,欲其所處無邪行也;中以心言,欲其所存無邪思也。

    孔子曰:‘予率以正,孰敢不正。

    ’周公曰:‘率自中。

    ’” 臣按:此穆王命君牙為大司徒之诰命。

     《詩序》曰:《羔羊》,鵲巢之功緻也。

    召南之國化文王之政,在位皆節儉正直,德如羔(小曰羔)羊(大曰羊)也。

    羔羊之皮(所以為裘),素(白也)絲五紽(以絲飾裘之名),退食(退朝而食于家)自公(從公門而出),委蛇委蛇(自得之貌)。

     朱熹曰:“南國化文王之政,在位皆節儉正直,故詩人美其衣服有常而從容自得如此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先儒謂此詩為文王作人之效如春風和氣,所在生輝,故人才之所成就,驗諸在野則赳赳之武夫、公侯腹心,觀諸在朝則委蛇之大夫節儉正直。

    此文王之化不可以淺深遠近論者也,然則人君一身為風化之本,烏可不慎其所自出哉? 又曰:《驺虞》,鵲巢之應也。

    鵲巢之化行,人倫既正,朝廷既治,天下純被文王之化,則庶類蕃植,綍田以時,仁如驺虞,則王道成也。

     朱熹曰:“文王之化始于《關雎》而至于《麟趾》則其化之入人者深矣,形于《鵲巢》而及于《驺虞》則其澤之及物者廣矣。

    蓋意誠心正之功不息而久,則其薰蒸透徹、融液周遍,自有不能已者,非智力之私所能及也。

    故序以《驺虞》為鵲巢之應,而見王道之成其必有所傳矣。

    ” 陳鵬飛曰:始于《鵲巢》之夫婦而人倫正,中于《羔羊》之君臣而朝廷治,人倫既正、朝廷既治,使天下皆被文王之化而有驺虞之仁心,則王道成矣。

     《禮記坊記》:子雲:“善則稱親,過則稱已,則民作孝。

    ” 吳澂曰:“言人子善稱親、過稱已則民化之,皆興起而孝于親。

    ”子曰:“長民者朝廷敬老,則民作孝。

    ”鄭玄曰:“長民,謂天子諸侯也。

    ” 葉夢得曰:“老近于親也,近者猶敬于上,則親者民必知孝于下。

    ” 《缁衣》:子言之曰:“為上易事也、為下易知也,則刑不煩矣。

    ” 呂大臨曰:“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,易事者以好信故也,易知者以用情故也。

    若上以機心待民,則民亦以機心待其上,奸生詐起,欲刑之不煩不可得矣。

    ” 劉彜曰:“上難事則下難知,上易事則下易知,好惡悖于上,喜怒失其常,于是有匿其誠信以為容悅者、屈其忠直以為阿谀者、包其禍心以為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