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七九
關燈
小
中
大
▲躬孝弟以敦化
《商書伊訓》曰:立(植也)愛惟親,立敬惟長,始于家邦,終于四海。
蔡沈曰:“孝弟者人心之所同,非必人人教诏之,立愛敬于此而形愛敬于彼,親吾親以及人之親,長吾長以及人之長,始于家,達于國,終而錯之天下矣。
” 臣按:先儒有言,孝弟之道達之天下,而謂之立者,盡吾愛敬之道于此,使天下之愛其親者莫不視我以為法,盡吾敬長之道于此,使天下之敬其長者莫不視我以為準,此即所謂建中建極也。
愛敬之道既立于此,則愛敬之化必形于彼,始而一家,次而一國,終而四海之大莫不各有親也、各有長也亦莫不有愛敬之心也。
觀感興起,孝弟之心油然而生,則各親其親、各長其長而天下平矣。
臣惟天生人君而付之以肇修人紀之任,必使三綱六紀皆盡其道,然後不負上天之所命,然其所以肇修之端則在乎愛敬焉。
愛敬既立則由家而國而天下,天下之人無不愛其親、敬其長,人人親親而長長,家家能愛而能敬,天下之人皆由吾君一人植立以感化之也。
《禮記》:子曰:“立愛自親始,教民睦也;立敬自長始,教民順也。
教以慈睦而民貴有親,教以敬長而民貴用命,孝以事親,順以聽命,錯諸天下,無所不行。
” 葉夢得曰:“君子無不愛也,自親而推之則有殺,故以愛親為始;君子無不敬也,自長而推之則有等,故以敬長為始。
始乎親而達其教于天下,凡有親者莫不敦愛而相顧也,故曰教以慈睦而民貴有親;始乎長而達其教于天下,凡有上者莫不用命而相尊也,故曰教以敬長而民貴用命。
親親、長長,君子所自立而效至于天下平,故曰錯諸天下無所不行。
” 臣按:人君之愛其親、敬其長,盡吾為人子、為人少之禮耳,而非欲人之貴有親、貴用命而為之也,然而天下之人見吾愛吾之親、敬吾之長,則曰以萬乘之尊、四海之富猶且盡為人子之禮以愛其親,盡為人少之禮以敬其長,況吾侪小人哉?于是鹹知以愛親為事而敬其貴,于是由己父之親而推之,凡一家之親不敢以不愛焉;鹹知以敬長為事而用其命,于是由己兄之命而推之,凡在上之命無不順焉,是則人君之愛敬行之于一家,自然有以錯之于天下之大。
此無他,以心感心,天下無異心;因化緻化,天下無異化故也。
《孝經》:子曰:“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,民用和睦,上下無怨。
”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
教民親愛莫善于孝,教民禮順莫善于弟。
禮者敬而已矣,故敬其父則子悅,敬其兄則弟悅,敬一人而千萬人悅,所敬者寡而悅者衆,此之謂要道。
君子之教以孝也,非家至而日見之也,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,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。
君子之事親孝,故忠可移于君;事兄弟,故順可移于長;居家理,故治可移于官。
故雖天子必有尊也,言有父也;必有先也,言有兄也。
孝悌之至,通于神明,光于四海,無所不通。
臣按:《孝經》,孔、曾問答之言而曾氏門人所記者也。
首言孝為至德要道而教之所由生,因孝而推言乃悌,蓋以孝者必悌,未有孝而不悌者也。
教以孝以敬天下之父,教以悌以敬天下之兄,敬一人而千萬人悅,推其極以至于通神明、光四海,是則孝悌雖曰為治之要道,其實人君之至德也,而德之所以為德,則以敬為本焉。
《論語》:有子曰:“其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(謂幹犯在上)者鮮(少也)矣,不好犯上而好作亂(謂悖逆争鬥之事)者,未之有也。
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,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?” 朱熹曰:“善事父母為孝,善事兄長為弟。
言人能孝弟則其心和順,少好犯上,必不好作亂也。
仁者愛之理、心之德也,為仁猶曰行仁。
與者,疑辭謙退,不敢質言也。
言君子凡事專用力于根本,根本既立則其道自生,若上文所謂孝弟乃是為仁之本,學者務此則仁道自此而生也。
” 臣按:人之生也,得天地之理以為性,性之中則具此仁焉。
具此仁理自然便有此和順之德,故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,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,是則所謂孝弟也。
孝弟出于良心,自然不為逆理亂常之事,君子知其然,凡事必務于根本。
根本既立,然後推之以仁民愛物,無一民不得其生、無一物不得其性,皆由乎一念之仁,而一念之仁則起于愛親而敬兄也。
《大學》曰:上老老(所謂老吾老也)而民興(感發而興起)孝,上長長而民興弟,上恤孤(幼而無父之稱)而民不倍,是以君子有絜(度也)矩(所以為方之器)之道也。
朱熹曰:“言此三者上行下效,捷于影響,所謂家齊而國治也,亦可以見人心之所同,而不可使有一夫之不獲矣。
是以君子必當因其所同,推以度物,使彼我之間各得分願,則上下四旁均齊方正而天下平矣。
” 臣按:朱熹嘗言《大學》先說上行下效,則絜矩處是就政事上說,若但興起其善心不使得遂其心,雖能興起亦徒然耳,如政煩、賦重,不得養其父母、畜其妻子,安得遂其善心?須是推己之心以及于彼,使彼仰足以事、俯足以育,方能使人興起者,聖人之化也。
然有以化之而所以推己處之者,可無其則乎?所謂則者矩也,矩者所以為方之
蔡沈曰:“孝弟者人心之所同,非必人人教诏之,立愛敬于此而形愛敬于彼,親吾親以及人之親,長吾長以及人之長,始于家,達于國,終而錯之天下矣。
” 臣按:先儒有言,孝弟之道達之天下,而謂之立者,盡吾愛敬之道于此,使天下之愛其親者莫不視我以為法,盡吾敬長之道于此,使天下之敬其長者莫不視我以為準,此即所謂建中建極也。
愛敬之道既立于此,則愛敬之化必形于彼,始而一家,次而一國,終而四海之大莫不各有親也、各有長也亦莫不有愛敬之心也。
觀感興起,孝弟之心油然而生,則各親其親、各長其長而天下平矣。
臣惟天生人君而付之以肇修人紀之任,必使三綱六紀皆盡其道,然後不負上天之所命,然其所以肇修之端則在乎愛敬焉。
愛敬既立則由家而國而天下,天下之人無不愛其親、敬其長,人人親親而長長,家家能愛而能敬,天下之人皆由吾君一人植立以感化之也。
《禮記》:子曰:“立愛自親始,教民睦也;立敬自長始,教民順也。
教以慈睦而民貴有親,教以敬長而民貴用命,孝以事親,順以聽命,錯諸天下,無所不行。
” 葉夢得曰:“君子無不愛也,自親而推之則有殺,故以愛親為始;君子無不敬也,自長而推之則有等,故以敬長為始。
始乎親而達其教于天下,凡有親者莫不敦愛而相顧也,故曰教以慈睦而民貴有親;始乎長而達其教于天下,凡有上者莫不用命而相尊也,故曰教以敬長而民貴用命。
親親、長長,君子所自立而效至于天下平,故曰錯諸天下無所不行。
” 臣按:人君之愛其親、敬其長,盡吾為人子、為人少之禮耳,而非欲人之貴有親、貴用命而為之也,然而天下之人見吾愛吾之親、敬吾之長,則曰以萬乘之尊、四海之富猶且盡為人子之禮以愛其親,盡為人少之禮以敬其長,況吾侪小人哉?于是鹹知以愛親為事而敬其貴,于是由己父之親而推之,凡一家之親不敢以不愛焉;鹹知以敬長為事而用其命,于是由己兄之命而推之,凡在上之命無不順焉,是則人君之愛敬行之于一家,自然有以錯之于天下之大。
此無他,以心感心,天下無異心;因化緻化,天下無異化故也。
《孝經》:子曰:“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,民用和睦,上下無怨。
”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
教民親愛莫善于孝,教民禮順莫善于弟。
禮者敬而已矣,故敬其父則子悅,敬其兄則弟悅,敬一人而千萬人悅,所敬者寡而悅者衆,此之謂要道。
君子之教以孝也,非家至而日見之也,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,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。
君子之事親孝,故忠可移于君;事兄弟,故順可移于長;居家理,故治可移于官。
故雖天子必有尊也,言有父也;必有先也,言有兄也。
孝悌之至,通于神明,光于四海,無所不通。
臣按:《孝經》,孔、曾問答之言而曾氏門人所記者也。
首言孝為至德要道而教之所由生,因孝而推言乃悌,蓋以孝者必悌,未有孝而不悌者也。
教以孝以敬天下之父,教以悌以敬天下之兄,敬一人而千萬人悅,推其極以至于通神明、光四海,是則孝悌雖曰為治之要道,其實人君之至德也,而德之所以為德,則以敬為本焉。
《論語》:有子曰:“其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(謂幹犯在上)者鮮(少也)矣,不好犯上而好作亂(謂悖逆争鬥之事)者,未之有也。
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,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?” 朱熹曰:“善事父母為孝,善事兄長為弟。
言人能孝弟則其心和順,少好犯上,必不好作亂也。
仁者愛之理、心之德也,為仁猶曰行仁。
與者,疑辭謙退,不敢質言也。
言君子凡事專用力于根本,根本既立則其道自生,若上文所謂孝弟乃是為仁之本,學者務此則仁道自此而生也。
” 臣按:人之生也,得天地之理以為性,性之中則具此仁焉。
具此仁理自然便有此和順之德,故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,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,是則所謂孝弟也。
孝弟出于良心,自然不為逆理亂常之事,君子知其然,凡事必務于根本。
根本既立,然後推之以仁民愛物,無一民不得其生、無一物不得其性,皆由乎一念之仁,而一念之仁則起于愛親而敬兄也。
《大學》曰:上老老(所謂老吾老也)而民興(感發而興起)孝,上長長而民興弟,上恤孤(幼而無父之稱)而民不倍,是以君子有絜(度也)矩(所以為方之器)之道也。
朱熹曰:“言此三者上行下效,捷于影響,所謂家齊而國治也,亦可以見人心之所同,而不可使有一夫之不獲矣。
是以君子必當因其所同,推以度物,使彼我之間各得分願,則上下四旁均齊方正而天下平矣。
” 臣按:朱熹嘗言《大學》先說上行下效,則絜矩處是就政事上說,若但興起其善心不使得遂其心,雖能興起亦徒然耳,如政煩、賦重,不得養其父母、畜其妻子,安得遂其善心?須是推己之心以及于彼,使彼仰足以事、俯足以育,方能使人興起者,聖人之化也。
然有以化之而所以推己處之者,可無其則乎?所謂則者矩也,矩者所以為方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