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八○
關燈
小
中
大
孔子祀,令魯郡修起舊廟,置百戶吏卒以守衛之,又于其外廣為室屋以居學者。
”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,诏曰:“弘我王化在乎儒術,能發此道啟迪含靈,則生人以來未有如夫子者也。
所謂自天攸縱,将聖多能,德配乾坤,身揭日月,故能立天下之大本,成天下之大經,美政教、移風俗,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,人到于今受其賜,不其猗欤?年祀漸遠,靈光益彰,雖代有褒稱而未為崇峻,不副于實,人其謂何?夫子既稱先聖,可追谥為文宣王。
” 臣按:文宣王之谥始此。
五代周太祖幸曲阜,谒孔子祠。
既奠将緻敬,左右曰:“仲尼人臣也,無緻敬之禮。
”上曰:“文宣百代帝王師,得無拜之。
”即拜奠于祠前。
胡寅曰:“孔子大聖,途之人猶知之,豈以位雲乎哉?如以位,固異代之陪臣也,如以道則配乎天地,如以功則賢于堯舜。
斯臣也,當周太祖時以拜孔子為不可,則當石高祖時必以拜契丹為可者。
是故君子有言,天下國家所患莫甚于在位者不知學,在位者不知學則其君不得聞大道,淺俗之論易入,義理之言難進,人主功德高下一系于此,然則學乎學乎,豈非君臣之急務哉?” 宋真宗鹹平三年,幸曲阜縣,谒文宣王廟。
帝服靴袍,詣廟酌獻,廟内外設黃麾仗,孔氏家屬陪列。
初,有司定儀止肅揖,帝特再拜,又至墓奠拜,追谥曰“玄聖文宣王”。
先是,诏有司檢讨漢唐褒崇宣聖故事,初欲追谥為帝,或言:“宣父周之陪臣,周止稱王,不當加帝号。
”故第增美名,乃按《春秋演孔圖》及《莊子》之言,加以玄聖,其後又以犯聖祖諱改至聖。
臣按:宋真宗幸阙裡奠孔子,有司定儀注止肅揖,帝不從,特行再拜禮,可謂知禮矣。
然不服玄端而用靴袍,況其所以至聖人之居者乃為封禅之故,非誠也,其所加谥者用緯書異端之說,至其改谥又因黥卒所言妖妄之神而避其諱,要皆非禮之禮。
心既不誠,名又不正,聖人在天之靈其肯受之乎?且孔子所以為萬世帝王之師,所重在道而不在爵位,名稱曰王曰帝有與否皆不足以為吾聖人之輕重也。
元武宗大德十一年,制曰:“先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明,後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法,所謂祖述堯舜、憲章文武、儀範百王、師表萬世者也。
朕纂承丕緒,敬仰休風,循治古之良規,舉追封之盛典,可加大成至聖文宣王。
於戲!父子之親、君臣之義,永惟聖教之尊,天地之大、日月之明,奚磬名言之妙。
” 臣按:孔子為儒道之宗、萬代綱常之主,上焉而伏羲、神農、黃帝、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、武、周公之道賴之以明,不有孔子之六經則所謂十聖人者世之人或有不得其詳者矣。
孔子以身立教,以言垂教,使天下後世知有彜倫之理、中正之道,君子得以聞大道之要,小人得以蒙至治之澤,一皆吾聖人作經垂訓之功也。
是以帝王有志于盛德大業者固皆崇重其道,則雖幼沖之君如漢平帝、不學之主如周太祖、多欲之君如元武宗皆知所以崇重焉,可見天理之在人心,其所以秉彜好德者初不間于智愚、賢不肖與古今也,矧夫聰明睿智之君而處夫崇高富貴之位,且又當夫重熙累洽之時,可不知所以崇重之哉?雖然,與其崇聖人以虛名,孰若遵聖人以實理。
唐玄宗谥聖人以文宣,似矣,然而麀聚渎倫,聖道安在?宋真宗加聖谥以至聖,似矣,然僞作天書,聖道如何?臣故曰與其崇聖人之虛名,孰若遵聖人以實理。
(以上褒崇先聖) 魏齊王正始七年,始以顔回配享孔子。
臣按:此後世以顔回配享孔子之始。
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,诏以左丘明等二十二人從祀孔子廟堂。
臣按:唐太宗诏以諸儒從祀孔子皆其有功于聖人之經者也。
蔔子夏、毛苌有功于《詩》,左丘明、穀梁赤、公羊高有功于《春秋》,伏勝、孔安國有功于《尚書》,高堂生、戴聖有功于《禮》,王輔嗣有功于《易》,劉向、鄭衆、杜子春、馬融、盧植、鄭康成、服子慎、王肅、賈逵則通有功于諸經者,何休、杜元凱、範甯則又有功于三傳者,然子夏在十哲之列,而此又列之者,是時七十二子雖列像廟堂,未得享祀,惟子夏以有功于《詩》得在從祀之列,至開元七年,七十二子始從李元瓘請得從享祀。
玄宗開元二十七年,追谥孔子為王,乃贈顔子為公、闵子等九人為侯、曾參等七十六人為伯。
臣按:此後世追贈孔門弟子為公、侯、伯之始。
宋真宗鹹平三年,追封兖公顔回為兖國公、費侯闵損等九人為公、郕伯曾參等七十六人為侯,又诏封左丘明等二十一人俱為伯。
臣按:此後世從祀諸儒有封爵之始。
神宗元豐七年,以孟子同顔子配食宣聖,荀況、揚雄、韓愈從祀。
臣按:此後世以孟子配享孔子之
”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,诏曰:“弘我王化在乎儒術,能發此道啟迪含靈,則生人以來未有如夫子者也。
所謂自天攸縱,将聖多能,德配乾坤,身揭日月,故能立天下之大本,成天下之大經,美政教、移風俗,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,人到于今受其賜,不其猗欤?年祀漸遠,靈光益彰,雖代有褒稱而未為崇峻,不副于實,人其謂何?夫子既稱先聖,可追谥為文宣王。
” 臣按:文宣王之谥始此。
五代周太祖幸曲阜,谒孔子祠。
既奠将緻敬,左右曰:“仲尼人臣也,無緻敬之禮。
”上曰:“文宣百代帝王師,得無拜之。
”即拜奠于祠前。
胡寅曰:“孔子大聖,途之人猶知之,豈以位雲乎哉?如以位,固異代之陪臣也,如以道則配乎天地,如以功則賢于堯舜。
斯臣也,當周太祖時以拜孔子為不可,則當石高祖時必以拜契丹為可者。
是故君子有言,天下國家所患莫甚于在位者不知學,在位者不知學則其君不得聞大道,淺俗之論易入,義理之言難進,人主功德高下一系于此,然則學乎學乎,豈非君臣之急務哉?” 宋真宗鹹平三年,幸曲阜縣,谒文宣王廟。
帝服靴袍,詣廟酌獻,廟内外設黃麾仗,孔氏家屬陪列。
初,有司定儀止肅揖,帝特再拜,又至墓奠拜,追谥曰“玄聖文宣王”。
先是,诏有司檢讨漢唐褒崇宣聖故事,初欲追谥為帝,或言:“宣父周之陪臣,周止稱王,不當加帝号。
”故第增美名,乃按《春秋演孔圖》及《莊子》之言,加以玄聖,其後又以犯聖祖諱改至聖。
臣按:宋真宗幸阙裡奠孔子,有司定儀注止肅揖,帝不從,特行再拜禮,可謂知禮矣。
然不服玄端而用靴袍,況其所以至聖人之居者乃為封禅之故,非誠也,其所加谥者用緯書異端之說,至其改谥又因黥卒所言妖妄之神而避其諱,要皆非禮之禮。
心既不誠,名又不正,聖人在天之靈其肯受之乎?且孔子所以為萬世帝王之師,所重在道而不在爵位,名稱曰王曰帝有與否皆不足以為吾聖人之輕重也。
元武宗大德十一年,制曰:“先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明,後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法,所謂祖述堯舜、憲章文武、儀範百王、師表萬世者也。
朕纂承丕緒,敬仰休風,循治古之良規,舉追封之盛典,可加大成至聖文宣王。
於戲!父子之親、君臣之義,永惟聖教之尊,天地之大、日月之明,奚磬名言之妙。
” 臣按:孔子為儒道之宗、萬代綱常之主,上焉而伏羲、神農、黃帝、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、武、周公之道賴之以明,不有孔子之六經則所謂十聖人者世之人或有不得其詳者矣。
孔子以身立教,以言垂教,使天下後世知有彜倫之理、中正之道,君子得以聞大道之要,小人得以蒙至治之澤,一皆吾聖人作經垂訓之功也。
是以帝王有志于盛德大業者固皆崇重其道,則雖幼沖之君如漢平帝、不學之主如周太祖、多欲之君如元武宗皆知所以崇重焉,可見天理之在人心,其所以秉彜好德者初不間于智愚、賢不肖與古今也,矧夫聰明睿智之君而處夫崇高富貴之位,且又當夫重熙累洽之時,可不知所以崇重之哉?雖然,與其崇聖人以虛名,孰若遵聖人以實理。
唐玄宗谥聖人以文宣,似矣,然而麀聚渎倫,聖道安在?宋真宗加聖谥以至聖,似矣,然僞作天書,聖道如何?臣故曰與其崇聖人之虛名,孰若遵聖人以實理。
(以上褒崇先聖) 魏齊王正始七年,始以顔回配享孔子。
臣按:此後世以顔回配享孔子之始。
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,诏以左丘明等二十二人從祀孔子廟堂。
臣按:唐太宗诏以諸儒從祀孔子皆其有功于聖人之經者也。
蔔子夏、毛苌有功于《詩》,左丘明、穀梁赤、公羊高有功于《春秋》,伏勝、孔安國有功于《尚書》,高堂生、戴聖有功于《禮》,王輔嗣有功于《易》,劉向、鄭衆、杜子春、馬融、盧植、鄭康成、服子慎、王肅、賈逵則通有功于諸經者,何休、杜元凱、範甯則又有功于三傳者,然子夏在十哲之列,而此又列之者,是時七十二子雖列像廟堂,未得享祀,惟子夏以有功于《詩》得在從祀之列,至開元七年,七十二子始從李元瓘請得從享祀。
玄宗開元二十七年,追谥孔子為王,乃贈顔子為公、闵子等九人為侯、曾參等七十六人為伯。
臣按:此後世追贈孔門弟子為公、侯、伯之始。
宋真宗鹹平三年,追封兖公顔回為兖國公、費侯闵損等九人為公、郕伯曾參等七十六人為侯,又诏封左丘明等二十一人俱為伯。
臣按:此後世從祀諸儒有封爵之始。
神宗元豐七年,以孟子同顔子配食宣聖,荀況、揚雄、韓愈從祀。
臣按:此後世以孟子配享孔子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