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七九

關燈
器也。

    先儒謂匠欲為方必先度之以矩,欲平天下者以何物為矩而度之邪?亦惟此心而已。

    我心所欲即人心所欲,我欲老吾老、長吾長而人亦欲老其老、長其長,吾即推吾之所以欲老老、長長之心而度天下之人心,知其心所欲老老、長長而無異于我也,以我之心度彼之心,吾之老者吾老之使之得以安其老,吾之長者吾長之使之得以遂其長,吾既得以遂吾老之、長之之心,而彼之有老有長者亦得以遂其老之、長之之願,而為其老者、長者又皆安其老、遂其長,無一人之不得其所,無一家之不如其意,無有廢而不舉之處,無有偏而不均之患,人人皆然、家家皆然,推之于國而國亦然,推之于天下而天下亦莫不然,古之所謂明明德于天下者,其端實在于此。

    蓋德者,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,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也。

    心德之全在于仁,而行仁之本先乎孝弟,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,行之之端于是乎啟,處之之則于是乎周,治國平天下之要道,孰有加于此哉? 孟子曰:“謹庠序之教,申(重也,丁甯反複之意)之以孝弟之義,頒(與班同,老人頭半黑白者)白者不負(任在背)戴(任在首)于道路矣。

    ” 朱熹曰:“庠、序皆學名也,夫民衣食不足則不暇治禮義,而飽暖無教則又近于禽獸,故既富而教以孝弟,則人知愛親敬長而代其勞,不使之負戴于道路矣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先儒有言,古者道路之間輕任并、重任分,班白者不提挈,不特子弟代父兄之勞,凡行道之人少者皆分代老者之任。

    行道者如此,則居家者可知,于其家者既能孝弟如此,則其于國者必能尊君親上矣,若是者豈非庠序設教之功哉?然學校之設所以明倫,人倫非止于親長也,而聖賢之論立教者莫不以孝弟為先焉,孟子告齊梁之君又欲其于孝弟之義深緻其丁甯反複之意,蓋以孝弟者人心之所同,人人親其親、長其長而天下平,平天下之要道實有在于斯焉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道在迩而求諸遠,事在易而求諸難,人人親其親、長其長而天下平。

    ” 朱熹曰:“親、長在人為甚迩,親之、長之在人為甚易,而道初不外是也。

    舍此而他求,則遠且難而反失之,但人人各親其親、各長其長,則天下自平矣。

    ” 張栻曰:“使人各親其親、各長其長,其本在人君親其親、長其長以倡率之而已,味此數語,堯、舜、三王之治可得而推矣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先儒有言,仁義根于人心所同,有行之則甚近而易,其要在乎親親、長長,但人各自親親、長長,則仁義流行天下,豈有不平者乎?張栻謂“味此數語,堯、舜、三王之治可得而推”,則是唐虞、三代之治所以後世不及者,以人人有士君子之行也。

    人人有士君子之行,則溥天之下無一人而不孝不弟焉,孝弟者行仁義之本,仁義充塞于天下,豈非雍熙泰和之世乎? 孟子曰:“仁之實,事親是也;義之實,從兄是也。

    ” 朱熹曰:“仁主于愛而愛莫切于事親,義主于敬而敬莫先于從兄,故仁義之道其用至廣而其實不越于事親、從兄之間。

    蓋良心之發最為切近而精實者,有子以孝弟為為仁之本,其意亦猶是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孔門傳授以孝弟為仁義之實,而施于政治者必本仁義,而仁義之推行必始于孝弟,孔子曰“惟孝友于兄弟,施于有政”,曾子曰“孝者所以事君,弟者所以事長,上老老而民興孝,上長長而民興弟”,而孟子于是二者尤切切焉不一而足。

    蓋親親、長長達于天下而為仁義,天下之人各親其親、各長其長則仁義之效著而天下無不奔馳矣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堯舜之道,孝弟而已矣。

    ” 陳氏(失其名)曰:“孝弟者人之良知良能,自然之性也。

    堯舜人倫之至,亦率是性而已,豈能加毫末于是哉?” 又曰:“人之所不學而能者,其良能也;所不慮而知者,其良知也。

    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,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。

    親親,仁也;敬長,義也。

    無他,達之天下也。

    ” 朱熹曰:“良者,本然之善也。

    孩提,二三歲之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。

    愛親、敬長,所謂良知、良能也。

    親親、敬長雖一人之私,然達之天下無不同者,所以為仁義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為治之道不外乎仁義,而仁義必先于孝弟。

    蓋人人皆有愛親之心,所以愛親者即仁也;人人皆有敬長之心,所以敬長者即義也。

    親者吾之私親,吾愛吾之親若私也,然而通之天下之人亦莫不愛其私親,與吾之所以愛吾之親者無以異,使有一人之不愛焉非所以為仁也;兄者吾之私長,吾敬吾之兄若私也,然而達之天下之人亦莫不敬其私兄,與吾之所以敬吾之兄者無不同,使有一人之不敬焉非所以為義也。

    噫,良心出于一人之私,仁義通之天下之大,因心為治,天下之平其端在此矣。

     《王制》:凡養老,有虞氏以燕禮,夏後氏以飨禮,殷人以食禮,周人修而兼用之。

     孔穎達曰:“人君養老有四,一是養三老五更,二是子孫為國難而死養其父祖,三是養緻仕之老,四是引戶校年養庶人之老。

    ” 陳祥道曰:“虞氏以燕則以恩勝禮,夏後氏以飨則以禮勝恩,殷人以食則超恩禮之中,周則文備故修而兼用之。

    ” 有虞氏養國老于上庠,養庶老于下庠;夏後氏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