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八○
關燈
小
中
大
之,故不勞而王;桓公之于管仲學焉而後臣之,故不勞而霸。
今天下地醜(類也)德齊莫能相尚(過也),無他,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。
” 程頤曰:“古之人必待人君緻敬盡禮而後往者,非欲自為尊大也,為是故耳。
” 朱熹曰:“大有為之君,大有作為非常之君也。
先從受學師之也,後以為臣任之也。
所教謂聽從于己可役使者也,所受教謂己之所從學者也。
”又曰:“此章見賓師不以趨走承順為恭而以責難陳善為敬,人君不以崇高富貴為重而以貴德尊士為賢,則上下交而德業成矣。
” 輔廣曰:“天地交而後萬物遂,上下交而後德業成,此自然之理也。
世衰道微,君不知下賢,惟知恃勢以驕賢者,下不知自重,惟知自屈以谄時君,上日驕而下日谄,上下之情扞格而不接,德之與業渙散而無成,天下日趨于亂,而世俗猶以孟子為迂闊,良可悲矣。
” 臣按:道出于天,德得于人,人人皆有,初不以貴賤少長而有異也,但所禀者有偏全,所得者有先後,故齒之長者先得之,禀之厚者全得之,我雖有之然或有所未盡,故于其齒之長而得之全者尊敬之而不敢慢,好樂之而不敢疏,惟恐彼之不我親、不我告而我終焉,如此而已也。
夫然,則吾擁是虛器于臣民之上,則人将有負乘之譏彼其之刺,何以成治功而保先王之基業而贻厥子孫之孫謀欤?此古之帝王所以尊德樂道,而敬夫黃蒨之老、老成之賢,必先學焉而後臣之也。
噫,人君之尊德樂道如此,則凡得于聽聞觀感之下者,孰不敬賢而重道哉?(以上尊敬師儒) 《檀弓》:魯哀公诔孔丘曰:“天不遺耆老,莫相予位焉。
嗚呼哀哉!尼父。
”鄭玄曰:“尼父者,因其字以為之谥也。
” 陸佃曰:“據《左傳》所錄,公诔之曰‘旻天不吊,不慭遺一老,俾屏餘一人以在位’,不修《春秋》之辭也,今記修之如此。
” 陳澔曰:“作谥者先列其生之實行謂之诔,大聖之行豈容盡列,但言天不留此老成而無有佐我之位者,以寓其傷悼之意而已耳。
稱孔丘者,君臣之辭。
” 臣按:此後世追谥孔子之始。
蓋孔子儒教之宗師,所謂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聖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者也。
自哀公诔之之後,後世帝王屢加褒崇,尊其人所以尊其道也,哀死者所以示生者也。
漢高祖十二年,上行自淮南還,過魯,以太牢祠孔子。
臣按:高祖不事《詩》《書》之主,得天下之初其于他神不見有所尊敬,而于孔子獨以太牢之禮祀焉。
蓋孔子萬世帝王之師,人心之有天理者自然為之起敬,蓋秉彜好德之良心也。
漢四百年之治所以幾于三代者,蓋祀魯一太牢之效耳。
元帝時,孔霸以帝師賜爵,号褒成君,奉孔子後。
臣按:後世封孔子子孫俾奉其後者始此。
梅富上書于其君曰:“仲尼之廟不出阙裡,孔氏子孫不免編戶,以聖人而歆匹夫之祀,非皇天之意也。
今陛下誠能據仲尼之素功以封其子孫,則國家必獲其福,又陛下之名與天亡極,何者?以聖人素功封其子孫未有法也,後聖必以為則,不滅之名可不勉哉。
” 平帝元始初,追谥孔子曰褒成宣尼公,追封孔均為褒成侯。
臣按:此孔子谥宣之始。
光武建武五年,幸魯,使大司空祠孔子。
章帝元和二年,東巡守過魯,幸阙裡,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人,作六代之樂,大會孔氏男子二十以上者六十三人,命儒者講《論語》。
帝謂孔僖曰:“今日之會,于卿宗有光榮乎?”對曰:“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貴道,今陛下親屈萬乘,辱臨敝裡,此乃崇禮先師,增輝聖德,至于光榮,非所敢承。
”帝笑曰:“非聖者子孫焉有斯言乎?”遂拜僖郎中,賜褒成侯損及孔氏男女錢帛。
臣按:昔人有言,古人建立學校未嘗不以祀禮為先也,高皇帝雖在倥偬,猶能修其祀于過魯之日,武帝興學校而獨未聞釋奠之禮焉。
明帝行鄉飲于學校,祀聖師周公,孔子初似未知,所以獨崇宣聖之意,至永平十五年幸孔子宅,祠仲尼,章帝、安帝皆幸阙裡祠孔子,作六代之樂,則所以崇文重道者至矣。
使當時儒學之臣能以古人釋奠之禮而推廣之,則又何以加焉。
魏文帝黃初二年,诏曰:“昔仲尼資大聖之才,懷帝王之器,當衰周之末,無受命之運,教化乎洙泗之上,于時王公莫能用之,乃退考五代之禮,修素王之事,因魯史而制《春秋》,就太師而正雅頌,千載之後莫不宗其文以述作,仰其聖以成謀,咨可謂命世之大聖、億載之師表者也。
遭天下大亂,百祀堕壞,舊居之廟毀而不修,褒成之後絕而莫繼,阙裡不聞講頌之聲,四時不睹蒸嘗之位,斯豈所謂崇禮報功、盛德百世必祀者哉?其以議郎孔羨為宗聖侯,邑百戶,奉
今天下地醜(類也)德齊莫能相尚(過也),無他,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。
” 程頤曰:“古之人必待人君緻敬盡禮而後往者,非欲自為尊大也,為是故耳。
” 朱熹曰:“大有為之君,大有作為非常之君也。
先從受學師之也,後以為臣任之也。
所教謂聽從于己可役使者也,所受教謂己之所從學者也。
”又曰:“此章見賓師不以趨走承順為恭而以責難陳善為敬,人君不以崇高富貴為重而以貴德尊士為賢,則上下交而德業成矣。
” 輔廣曰:“天地交而後萬物遂,上下交而後德業成,此自然之理也。
世衰道微,君不知下賢,惟知恃勢以驕賢者,下不知自重,惟知自屈以谄時君,上日驕而下日谄,上下之情扞格而不接,德之與業渙散而無成,天下日趨于亂,而世俗猶以孟子為迂闊,良可悲矣。
” 臣按:道出于天,德得于人,人人皆有,初不以貴賤少長而有異也,但所禀者有偏全,所得者有先後,故齒之長者先得之,禀之厚者全得之,我雖有之然或有所未盡,故于其齒之長而得之全者尊敬之而不敢慢,好樂之而不敢疏,惟恐彼之不我親、不我告而我終焉,如此而已也。
夫然,則吾擁是虛器于臣民之上,則人将有負乘之譏彼其之刺,何以成治功而保先王之基業而贻厥子孫之孫謀欤?此古之帝王所以尊德樂道,而敬夫黃蒨之老、老成之賢,必先學焉而後臣之也。
噫,人君之尊德樂道如此,則凡得于聽聞觀感之下者,孰不敬賢而重道哉?(以上尊敬師儒) 《檀弓》:魯哀公诔孔丘曰:“天不遺耆老,莫相予位焉。
嗚呼哀哉!尼父。
”鄭玄曰:“尼父者,因其字以為之谥也。
” 陸佃曰:“據《左傳》所錄,公诔之曰‘旻天不吊,不慭遺一老,俾屏餘一人以在位’,不修《春秋》之辭也,今記修之如此。
” 陳澔曰:“作谥者先列其生之實行謂之诔,大聖之行豈容盡列,但言天不留此老成而無有佐我之位者,以寓其傷悼之意而已耳。
稱孔丘者,君臣之辭。
” 臣按:此後世追谥孔子之始。
蓋孔子儒教之宗師,所謂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聖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者也。
自哀公诔之之後,後世帝王屢加褒崇,尊其人所以尊其道也,哀死者所以示生者也。
漢高祖十二年,上行自淮南還,過魯,以太牢祠孔子。
臣按:高祖不事《詩》《書》之主,得天下之初其于他神不見有所尊敬,而于孔子獨以太牢之禮祀焉。
蓋孔子萬世帝王之師,人心之有天理者自然為之起敬,蓋秉彜好德之良心也。
漢四百年之治所以幾于三代者,蓋祀魯一太牢之效耳。
元帝時,孔霸以帝師賜爵,号褒成君,奉孔子後。
臣按:後世封孔子子孫俾奉其後者始此。
梅富上書于其君曰:“仲尼之廟不出阙裡,孔氏子孫不免編戶,以聖人而歆匹夫之祀,非皇天之意也。
今陛下誠能據仲尼之素功以封其子孫,則國家必獲其福,又陛下之名與天亡極,何者?以聖人素功封其子孫未有法也,後聖必以為則,不滅之名可不勉哉。
” 平帝元始初,追谥孔子曰褒成宣尼公,追封孔均為褒成侯。
臣按:此孔子谥宣之始。
光武建武五年,幸魯,使大司空祠孔子。
章帝元和二年,東巡守過魯,幸阙裡,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人,作六代之樂,大會孔氏男子二十以上者六十三人,命儒者講《論語》。
帝謂孔僖曰:“今日之會,于卿宗有光榮乎?”對曰:“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貴道,今陛下親屈萬乘,辱臨敝裡,此乃崇禮先師,增輝聖德,至于光榮,非所敢承。
”帝笑曰:“非聖者子孫焉有斯言乎?”遂拜僖郎中,賜褒成侯損及孔氏男女錢帛。
臣按:昔人有言,古人建立學校未嘗不以祀禮為先也,高皇帝雖在倥偬,猶能修其祀于過魯之日,武帝興學校而獨未聞釋奠之禮焉。
明帝行鄉飲于學校,祀聖師周公,孔子初似未知,所以獨崇宣聖之意,至永平十五年幸孔子宅,祠仲尼,章帝、安帝皆幸阙裡祠孔子,作六代之樂,則所以崇文重道者至矣。
使當時儒學之臣能以古人釋奠之禮而推廣之,則又何以加焉。
魏文帝黃初二年,诏曰:“昔仲尼資大聖之才,懷帝王之器,當衰周之末,無受命之運,教化乎洙泗之上,于時王公莫能用之,乃退考五代之禮,修素王之事,因魯史而制《春秋》,就太師而正雅頌,千載之後莫不宗其文以述作,仰其聖以成謀,咨可謂命世之大聖、億載之師表者也。
遭天下大亂,百祀堕壞,舊居之廟毀而不修,褒成之後絕而莫繼,阙裡不聞講頌之聲,四時不睹蒸嘗之位,斯豈所謂崇禮報功、盛德百世必祀者哉?其以議郎孔羨為宗聖侯,邑百戶,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