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八一
關燈
小
中
大
之,此之謂民之父母。
朱熹曰:“能絜矩而以民心為己心,則是愛民如子而民愛之如父母矣。
”又曰:“君子有絜矩之道,故能以己之好惡知民之好惡,又能以民之好惡為己之好惡也。
夫好其所好而與之聚之,惡其所惡而不以施焉,則上之愛下真猶父母之愛其子矣,彼民之親其上豈不亦猶子之愛其父母哉?” 臣按:先儒謂愛民之道不過順其好惡之心而已,大約民所好者飽暖安樂、所惡者饑寒勞苦,使民常得其所好而不以所惡之事加之,則愛民之道也。
雖然上下之分雖殊,好惡之情則一,民之所好惡者即吾之所好惡者也,因己之所好惡而知人之所好惡,又以民之所好惡而為己之所好惡焉,非真心于愛民而以父母斯民為心者,能若是乎?苟為不然,好人之所惡、惡人之所好,是謂拂人之性,菑必逮夫身,不獨用人為然。
《詩》雲:“節(截然高大貌)彼南山,維石岩岩,赫赫師尹,民具(俱也)爾瞻。
”有國者不可以不慎,辟(偏也)則為天下翙矣。
朱熹曰:“《詩》,《小雅節南山》之篇。
師尹,周太師尹氏也。
言在上者人所瞻仰,不可不謹,若不能絜矩而好惡徇于一己之偏,則身弑國亡為天下之大翙矣。
” 臣按:先儒謂傳引二詩以明為人上者民所共仰,則其好惡當與民同之,苟徇一己之偏私焉,則逆人心之所同而為天下之所戮矣。
蓋上人者下人之所瞻仰者也,民有不平賴以平之,民有不公賴以公之,而上之人先以不平、不公自居而好惡徇于一己之偏,是謂拂人之性、逆人之情,雖其位高勢重,一時無如之何,雖未必至于戮而有可戮之理。
噫,為人父母者而不能盡父母之道而為天下之大戮,亦惟于好惡之公與偏而已,可不謹哉。
孟子曰:“君仁莫不仁,君義莫不義。
” 朱熹曰:“張氏謂此章重出,然上篇主言人臣,當以正君為急;此章直戒人君,義亦小異耳。
” 臣按:此章即君道以明感化之機,蓋有堯、舜之君則有堯、舜之民,有桀、纣之君則有桀、纣之民,苟所行者桀、纣之事而求堯、舜之治,無此理也。
人君行仁義而下之人逆天悖理以不仁不義應之,天理昭昭亦不之容也,不久旋即淪敗,自古及今無不然者,是以人君為治必存仁義之心以行仁義之政。
漢章帝時,馬廖上疏曰:“昔元帝罷服官、成帝禦浣衣、哀帝去樂府,然而侈費不息至于衰亂者,百姓從行不從言也。
夫改政移風必有其本,傳曰‘吳王好劍客,百姓多創瘢;楚王好細腰,宮中多餓死’,長安語曰‘城中好高結(與髻同),四方高一尺;城中好廣眉,四方且半額;城中好大袖,四方全匹帛。
’斯言如戲,有切事實,前下制度未幾後稍不行,雖或吏不奉法,良由慢起京師。
今陛下素簡所安發自聖性,誠令斯事一竟則四海誦德,聲薰天地,神明可通,況行令乎?” 臣按:廖所謂百姓從行不從言,是誠識治化之體、風化之原者也。
是言也,始于成王命君陳曰“違上所命,從厥攸好”,《大學》所謂“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”、《禮記》謂“不從其所令從其所行”,皆此意也。
蓋人君一身風化之本原,而京師者又風化始出之地,君人上者誠能正身齊家而不為非禮非義之事,而于京師首善之地于凡事之營為、物之創造有不合于禮、不當于義者,一切禁革而惟古初之是式、禮義之是程,苟有違焉必加以罪并坐其監領之官、制造之工,不但己也。
後世世主其所頒之律令格式非不嚴而謹也,然而能行之于暫而不能久者何也?上之人既不能率先以身,以故貴近者仿效而先犯之,然後天下從風而靡焉。
所謂百姓從行不從言,豈不信哉? 第五倫又言于章帝曰:“諸王主貴戚驕奢逾制,京師尚然,何以示遠?故曰其身不正雖令不行,以身教者從,以言教者訟。
夫陰陽和歲乃豐,君臣同心化乃成也。
” 臣按:第五倫言以身教者從、以言教者訟,是即《大學》所謂“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”者也,是故人君既正身修德、躬行節儉,以身示教為天下先,複立為制度、嚴為禁令,以戒饬夫妃嫔宗戚之屬、左右侍禦之臣,内而朝着、近而京邑,使各安其分守,不得越禮逾制,則天下靡然從其化而不敢犯矣。
苟徒責人而不責己,限疏而不限親,禁遠而不禁近,耳目所及者則若罔聞知,而于郡縣之遠、闾裡之間乃詳為之制、嚴為之法,則亦虛費文移,徒挂牆壁而已,安能戢其泛泛之心、杜其呶呶之議而革其靡靡之俗哉? 以上謹好尚以率民
朱熹曰:“能絜矩而以民心為己心,則是愛民如子而民愛之如父母矣。
”又曰:“君子有絜矩之道,故能以己之好惡知民之好惡,又能以民之好惡為己之好惡也。
夫好其所好而與之聚之,惡其所惡而不以施焉,則上之愛下真猶父母之愛其子矣,彼民之親其上豈不亦猶子之愛其父母哉?” 臣按:先儒謂愛民之道不過順其好惡之心而已,大約民所好者飽暖安樂、所惡者饑寒勞苦,使民常得其所好而不以所惡之事加之,則愛民之道也。
雖然上下之分雖殊,好惡之情則一,民之所好惡者即吾之所好惡者也,因己之所好惡而知人之所好惡,又以民之所好惡而為己之所好惡焉,非真心于愛民而以父母斯民為心者,能若是乎?苟為不然,好人之所惡、惡人之所好,是謂拂人之性,菑必逮夫身,不獨用人為然。
《詩》雲:“節(截然高大貌)彼南山,維石岩岩,赫赫師尹,民具(俱也)爾瞻。
”有國者不可以不慎,辟(偏也)則為天下翙矣。
朱熹曰:“《詩》,《小雅節南山》之篇。
師尹,周太師尹氏也。
言在上者人所瞻仰,不可不謹,若不能絜矩而好惡徇于一己之偏,則身弑國亡為天下之大翙矣。
” 臣按:先儒謂傳引二詩以明為人上者民所共仰,則其好惡當與民同之,苟徇一己之偏私焉,則逆人心之所同而為天下之所戮矣。
蓋上人者下人之所瞻仰者也,民有不平賴以平之,民有不公賴以公之,而上之人先以不平、不公自居而好惡徇于一己之偏,是謂拂人之性、逆人之情,雖其位高勢重,一時無如之何,雖未必至于戮而有可戮之理。
噫,為人父母者而不能盡父母之道而為天下之大戮,亦惟于好惡之公與偏而已,可不謹哉。
孟子曰:“君仁莫不仁,君義莫不義。
” 朱熹曰:“張氏謂此章重出,然上篇主言人臣,當以正君為急;此章直戒人君,義亦小異耳。
” 臣按:此章即君道以明感化之機,蓋有堯、舜之君則有堯、舜之民,有桀、纣之君則有桀、纣之民,苟所行者桀、纣之事而求堯、舜之治,無此理也。
人君行仁義而下之人逆天悖理以不仁不義應之,天理昭昭亦不之容也,不久旋即淪敗,自古及今無不然者,是以人君為治必存仁義之心以行仁義之政。
漢章帝時,馬廖上疏曰:“昔元帝罷服官、成帝禦浣衣、哀帝去樂府,然而侈費不息至于衰亂者,百姓從行不從言也。
夫改政移風必有其本,傳曰‘吳王好劍客,百姓多創瘢;楚王好細腰,宮中多餓死’,長安語曰‘城中好高結(與髻同),四方高一尺;城中好廣眉,四方且半額;城中好大袖,四方全匹帛。
’斯言如戲,有切事實,前下制度未幾後稍不行,雖或吏不奉法,良由慢起京師。
今陛下素簡所安發自聖性,誠令斯事一竟則四海誦德,聲薰天地,神明可通,況行令乎?” 臣按:廖所謂百姓從行不從言,是誠識治化之體、風化之原者也。
是言也,始于成王命君陳曰“違上所命,從厥攸好”,《大學》所謂“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”、《禮記》謂“不從其所令從其所行”,皆此意也。
蓋人君一身風化之本原,而京師者又風化始出之地,君人上者誠能正身齊家而不為非禮非義之事,而于京師首善之地于凡事之營為、物之創造有不合于禮、不當于義者,一切禁革而惟古初之是式、禮義之是程,苟有違焉必加以罪并坐其監領之官、制造之工,不但己也。
後世世主其所頒之律令格式非不嚴而謹也,然而能行之于暫而不能久者何也?上之人既不能率先以身,以故貴近者仿效而先犯之,然後天下從風而靡焉。
所謂百姓從行不從言,豈不信哉? 第五倫又言于章帝曰:“諸王主貴戚驕奢逾制,京師尚然,何以示遠?故曰其身不正雖令不行,以身教者從,以言教者訟。
夫陰陽和歲乃豐,君臣同心化乃成也。
” 臣按:第五倫言以身教者從、以言教者訟,是即《大學》所謂“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”者也,是故人君既正身修德、躬行節儉,以身示教為天下先,複立為制度、嚴為禁令,以戒饬夫妃嫔宗戚之屬、左右侍禦之臣,内而朝着、近而京邑,使各安其分守,不得越禮逾制,則天下靡然從其化而不敢犯矣。
苟徒責人而不責己,限疏而不限親,禁遠而不禁近,耳目所及者則若罔聞知,而于郡縣之遠、闾裡之間乃詳為之制、嚴為之法,則亦虛費文移,徒挂牆壁而已,安能戢其泛泛之心、杜其呶呶之議而革其靡靡之俗哉? 以上謹好尚以率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