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八一
關燈
小
中
大
所好必善,所惡必惡,在上者所好所惡不有過愆,則下民知所适歸,言皆知歸于善也。
” 臧武仲曰:“夫上之所為民之歸也,上所不為而民或為之,是以加刑罰焉而莫敢不懲,若上之所為而民亦為之,乃其所也,又何禁乎?” 陸贽曰:“凡上之所為以導下也,上所不為以檢下也。
上所不為而下或為之,然後可以設峻防、置明辟;若上為之而下亦為之,固其理也,又何禁乎?” 臣按:武仲此言雖為季武子而發,然萬世之下居人上者立法制、明禁令,必先有諸己然後為之,夫然則所令無不行、所禁無不止矣。
苟徒知責人而不知責己,是豈《大學》絜矩之道哉? 《論語》:季康子問:“使民敬忠以勸,如之何?”子曰:“臨之以莊則敬,孝慈則忠,舉善而教,不能則勸。
” 朱熹曰:“莊謂容貌端嚴也。
臨民以莊則民敬于己,孝于親、慈于衆則民忠于己,善者舉之而不能者教之則民有所勸而樂于為善。
” 張栻曰:“此皆在我所當為,非為欲使民敬忠以勸而為之也,然能如是,則其應蓋有不期然而然者矣。
” 臣按: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,謂之使者是有意于毆使其民也。
聖人答之以莊、孝慈及舉善、教不能,而加之以則之一辭,蓋謂在上者能如此臨之以莊而孝而慈而舉善、教不能,則民自有如此感應,初非有所使亦不待于使而然也。
季康子問政于孔子,孔子對曰:“政者,正也。
子率以正,孰敢不正?”範祖禹曰:“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。
” 臣按:《書》曰“表正萬邦”,上者表也,下者影也,表正則影正矣。
先儒謂政之所以得名,以其能以正己者正人也,己不能正焉能正人哉?居人上者誠能以正存心、以身率先天下,則近而群臣、遠而萬民,孰敢以不正哉? 季康子患盜,問于孔子,孔子對曰:“苟子之不欲,雖賞之不竊。
” 朱熹曰:“言子不貪欲,則雖賞民使之為盜,民亦知恥而不竊。
” 臣按:非其有而取之,盜也,非獨謂貨财,凡吾之所不當有者而有之皆是盜之事。
康子患人盜他人所有之貨物而欲弭之,聖人告之以不欲。
所謂不欲者,凡吾所嗜好用度,苟理之不可為、義之不當為、分之不得為而恃吾之勢以多取之、乘吾之力以強劫之、恣吾之材以妄為之,皆是盜也。
吾為大盜而禁小民之不為小盜,豈理也哉?所謂雖賞之不竊,乃假設之言。
季康子問政于孔子,曰:“如殺無道以就有道,何如?”孔子對曰:“子為政焉用殺,子欲善而民善矣,君子之德風,小人之德草,草上之風必偃。
” 朱熹曰:“為政者民所視效,何以殺為?欲善則民善矣。
” 尹焞曰:“殺之為言,豈為人上之語哉?以身教者從、以言教者訟,而況于殺乎?” 張栻曰:“在上者志存于殺,則固已失長人之本矣,烏能禁止其惡乎?欲善之心純笃發見于政教之間,則民将率從丕變,如風之所動,其孰有不從者?然則民之所以未之從者,則吾欲善之誠不笃而已。
” 臣按:人君之于民,如天地之于物、父母之于子也,天地生物、父母生子,惟恐不得其所而夭阏其生生之理而或至于傷其生。
君之于民,當體天地、父母之心,庶幾盡君之道也。
是故人君之于民,賢者則保恤之,不肖者則哀憐之,養之教之、懲之戒之,至于再至于三,不得已而後加之刑焉。
而刑亦有等第,非至于逆天理、敗人倫不加之以極刑也。
康子乃欲殺無道以就有道,夫道有諸己然後可以責人,吾居人之上,所謂道者或出或入焉,乃欲責下之人無道而殺之,又何以知其為無道也?聖人告之以子欲善而民善,欲其反諸身而自盡其道也。
所謂善者天理之公、人道之正,純粹而無惡者也,我有是善人亦有是善,上以善而自為則下之人同有是善者,亦感發而興起矣。
子曰:“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,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,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,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(織縷為之,以約小兒于背者)負其子而至矣。
” 朱熹曰:“好義則事合宜、情誠實也,敬服用情蓋各以其類而應也。
” 臣按:在己者皆盡其道則在下者各以類而應之,所謂正己而物正者也。
子曰:“上好禮則民易使也。
”謝良佐曰:“禮達而分定,故民易使。
” 輔廣曰:“上好禮則品節分明而誠意退遜,故觀感于下者亦皆安己之分、聽上之命而易使。
” 《大學》:《詩》雲:“樂隻君子,民之父母。
”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惡惡
” 臧武仲曰:“夫上之所為民之歸也,上所不為而民或為之,是以加刑罰焉而莫敢不懲,若上之所為而民亦為之,乃其所也,又何禁乎?” 陸贽曰:“凡上之所為以導下也,上所不為以檢下也。
上所不為而下或為之,然後可以設峻防、置明辟;若上為之而下亦為之,固其理也,又何禁乎?” 臣按:武仲此言雖為季武子而發,然萬世之下居人上者立法制、明禁令,必先有諸己然後為之,夫然則所令無不行、所禁無不止矣。
苟徒知責人而不知責己,是豈《大學》絜矩之道哉? 《論語》:季康子問:“使民敬忠以勸,如之何?”子曰:“臨之以莊則敬,孝慈則忠,舉善而教,不能則勸。
” 朱熹曰:“莊謂容貌端嚴也。
臨民以莊則民敬于己,孝于親、慈于衆則民忠于己,善者舉之而不能者教之則民有所勸而樂于為善。
” 張栻曰:“此皆在我所當為,非為欲使民敬忠以勸而為之也,然能如是,則其應蓋有不期然而然者矣。
” 臣按: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,謂之使者是有意于毆使其民也。
聖人答之以莊、孝慈及舉善、教不能,而加之以則之一辭,蓋謂在上者能如此臨之以莊而孝而慈而舉善、教不能,則民自有如此感應,初非有所使亦不待于使而然也。
季康子問政于孔子,孔子對曰:“政者,正也。
子率以正,孰敢不正?”範祖禹曰:“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。
” 臣按:《書》曰“表正萬邦”,上者表也,下者影也,表正則影正矣。
先儒謂政之所以得名,以其能以正己者正人也,己不能正焉能正人哉?居人上者誠能以正存心、以身率先天下,則近而群臣、遠而萬民,孰敢以不正哉? 季康子患盜,問于孔子,孔子對曰:“苟子之不欲,雖賞之不竊。
” 朱熹曰:“言子不貪欲,則雖賞民使之為盜,民亦知恥而不竊。
” 臣按:非其有而取之,盜也,非獨謂貨财,凡吾之所不當有者而有之皆是盜之事。
康子患人盜他人所有之貨物而欲弭之,聖人告之以不欲。
所謂不欲者,凡吾所嗜好用度,苟理之不可為、義之不當為、分之不得為而恃吾之勢以多取之、乘吾之力以強劫之、恣吾之材以妄為之,皆是盜也。
吾為大盜而禁小民之不為小盜,豈理也哉?所謂雖賞之不竊,乃假設之言。
季康子問政于孔子,曰:“如殺無道以就有道,何如?”孔子對曰:“子為政焉用殺,子欲善而民善矣,君子之德風,小人之德草,草上之風必偃。
” 朱熹曰:“為政者民所視效,何以殺為?欲善則民善矣。
” 尹焞曰:“殺之為言,豈為人上之語哉?以身教者從、以言教者訟,而況于殺乎?” 張栻曰:“在上者志存于殺,則固已失長人之本矣,烏能禁止其惡乎?欲善之心純笃發見于政教之間,則民将率從丕變,如風之所動,其孰有不從者?然則民之所以未之從者,則吾欲善之誠不笃而已。
” 臣按:人君之于民,如天地之于物、父母之于子也,天地生物、父母生子,惟恐不得其所而夭阏其生生之理而或至于傷其生。
君之于民,當體天地、父母之心,庶幾盡君之道也。
是故人君之于民,賢者則保恤之,不肖者則哀憐之,養之教之、懲之戒之,至于再至于三,不得已而後加之刑焉。
而刑亦有等第,非至于逆天理、敗人倫不加之以極刑也。
康子乃欲殺無道以就有道,夫道有諸己然後可以責人,吾居人之上,所謂道者或出或入焉,乃欲責下之人無道而殺之,又何以知其為無道也?聖人告之以子欲善而民善,欲其反諸身而自盡其道也。
所謂善者天理之公、人道之正,純粹而無惡者也,我有是善人亦有是善,上以善而自為則下之人同有是善者,亦感發而興起矣。
子曰:“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,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,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,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(織縷為之,以約小兒于背者)負其子而至矣。
” 朱熹曰:“好義則事合宜、情誠實也,敬服用情蓋各以其類而應也。
” 臣按:在己者皆盡其道則在下者各以類而應之,所謂正己而物正者也。
子曰:“上好禮則民易使也。
”謝良佐曰:“禮達而分定,故民易使。
” 輔廣曰:“上好禮則品節分明而誠意退遜,故觀感于下者亦皆安己之分、聽上之命而易使。
” 《大學》:《詩》雲:“樂隻君子,民之父母。
”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惡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