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八○

關燈
▲崇師儒以重道 《周禮》曰:大宰以九兩系邦國之民,三曰師,以賢得民;四曰儒,以道得民。

    大司徒以本俗六安萬民,四曰聯師儒。

     葉時曰:“大宰系民之九兩,司徒安萬民之六俗,而皆以師、儒行乎其中,誠以師道不立則天下無善人,儒道不立則天下無正學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天下不可一日無師儒之功,然師必以儒,儒必以道,然後可以立規矩于一時,垂楷範于後世也。

    彼異端衆技亦皆有師,然師不以儒,儒不以道,豈足以系天下之心而聯天下之俗哉?此人君所以有志于三代之英,而徯大道之行者莫不崇儒重道,立為師表以正天下之人心,以成天下之治化。

     《學記》曰:凡學之道,嚴師為難。

    師嚴然後道尊,道尊然後民知敬學。

    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,當其為屍則弗臣也,當其為師則弗臣也。

    大學之禮,雖诏于天子無北面,所以尊師也。

     陳澔曰:“嚴師如《孝經》嚴父之義,謂尊禮嚴重之也。

    無北面,不處之以臣位也。

    ” 方悫曰:“嚴即尊也,嚴師即雖诏于天子無北面是矣。

    以一人之貴而師匹夫之賤,以四海之富而師環堵之貧,此嚴師所以為難也。

    嚴師者,人嚴之也,人嚴其師則師道嚴矣。

    師所以傳道,故師嚴然後道尊;學所以為道,故道尊然後民知敬學。

    以神言之,故為屍則弗臣;以道言之,故為師則弗臣。

    ” 《大戴禮》:武王踐阼,召師尚父而問焉曰:“黃帝、颛顼之道存乎意,亦忽不可得見與?”師尚父曰:“在丹書,王欲聞之則齊矣。

    ”王齊三日,王端冕師尚父亦端冕,奉書而入,負屏而立,王下堂南面而立,師尚父曰:“先王之道,不北面。

    ”王行西折而東,東面而立,師尚父西面,道書之言曰:“敬勝怠者吉,怠勝敬者滅,義勝欲者從,欲勝義者兇。

    凡事不強則枉,弗敬則不正,枉者滅廢,敬者萬世。

    ”王聞書之言惕若恐懼,而為戒書于席之四端,銘曰“安樂必敬”、“無行可悔”、“一反一側,亦不可不志”、“殷監不遠,視爾所代”。

    幾銘曰:“皇皇惟敬,口口生敬。

    口生,口戕口。

    ”鑒銘曰:“見爾前,慮爾後。

    ”盤銘曰:“與其溺于人也,甯溺于淵。

    溺于淵猶可遊也,溺于人不可救也。

    ”楹銘曰:“毋曰胡殘,其禍将然;毋曰胡害,其禍将大;毋曰胡傷,其禍将長。

    ”牖銘曰:“随天之時,以地之财,敬事皇天,敬以先時。

    ”劍銘曰:“帶之以為服,動必行德,行德則興,倍德則分。

    ” 朱熹曰:“周武王踐祚之初,受師尚父丹書之戒,曰‘敬勝怠者吉,怠勝敬者滅,義勝欲者從,欲勝義者兇’,退而于幾席、觞豆、刀劍、戶牖莫不銘焉。

    今其遺語尚幸頗見于禮書,願治之君、志學之士皆不可以莫之考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周武王之于師尚父欲有問焉,則以師禮尊之而不敢處以臣位,而師尚父知道之在己也,亦不敢輕屈其道,必以師道為尊,忘其身之為臣而君之為君也。

    君忘其身之為君,以道在臣也;臣忘其身之為臣,以道在己也。

    古之聖君其尊師者如此,非尊其人也,尊其道也。

    以為不如是則不足以得其道,不得其道則無以為治,然不徒求之求之而得其言,則又惕然恐懼而推演之以為銘焉,用以朝夕警省,欲其常接于目、每存乎心而将以施之天下國家,而為子孫千萬世之贻謀也。

    此無他,予之者不輕,受之者知重,知所以重則不輕視之,而兢兢業業,惟恐不能保守而或失之也。

    銘凡十有四,今摘其辭語易知者如右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天下有達尊三,爵一、齒一、德一。

    朝廷莫如爵,鄉黨莫如齒,輔世長民(輔相世代,君長人民)莫如德,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?” 朱熹曰:“達,通也,蓋通天下之所尊有此三者。

    曾子之說蓋以德言之也,今齊王但有爵耳,安得以此慢于齒德乎?” 又曰:“達尊之說,達,通也,三者不相值則各伸其尊而無所屈一,或相值則通視其重之所在而緻隆焉。

    故朝廷之上,以伊、周之忠聖耆老而祇奉嗣左右,孺子不敢以其齒德加焉,至論輔世長民之任,則太甲、成王固拜手稽首于伊、周之前矣,其疊為屈伸以緻崇極之義不異于孟子之言也,故曰通視其重之所在而緻隆焉。

    爵也、齒也,蓋有偶然而得之者,是以其尊施于朝廷者則不及于鄉黨,施于鄉黨者則不及于朝廷,而人之敬之也亦或以貌而不以心,惟德得于心、充于身、行于家、推于鄉黨而達于朝廷者也。

    曾子曰‘彼以其富,我以吾仁;彼以其爵,我以吾義’,子思曰‘事之雲乎,豈曰友之雲乎’,孟子曰‘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’,師弟之間意見之相合固如此。

    ” 又曰:“故将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,欲有謀焉則就之,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。

    故湯之于伊尹學焉而後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