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八一
關燈
小
中
大
僞者,苟可以罔上而免其咎罰者,奚所弗至哉?為下如是,可謂難知也。
” 臣按:上下之分雖殊而人心之理則一,上之人有偏心難事也、有褊心難事也、有私心難事也、有忌心難事也、有疑心難事也、有欲心難事也,下之人深情者難知也、厚貌者難知也、巧言者難知也、令色者難知也、陰私者難知也、隐忍者難知也、藏機者難知也、蓄奸者難知也。
為人上者知吾之位尊而權重,人敬憚畏避之不暇,必和顔悅色以待人,開心見誠以示人,傾心輸意以用人,平心易氣以與人,寬仁大度以容人,至誠恻怛以恕人,則在我者易于事矣。
知人之難知也,推誠以待之,因事以試之,如孔子所謂“視其所以,觀其所由,察其所安”,又如所謂“不逆詐、不億、不信”,抑亦先覺者,是賢則人之難知者亦易于知矣。
大抵知人則哲,雖堯猶以為難,下之人誠不易知也,上之人苟能一待之以誠而不藏機蓄智以為牢籠駕馭之術,則在我者易事而在彼者不難于知矣,孟子曰:“至誠而不動者,未之有也。
” 子曰:“好賢如《缁衣》、惡惡如《巷伯》則爵不渎而民作願,刑不試而民鹹服,《大雅》曰:‘儀刑文王,萬國(《詩》作”邦“)作孚。
’” 陳澔曰:“《缁衣》,鄭國風,美鄭武公之詩。
《小雅巷伯》,寺人刺幽王之詩。
《大雅》,《文王》之篇。
” 呂大臨曰:“好賢必如《缁衣》之笃則人知上之誠好賢矣,不必爵命之數勸而民自起願心以敬上;惡惡必如《巷伯》之深則人知上之誠惡惡矣,不必刑罰之施而民自畏服。
文王好惡得其正而一出乎誠心,故為天下之所儀刑,德之所以孚乎下也。
” 子曰:“下之事上也,不從其所令從其所行,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。
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,是民之表也。
” 陳祥道曰:“言之化人也淺,故不從其所令;行之感人也深,故從其所行。
好惡出于正則彼皆從而正,好惡出于非則彼皆從而非,猶表端而影端、表枉而影枉也,故謂民之表。
” 馬耇孟曰:“令者令之于民,行者行之于己,其所行者若此、其所令者若彼,民不從其若彼之令而從若此之行,則是上之好惡下之所取以為正而不可以不慎也。
” 臣按: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焉者矣,甚者甚于君也。
林林之衆、蠢蠢之民無所知識,見上之所好者在此則從而趨赴之、仿效之,始雖一二而終至于千萬,始雖涓滴而終至于滔天,所謂甚焉者如是。
噫,人君之好尚起于一念之偏私、頃刻之順适,而不知天下之人從風而靡,遂因之而成風俗,或以之而緻亂亡,然則君人者其好尚可不謹哉? 子曰:“上好仁則下之為仁争先人,故長民者章志貞教,尊仁以子愛百姓,民緻行己以說其上矣。
” 陳澔曰:“章志者明吾好惡之所在也,貞教者身率以正也。
所志所教莫非尊仁之事,以此為愛民之道,是以民皆感其子愛之心,緻力于行己之善,而悅其上如子從父母之命也。
” 子曰:“民以君為心,君以民為體,心莊則體舒,心肅則容敬。
心好之身必安之,君好之民必欲之,心以體全亦以體傷,君以民存亦以民亡。
” 方悫曰:“民以君為心者言好惡從于君也,君以民為體者言休戚同于民也。
體雖緻用于外然由于心之所使,故曰心好之身必安之;心雖為主于内然資乎體之所保,故曰心以體全亦以體傷。
” 陳祥道曰:“體從心者也,民從君者也,故上臨之以莊則下亦舒矣,上臨之以肅則下亦敬矣。
心以體率,心不在焉則視而弗見、聽而弗聞,豈非心好之身必安之之謂乎?君所以率民者也,君好仁則下莫不仁,君好義則下莫不義,苟君不為之則民無從焉。
體衛心者也,體全則心與之全,體傷則心與之傷,故曰心以體全亦以體傷。
民衛君者也,民歸之然後可以君,天下民去之則亦不能以獨君矣,故曰君以民存亦以民亡。
” 臣按:《缁衣》此篇即心體相須以喻君民相資之意,以見肢體之運動皆由心神之主使,亦猶庶民之休戚皆由君上之好惡也。
然肢體之運動,心神固資之以為榮衛,然而運動之極至于疲廢而痿痹焉,則人心之神亦因之而傷損矣。
人民之供役,人君固資之以為奉養,然而役使之過至于貧苦而怨叛焉,則人君之國亦因之而喪亡矣。
所謂君以民存亦以民亡,此二言者為人上者宜常書于座右以為朝夕之儆,以比丹書之戒焉。
《春秋左氏傳》:穆子曰:“吾聞諸叔向曰:‘好惡不愆,民知所适,事無不濟。
’” 孔穎達曰:“
” 臣按:上下之分雖殊而人心之理則一,上之人有偏心難事也、有褊心難事也、有私心難事也、有忌心難事也、有疑心難事也、有欲心難事也,下之人深情者難知也、厚貌者難知也、巧言者難知也、令色者難知也、陰私者難知也、隐忍者難知也、藏機者難知也、蓄奸者難知也。
為人上者知吾之位尊而權重,人敬憚畏避之不暇,必和顔悅色以待人,開心見誠以示人,傾心輸意以用人,平心易氣以與人,寬仁大度以容人,至誠恻怛以恕人,則在我者易于事矣。
知人之難知也,推誠以待之,因事以試之,如孔子所謂“視其所以,觀其所由,察其所安”,又如所謂“不逆詐、不億、不信”,抑亦先覺者,是賢則人之難知者亦易于知矣。
大抵知人則哲,雖堯猶以為難,下之人誠不易知也,上之人苟能一待之以誠而不藏機蓄智以為牢籠駕馭之術,則在我者易事而在彼者不難于知矣,孟子曰:“至誠而不動者,未之有也。
” 子曰:“好賢如《缁衣》、惡惡如《巷伯》則爵不渎而民作願,刑不試而民鹹服,《大雅》曰:‘儀刑文王,萬國(《詩》作”邦“)作孚。
’” 陳澔曰:“《缁衣》,鄭國風,美鄭武公之詩。
《小雅巷伯》,寺人刺幽王之詩。
《大雅》,《文王》之篇。
” 呂大臨曰:“好賢必如《缁衣》之笃則人知上之誠好賢矣,不必爵命之數勸而民自起願心以敬上;惡惡必如《巷伯》之深則人知上之誠惡惡矣,不必刑罰之施而民自畏服。
文王好惡得其正而一出乎誠心,故為天下之所儀刑,德之所以孚乎下也。
” 子曰:“下之事上也,不從其所令從其所行,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。
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,是民之表也。
” 陳祥道曰:“言之化人也淺,故不從其所令;行之感人也深,故從其所行。
好惡出于正則彼皆從而正,好惡出于非則彼皆從而非,猶表端而影端、表枉而影枉也,故謂民之表。
” 馬耇孟曰:“令者令之于民,行者行之于己,其所行者若此、其所令者若彼,民不從其若彼之令而從若此之行,則是上之好惡下之所取以為正而不可以不慎也。
” 臣按: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焉者矣,甚者甚于君也。
林林之衆、蠢蠢之民無所知識,見上之所好者在此則從而趨赴之、仿效之,始雖一二而終至于千萬,始雖涓滴而終至于滔天,所謂甚焉者如是。
噫,人君之好尚起于一念之偏私、頃刻之順适,而不知天下之人從風而靡,遂因之而成風俗,或以之而緻亂亡,然則君人者其好尚可不謹哉? 子曰:“上好仁則下之為仁争先人,故長民者章志貞教,尊仁以子愛百姓,民緻行己以說其上矣。
” 陳澔曰:“章志者明吾好惡之所在也,貞教者身率以正也。
所志所教莫非尊仁之事,以此為愛民之道,是以民皆感其子愛之心,緻力于行己之善,而悅其上如子從父母之命也。
” 子曰:“民以君為心,君以民為體,心莊則體舒,心肅則容敬。
心好之身必安之,君好之民必欲之,心以體全亦以體傷,君以民存亦以民亡。
” 方悫曰:“民以君為心者言好惡從于君也,君以民為體者言休戚同于民也。
體雖緻用于外然由于心之所使,故曰心好之身必安之;心雖為主于内然資乎體之所保,故曰心以體全亦以體傷。
” 陳祥道曰:“體從心者也,民從君者也,故上臨之以莊則下亦舒矣,上臨之以肅則下亦敬矣。
心以體率,心不在焉則視而弗見、聽而弗聞,豈非心好之身必安之之謂乎?君所以率民者也,君好仁則下莫不仁,君好義則下莫不義,苟君不為之則民無從焉。
體衛心者也,體全則心與之全,體傷則心與之傷,故曰心以體全亦以體傷。
民衛君者也,民歸之然後可以君,天下民去之則亦不能以獨君矣,故曰君以民存亦以民亡。
” 臣按:《缁衣》此篇即心體相須以喻君民相資之意,以見肢體之運動皆由心神之主使,亦猶庶民之休戚皆由君上之好惡也。
然肢體之運動,心神固資之以為榮衛,然而運動之極至于疲廢而痿痹焉,則人心之神亦因之而傷損矣。
人民之供役,人君固資之以為奉養,然而役使之過至于貧苦而怨叛焉,則人君之國亦因之而喪亡矣。
所謂君以民存亦以民亡,此二言者為人上者宜常書于座右以為朝夕之儆,以比丹書之戒焉。
《春秋左氏傳》:穆子曰:“吾聞諸叔向曰:‘好惡不愆,民知所适,事無不濟。
’” 孔穎達曰: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