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四六

關燈
、軍、賓、嘉)、五玉(三圭二璧)、三帛(纁、玄、黃)、二生(羔、雁)、一死(雉)贽(贽所執以相見者),如(同也)五器(五禮之器),卒(畢也)乃複。

    五月南巡守,至于南嶽(衡山),如岱禮。

    八月西巡守,至于西嶽(華山),如初。

    十月一月朔巡守,至于北嶽(恒山),如西禮。

    歸,格(至于)于藝祖(即文祖),用特(一牛)。

    五載一巡守。

     朱熹曰:“卒乃複者,舉祀禮、觐諸侯、一正朔、同制度、修五禮、如五器數事皆畢,則不從東行而遂南向且轉而南行,故曰卒乃複。

    二月東、五月南、八月西、十一月北,各以其時也。

    古者君将出必告于祖祢,歸又至其廟而告之,孝子不忍死其親,出告反面之義也。

    ” 呂祖謙曰:“巡守而歸,苟民物有一不得其所,其見祖廟有愧必矣。

    想舜歸格之時,此心無愧對越,在廟慰惬可知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先儒有言,巡守所以維持封建。

    後世罷封建以為郡縣之制,萬方一國,四海一家,如肢體之分布,如心手之相應,萬裡如在殿廷,州縣如在辇毂,挈其領而裘随,舉其綱而綱順,政不必屈九重之尊、千乘萬騎禁衛、百司庶府之扈從以勞民而傷财也。

    苟慮事久而弊生,而欲有以考察而振作之,遣一介之臣、付方尺之诏,玺書所至,如帝親行,天威不違,天顔咫尺,孰敢懈怠哉?然則帝舜巡守非欤?臣故曰巡守所以維持封建也。

     大行人,十有二歲,王巡守殷國。

     王安石曰:“王巡守則諸侯各朝于方嶽,王不巡守則會諸侯而殷見,或巡守或殷國,其出而省焉一也。

    ” 呂祖謙曰:“巡守之禮,此乃維持治具,提攝人心,聖人運天下妙處。

    大抵人心久必易散,政事久必有阙,一次巡守又提攝整頓一次,此所以新新不已之意。

    然唐虞五載一巡守,周卻十二年,何故?蓋周時文治漸成,禮文漸備,所以十二年方舉巡守之事,此是成王知時變、識會通處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呂氏謂舜五載巡守,周十二年巡守,為成王知時變、識會通,臣竊以謂在虞時則可五載,在周時則可十二年,在後世罷封建立州郡之時,守令不世官,政令守成憲,雖屢世可也。

    在今日時變會通之要,所以提攝整頓之者,誠能擇任大臣,每五年一次分遣巡行天下,如漢、唐故事,雖非古典,亦古意也。

     《孟子》:天子适諸侯曰巡守,巡守者巡所守也;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,述職者述所職也,無非事者。

    春省耕而補不足,秋省斂而助不給,夏諺曰:“吾王不遊,吾何以休。

    吾王不豫,吾何以助。

    一遊一豫,為諸侯度。

    ”今也不然,師行而糧食,饑者弗食,勞者弗息,肙肙胥讒,民乃作慝,方命虐民,飲食若流,流連荒亡,為諸侯憂。

    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,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,從獸無厭謂之荒,樂酒無厭謂之亡。

     朱熹曰:“巡所守,巡行諸侯所守之土也。

    述所職,陳其所受之職也,皆無有無事而空行者。

    而又春秋循行郊野,察民之所不足而補助之,故夏諺以為王者一遊一豫皆有恩惠以及民,而諸侯皆取法焉,不敢無事慢遊以病其民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天理人欲同行異情,遊豫為諸侯度天理也,流連為諸侯憂人欲也。

    孟子言古之帝王與今之諸侯,其遊豫雖同而其所以遊豫者,一則為諸侯之法,一則為諸侯之憂,天理、人欲之異也。

     秦始皇二十七年,巡隴西、北地,出雞頭山,過回中。

     臣按:有虞之時五年一巡守,周十有二年王乃時巡,所以省方觀民,非為遊樂也,然又必以四嶽為底止之地,出必有期,行必有方。

    未有頻年出行遊蕩如始皇者也,今年巡隴西、北地至回中,明年上鄒峄,繼是渡淮浮江至南郡,登之罘刻碣石門,至雲夢,上會稽,直至沙丘崩而後已。

    其後漢武、隋炀亦效尤焉,漢武幸而不敗,然海内虛耗,所損亦多矣,炀帝南遊竟死于江都。

    說者謂二君者假望秩省方之說以濟其流連荒亡之舉,千乘萬騎無歲不出,遐方下國無地不到,至于民怨盜起,覆祚殒身曾不旋踵。

    雖秦、隋所以召亡者固非一端,然傥非遊蕩無度,則河決魚爛之勢亦未應如是其促也。

     《文中子》:叔恬曰:“舜一歲而巡五嶽,國不廢而民不勞,何也?”曰:“無他,道也。

    兵衛少而征求寡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時異世殊,上古之時風氣淳樸,人用未滋,故人君所以奉身用度者未至于華靡,故其巡行兵衛可以不備,而征求不至于過多。

    後則不然,雖時君有仁愛之心、恭儉之德,然兵衛少則不足以防奸,征求寡則不足以備用,不若深居九重,求賢審官,内委任大臣以帥其屬,外分命大臣以治其方,則垂拱仰成,不出國門而天下治矣。

    (以上巡守) 以上論王朝之禮(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