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四六
關燈
小
中
大
、守令乎?
《禮記》:天子當依(上聲)而立,諸侯北面而見天子,曰觐。
天子當甯而立,諸公東面、諸侯西面,曰朝。
鄭玄曰:“依狀如屏風,以绛為質,高八尺,東西當戶牖之間,繡為斧文,亦曰‘斧’。
天子見諸侯則依而立,負之而南面以對諸侯也。
甯者,門屏之間謂之甯,人君視朝所甯立處,蓋伫立以待諸侯之至。
” 遊桂曰:“禮不可一端盡也,不有君臣相臨之禮則無以見大君之尊,不有賓主相與之禮則無以見同姓異姓親親之恩。
夫諸侯之中有伯父焉、有叔父焉、有伯舅焉、有叔舅焉、有兄弟焉、有昏姻焉,三王家天下,所恃以為天下者不獨恃其形勢也,天子以親親之恩而臨諸侯,諸侯亦以親親之恩而報天子,上下相睦,同獎一姓,所以數百年長久安甯而無患,由此之故。
且尊卑之分不統于一,聖人固以為不可,天子之尊、諸侯之卑,其自然之分固也,然諸父、兄弟、舅甥、昏姻相去之遠而久不相見,于其來朝忘親親之恩,專以分臨之,聖人之心無乃有所不安于此,此親親之恩、賓主之禮所以行于春朝而異于觐禮之受于廟,而臣皆北面也。
此三代之至文,聖人待諸侯之禮備矣。
” 臣按:三代之時,封建諸侯以分治其民,其所以分土而為諸侯者,非王室懿親則有功之臣及前代之後也。
自秦罷侯置守,列為郡縣之制,曆代分封宗室及有勳庸之臣多無分地,其間親王固有之國者,然亦有不出國門者焉。
我太祖分封親藩以大國,雖有分地而無分民,其制雖不盡合于周,然斟酌漢唐之制最得其中。
制為禮儀,凡親王來朝,在外廷則行君臣禮,于便殿則行家人禮,既有以尚親親之恩,又有以存君臣之義,蓋得三代所以待諸侯之禮。
若前代專用君臣禮則過于無恩,專用親親禮則過于無義,皆非中道也。
(以上諸侯來朝禮) 《周禮》:大宗伯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,以飨燕之禮親四方之賓客。
鄭玄曰:“親者使之相親,人君有食宗族飲食之禮,所以親之也。
《文王世子》曰‘族食世降一等’,大傳曰:‘系之以姓而分别,綴之以食而弗殊,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。
’” 王安石曰:“宗族兄弟飲食之而已,緻其愛故也;四方賓客則有飨燕之禮,緻其敬故也。
” 臣按:燕飨之禮不同,飨以訓恭儉,燕以示慈惠,然皆所以飲食之也。
大行人以九儀辨諸侯之命、等諸侯之爵,以同邦國之禮而待其賓客。
上公之禮,飨禮九獻、食禮九舉;諸侯之禮,飨禮七獻、食禮七舉,諸伯如諸侯之禮;子、男,飨禮五獻、食禮五舉。
鄭玄曰:“九儀,謂命者五,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、也;爵者四,孤、卿、大夫、士也。
” 吳澂曰:“飨禮者設盛禮以飲賓也,公九獻、侯伯七獻、子男五獻。
食禮者以飲為主也,舉者一曰舉牲體也、一曰舉樂也,公九舉、侯伯七舉、子男五舉。
” 掌客掌四方賓客之牢禮、饩獻、飲食之等數,與其政治。
王合諸侯而飨禮則具十有二牢,庶具百物備,諸侯長(謂上公九命作伯者)十有再獻。
賈公彥曰:“魯哀公七年,吳來征百牢,子服景伯對曰:‘周之王也,制禮上物不過十二,以為天之大數也。
’上公以九為節,則十二者是王禮之數。
” 臣按:古者天子之于賓客有飨、有燕,飨在朝、燕在寝,飨重而燕輕,飨則君親獻、燕則不親獻。
《詩序》曰:《鹿鳴》,燕群臣嘉賓也。
既飲食之,又實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,然後忠臣、嘉賓得盡其心矣。
朱熹曰:“雅者,正也。
正小雅,燕享之樂也,歡忻和悅以盡群下之情。
《鹿鳴》,燕飨賓客之詩也。
蓋君臣之分以嚴為主,朝廷之禮以敬為主,然一于嚴敬則情或不通,而無以盡其忠告之益,故先王因其飲食聚會而制為燕飨之禮以通上下之情,而其樂歌又以鹿鳴起興,而言其禮意之厚如此,庶乎人之好我而示我以大道也。
記曰‘私惠不歸德,君子不自留焉’,蓋其所望于群臣嘉賓者,唯在于示我以大道,則必不以私惠為德而自留矣。
嗚呼,此其所以和樂而不淫也與。
” 範祖禹曰:“食之以禮,樂之以樂,将之以實,求之以誠,此所以得其心也。
賢者豈以飲食、币帛為悅哉?夫昏姻不備則貞女不行也,禮樂不備則賢者不處也,賢者不處則豈得樂而盡其心乎?” 真德秀曰:“鹿食蘋則相呼呦呦焉而樂,君臣賓主之相樂亦猶是也。
” 臣按:《易》言天地交而為泰,觀《鹿鳴》諸詩,天子所以燕飨其臣者如此,此泰和之治,所以後世不能及欤。
《四牡》,勞使臣之來也。
朱熹曰:“此勞使臣之詩也。
夫君之使臣、臣之事君,禮也。
故為臣者奔走于王事,
天子當甯而立,諸公東面、諸侯西面,曰朝。
鄭玄曰:“依狀如屏風,以绛為質,高八尺,東西當戶牖之間,繡為斧文,亦曰‘斧’。
天子見諸侯則依而立,負之而南面以對諸侯也。
甯者,門屏之間謂之甯,人君視朝所甯立處,蓋伫立以待諸侯之至。
” 遊桂曰:“禮不可一端盡也,不有君臣相臨之禮則無以見大君之尊,不有賓主相與之禮則無以見同姓異姓親親之恩。
夫諸侯之中有伯父焉、有叔父焉、有伯舅焉、有叔舅焉、有兄弟焉、有昏姻焉,三王家天下,所恃以為天下者不獨恃其形勢也,天子以親親之恩而臨諸侯,諸侯亦以親親之恩而報天子,上下相睦,同獎一姓,所以數百年長久安甯而無患,由此之故。
且尊卑之分不統于一,聖人固以為不可,天子之尊、諸侯之卑,其自然之分固也,然諸父、兄弟、舅甥、昏姻相去之遠而久不相見,于其來朝忘親親之恩,專以分臨之,聖人之心無乃有所不安于此,此親親之恩、賓主之禮所以行于春朝而異于觐禮之受于廟,而臣皆北面也。
此三代之至文,聖人待諸侯之禮備矣。
” 臣按:三代之時,封建諸侯以分治其民,其所以分土而為諸侯者,非王室懿親則有功之臣及前代之後也。
自秦罷侯置守,列為郡縣之制,曆代分封宗室及有勳庸之臣多無分地,其間親王固有之國者,然亦有不出國門者焉。
我太祖分封親藩以大國,雖有分地而無分民,其制雖不盡合于周,然斟酌漢唐之制最得其中。
制為禮儀,凡親王來朝,在外廷則行君臣禮,于便殿則行家人禮,既有以尚親親之恩,又有以存君臣之義,蓋得三代所以待諸侯之禮。
若前代專用君臣禮則過于無恩,專用親親禮則過于無義,皆非中道也。
(以上諸侯來朝禮) 《周禮》:大宗伯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,以飨燕之禮親四方之賓客。
鄭玄曰:“親者使之相親,人君有食宗族飲食之禮,所以親之也。
《文王世子》曰‘族食世降一等’,大傳曰:‘系之以姓而分别,綴之以食而弗殊,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。
’” 王安石曰:“宗族兄弟飲食之而已,緻其愛故也;四方賓客則有飨燕之禮,緻其敬故也。
” 臣按:燕飨之禮不同,飨以訓恭儉,燕以示慈惠,然皆所以飲食之也。
大行人以九儀辨諸侯之命、等諸侯之爵,以同邦國之禮而待其賓客。
上公之禮,飨禮九獻、食禮九舉;諸侯之禮,飨禮七獻、食禮七舉,諸伯如諸侯之禮;子、男,飨禮五獻、食禮五舉。
鄭玄曰:“九儀,謂命者五,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、也;爵者四,孤、卿、大夫、士也。
” 吳澂曰:“飨禮者設盛禮以飲賓也,公九獻、侯伯七獻、子男五獻。
食禮者以飲為主也,舉者一曰舉牲體也、一曰舉樂也,公九舉、侯伯七舉、子男五舉。
” 掌客掌四方賓客之牢禮、饩獻、飲食之等數,與其政治。
王合諸侯而飨禮則具十有二牢,庶具百物備,諸侯長(謂上公九命作伯者)十有再獻。
賈公彥曰:“魯哀公七年,吳來征百牢,子服景伯對曰:‘周之王也,制禮上物不過十二,以為天之大數也。
’上公以九為節,則十二者是王禮之數。
” 臣按:古者天子之于賓客有飨、有燕,飨在朝、燕在寝,飨重而燕輕,飨則君親獻、燕則不親獻。
《詩序》曰:《鹿鳴》,燕群臣嘉賓也。
既飲食之,又實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,然後忠臣、嘉賓得盡其心矣。
朱熹曰:“雅者,正也。
正小雅,燕享之樂也,歡忻和悅以盡群下之情。
《鹿鳴》,燕飨賓客之詩也。
蓋君臣之分以嚴為主,朝廷之禮以敬為主,然一于嚴敬則情或不通,而無以盡其忠告之益,故先王因其飲食聚會而制為燕飨之禮以通上下之情,而其樂歌又以鹿鳴起興,而言其禮意之厚如此,庶乎人之好我而示我以大道也。
記曰‘私惠不歸德,君子不自留焉’,蓋其所望于群臣嘉賓者,唯在于示我以大道,則必不以私惠為德而自留矣。
嗚呼,此其所以和樂而不淫也與。
” 範祖禹曰:“食之以禮,樂之以樂,将之以實,求之以誠,此所以得其心也。
賢者豈以飲食、币帛為悅哉?夫昏姻不備則貞女不行也,禮樂不備則賢者不處也,賢者不處則豈得樂而盡其心乎?” 真德秀曰:“鹿食蘋則相呼呦呦焉而樂,君臣賓主之相樂亦猶是也。
” 臣按:《易》言天地交而為泰,觀《鹿鳴》諸詩,天子所以燕飨其臣者如此,此泰和之治,所以後世不能及欤。
《四牡》,勞使臣之來也。
朱熹曰:“此勞使臣之詩也。
夫君之使臣、臣之事君,禮也。
故為臣者奔走于王事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