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四六
關燈
小
中
大
垂也)。
豈弟君子,莫不令儀。
朱熹曰:“此亦天子燕諸侯之詩。
言湛湛露斯非日則不晞,以興厭厭夜飲不醉則不歸,蓋于其夜飲之終而歌之也。
令德,謂其飲多而不亂,德足以将之也。
令儀,言醉而不喪其威儀也。
” 臣按:先儒謂此詩前兩章厭厭夜飲所以道其情之相親也,後兩章言令德令儀又美其德将而無醉也,是詩蓋于褒美之中而寓規戒之意。
《左傳》:昭公五年,楚■啟強曰:“聖王務行禮,朝聘有圭,享(飨也)覜(見也)有璋,小有述職(諸侯适天子),大有巡功(天子巡守),設幾而不倚,爵盈而不飲(言務行禮),宴有好貨,飧有陪(加也)鼎,入有郊勞,出有贈賄,禮之至也。
” 臣按:設幾而不倚、爵盈而不飲,即《聘儀》所謂酒清人渴而不敢飲、肉幹人饑而不敢食也。
宴有好貨,即《詩序》所謂《鹿鳴》燕群臣嘉賓,既飲食之又實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也。
古者人君之于臣下有享禮以嚴其分,有燕禮以通其情,此上下所以交而為泰也欤。
漢高祖長樂宮成,諸侯群臣皆朝賀,禮畢置法酒(猶言禮酌不飲至醉),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(抑,屈也),以尊卑次起上壽。
觞九行,谒者言罷酒。
禦史執法舉不如儀者。
臣按:此後世大朝賀宴會之禮所由起。
自漢行歲首慶賀禮,魏晉以後又有賀冬至禮,唐中葉又有所謂賀生日禮,皆于是日行禮畢設大宴以享百官。
我朝禮儀視前代為備,文臣四品以上及諸學士、武臣都督以上皆宴殿上,經筵官及翰林講讀官、尚寶卿、六科都給事中暨文臣五品堂上官、武臣都指揮以上官宴中左、中右門,翰林院、中書舍人、左右春坊、禦史、欽天監、太醫院、鴻胪寺官及五品以上陪祀官宴于丹墀。
是日行禮畢,該宴官更衣立殿外,俟上至升座樂作,入拜進花進酒,跪俟上飲訖乃起,即席簪花啐酒,酒凡九進,湯五進,群臣則殺其二。
每歲三大朝賀及郊祀禮成,行慶成禮凡四舉焉,遇有故則賜鈔以代宴,惟慶成則否。
臣竊以謂正旦、長至遇故免宴可也,惟萬壽聖節天下藩服重臣親赍表賀有自萬裡而來者,無不望一沾醉酒飽德之恩,請命禮官舉行之。
《宋志》:宴飨之設,所以訓恭儉、示惠慈也。
宋制,常以春秋之季仲月及誕聖節、郊祀、藉田禮畢,巡幸還京,凡國有大慶,皆大宴群臣于集英殿,次宴紫宸殿,小宴垂拱殿。
有司預于殿庭設山樓排場,為群仙隊仗、六番進貢、九龍五鳳之狀。
宰相率百官入,宣徽、合門通唱,緻辭謝,宰相升殿進酒,各就坐,酒九行(曲宴七行或五行)。
每上舉酒,群臣立侍,次宰相、次百官舉酒,或傳旨命釂,即皆搢笏起飲,再拜(曲宴多不拜)。
或上壽、更衣,賜花有差。
其郊祀、藉田禮畢皆設大宴。
上元觀燈及苑囿、池籞、觀稼、較獵,遊幸所至,亦常以暮春召近臣賞花、釣魚于苑中,其或兩府使相赴鎮還朝,鹹賜宴。
臣按:此宋朝賜宴之儀。
臣聞國朝洪武、永樂、宣德中時有賜宴,近年以來,雖三大朝賀蓋久不舉,而所謂曲宴者益稀闊矣。
竊惟一張一弛,文武之道,人臣終歲勤劬職業,幸而得一日醉飽之歡,是乃君上莫大之恩澤。
古之人君所以緻其臣庶竭忠盡力,以至于殉國以身,此亦其一機也,但不可施諸非其人而流于亵耳。
宋太宗時,直史館陳靖言:“古之宴飨者所以省禍福而觀威儀也,故宴以禮成,賓以賢序,《風》《雅》之作,茲為盛焉。
伏見内殿賜宴,群臣拜舞方畢,趨馳就席,品列之序糾紛無别,及至尊舉爵,群臣起立先後不整,俯仰失節。
欲望令有司預依品位告谕,其有逾越班次、拜起失節、喧嘩者并令糾舉。
” 至道中,禦史中丞李昌齡言:“廣宴之設以均饫賜,供事禁庭,當定員數,籍姓名以謹其出入。
酒殽之司或虧精潔,望分命中使巡察。
”從之。
真宗鹹平三年,學士梁颢請以春秋大宴、小宴、賞花、行幸為四圖,頒下合門遵守。
從之。
臣按:人君賜宴于臣,人臣受宴于君,非徒飲之食之而已也,内則以廣恩惠,外則以觀威儀,施恩者固當以禮,受賜者尤當以敬,苟進退拜起之無節,固臣之罪矣。
若夫酒瑽之或虧精潔,禮度之或至簡略,亦豈人君禮待其下之道哉?李昌齡請命中使巡察,梁颢請以所宴為圖,在今日亦所宜行焉。
(以上燕飨) 《虞書》:歲二月(當巡守之年二月)東巡守,至于岱宗(泰山),柴(燔柴祀天),望(望祭山川)秩(牲币祝号次第)于山川,肆觐東後(東方諸侯),協時(四時)月(月之大小)正日(日之甲乙),同律(十二律)度(分、寸、尺、丈)量(龠、合、升、鬥、斛)衡(铢、兩、斤、鈞、石),修五禮(吉、兇
豈弟君子,莫不令儀。
朱熹曰:“此亦天子燕諸侯之詩。
言湛湛露斯非日則不晞,以興厭厭夜飲不醉則不歸,蓋于其夜飲之終而歌之也。
令德,謂其飲多而不亂,德足以将之也。
令儀,言醉而不喪其威儀也。
” 臣按:先儒謂此詩前兩章厭厭夜飲所以道其情之相親也,後兩章言令德令儀又美其德将而無醉也,是詩蓋于褒美之中而寓規戒之意。
《左傳》:昭公五年,楚■啟強曰:“聖王務行禮,朝聘有圭,享(飨也)覜(見也)有璋,小有述職(諸侯适天子),大有巡功(天子巡守),設幾而不倚,爵盈而不飲(言務行禮),宴有好貨,飧有陪(加也)鼎,入有郊勞,出有贈賄,禮之至也。
” 臣按:設幾而不倚、爵盈而不飲,即《聘儀》所謂酒清人渴而不敢飲、肉幹人饑而不敢食也。
宴有好貨,即《詩序》所謂《鹿鳴》燕群臣嘉賓,既飲食之又實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也。
古者人君之于臣下有享禮以嚴其分,有燕禮以通其情,此上下所以交而為泰也欤。
漢高祖長樂宮成,諸侯群臣皆朝賀,禮畢置法酒(猶言禮酌不飲至醉),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(抑,屈也),以尊卑次起上壽。
觞九行,谒者言罷酒。
禦史執法舉不如儀者。
臣按:此後世大朝賀宴會之禮所由起。
自漢行歲首慶賀禮,魏晉以後又有賀冬至禮,唐中葉又有所謂賀生日禮,皆于是日行禮畢設大宴以享百官。
我朝禮儀視前代為備,文臣四品以上及諸學士、武臣都督以上皆宴殿上,經筵官及翰林講讀官、尚寶卿、六科都給事中暨文臣五品堂上官、武臣都指揮以上官宴中左、中右門,翰林院、中書舍人、左右春坊、禦史、欽天監、太醫院、鴻胪寺官及五品以上陪祀官宴于丹墀。
是日行禮畢,該宴官更衣立殿外,俟上至升座樂作,入拜進花進酒,跪俟上飲訖乃起,即席簪花啐酒,酒凡九進,湯五進,群臣則殺其二。
每歲三大朝賀及郊祀禮成,行慶成禮凡四舉焉,遇有故則賜鈔以代宴,惟慶成則否。
臣竊以謂正旦、長至遇故免宴可也,惟萬壽聖節天下藩服重臣親赍表賀有自萬裡而來者,無不望一沾醉酒飽德之恩,請命禮官舉行之。
《宋志》:宴飨之設,所以訓恭儉、示惠慈也。
宋制,常以春秋之季仲月及誕聖節、郊祀、藉田禮畢,巡幸還京,凡國有大慶,皆大宴群臣于集英殿,次宴紫宸殿,小宴垂拱殿。
有司預于殿庭設山樓排場,為群仙隊仗、六番進貢、九龍五鳳之狀。
宰相率百官入,宣徽、合門通唱,緻辭謝,宰相升殿進酒,各就坐,酒九行(曲宴七行或五行)。
每上舉酒,群臣立侍,次宰相、次百官舉酒,或傳旨命釂,即皆搢笏起飲,再拜(曲宴多不拜)。
或上壽、更衣,賜花有差。
其郊祀、藉田禮畢皆設大宴。
上元觀燈及苑囿、池籞、觀稼、較獵,遊幸所至,亦常以暮春召近臣賞花、釣魚于苑中,其或兩府使相赴鎮還朝,鹹賜宴。
臣按:此宋朝賜宴之儀。
臣聞國朝洪武、永樂、宣德中時有賜宴,近年以來,雖三大朝賀蓋久不舉,而所謂曲宴者益稀闊矣。
竊惟一張一弛,文武之道,人臣終歲勤劬職業,幸而得一日醉飽之歡,是乃君上莫大之恩澤。
古之人君所以緻其臣庶竭忠盡力,以至于殉國以身,此亦其一機也,但不可施諸非其人而流于亵耳。
宋太宗時,直史館陳靖言:“古之宴飨者所以省禍福而觀威儀也,故宴以禮成,賓以賢序,《風》《雅》之作,茲為盛焉。
伏見内殿賜宴,群臣拜舞方畢,趨馳就席,品列之序糾紛無别,及至尊舉爵,群臣起立先後不整,俯仰失節。
欲望令有司預依品位告谕,其有逾越班次、拜起失節、喧嘩者并令糾舉。
” 至道中,禦史中丞李昌齡言:“廣宴之設以均饫賜,供事禁庭,當定員數,籍姓名以謹其出入。
酒殽之司或虧精潔,望分命中使巡察。
”從之。
真宗鹹平三年,學士梁颢請以春秋大宴、小宴、賞花、行幸為四圖,頒下合門遵守。
從之。
臣按:人君賜宴于臣,人臣受宴于君,非徒飲之食之而已也,内則以廣恩惠,外則以觀威儀,施恩者固當以禮,受賜者尤當以敬,苟進退拜起之無節,固臣之罪矣。
若夫酒瑽之或虧精潔,禮度之或至簡略,亦豈人君禮待其下之道哉?李昌齡請命中使巡察,梁颢請以所宴為圖,在今日亦所宜行焉。
(以上燕飨) 《虞書》:歲二月(當巡守之年二月)東巡守,至于岱宗(泰山),柴(燔柴祀天),望(望祭山川)秩(牲币祝号次第)于山川,肆觐東後(東方諸侯),協時(四時)月(月之大小)正日(日之甲乙),同律(十二律)度(分、寸、尺、丈)量(龠、合、升、鬥、斛)衡(铢、兩、斤、鈞、石),修五禮(吉、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