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四六

關燈
▲王朝之禮(中) 《漢書》:高祖七年,長樂宮成,諸侯、群臣朝十月(漢初以十月為正)。

    儀(叙下儀注):先平明,谒者治禮,引以次入殿門,廷中陳車騎、戍卒、衛官,設兵,張旗幟。

    傳曰“趨”(傳聲教入者急走也),殿下郎中俠陛,陛數百人。

    功臣、列侯、諸将軍、軍吏以次陳西方東鄉,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西鄉,大行設九賓(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、孤、卿、大夫、士),胪(上傳告下)句(下告上)傳。

    于是皇帝辇出房,百官執戟傳警(傳聲而唱警),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。

    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,至禮畢,盡伏。

     臣按:此後世歲首行朝賀禮之始。

    漢承秦制,以十月為歲首故也,武帝始行夏正而以正月為歲首,然朝賀之禮則仍其舊用十月焉,至後漢始命行朝會禮于正月。

    此禮三代以前雖未有其制,然歲序更端之始,萬物維新,而凡為臣子者畢來朝會以緻其履端之慶,亦義之當然也。

     《晉書禮志》雲:魏晉冬至日受方國及百僚稱賀,因令會其儀亞于獻歲之旦。

     臣按:此後世冬至行朝賀禮之始。

    蔡邕《獨斷》曰:“冬至陽氣起、君道長,故賀;夏至陰氣起、君道衰,故不賀。

    ”宋人于五月朔亦賀,非是。

    《唐書》:玄宗以帝生日為千秋節。

     臣按:此後世人君以始生日為節而表賀之始。

    此前代每一君為一節,如宋太祖為長春節、太宗為乾明節之類,在我朝列聖一以萬壽聖節為名,未有易也。

    竊惟今日承前代故事為三大節,元旦、冬至、聖誕是也。

    前代惟至日行禮,未有先期習儀者,有之始自我朝。

    蓋以此禮雖非唐虞三代之制,然臣子所以緻敬君上而敦其水木本源之心,以緻其祝頌補報之願者于是乎在,苟群聚于一時而不豫習于先日,則不免臨期參差失誤。

    故凡遇三大朝,若内若外先期二日于寺觀演習者,謹之至也,謹之至以其禮之大。

    (以上朝賀禮) 《虞書》:群後四朝,敷奏以言,明試以功,車服以庸(民功曰庸)。

     朱熹曰:“五載之内,天子巡狩者一、諸侯來朝者四,蓋巡狩之明年則東方諸侯來朝于天子之國,又明年則南方之諸侯來朝,又明年則西方之諸侯來朝,又明年則北方之諸侯來朝,又明年則天子複巡狩。

    ” 程頤曰:“敷奏以言者,使各陳其為治之說。

    言之善者則從而明考其功,有功則賜車服以旌異之,其言不善則亦有以告饬之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有虞之世,巡守之年四方諸侯随地各朝于方嶽,巡守之後四方諸侯分年各朝于京師,蓋是時封建之制行,諸侯世守其國,恐其歲月易流、人心易懈、上下易隔,故其為制如此。

    若夫罷侯置守之後,任用不久,遷補無常,因時制宜,惟可行三年朝觐之典、三考黜陟之法焉。

    本朝雖無虞朝群後四朝之制,然三年朝觐、三考黜陟蓋得有虞之意于千載之下也。

     《周禮》:大行人(主賓客之官)掌大賓之禮及大客之儀以親諸侯,春朝諸侯而圖天下之事(圖其可否),秋觐以比邦國之功(比其高下),夏宗以陳天下之谟(謀有是非),冬遇以協諸侯之慮(慮有異同),時會以發四方之禁(無常時相見也),殷同以施天下之政(衆見曰同),時聘以結諸侯之好(時聘曰問,結其恩好),殷覜以除邦國之慝(殷覜曰視,除其惡慝),間問以谕諸侯之志(問歲一問),歸脈以交諸侯之福(分祭祀之胙,同其福嘏),賀慶以贊諸侯之喜(有喜慶事則慶賀之),緻禬以補諸侯之災(禬,祈禳也。

    有災則補助之)。

     臣按:先儒有言,君臣之禮不可以不接,不接則上恩不下流,下情不上達,嫌疑易以生,毀譽易以入。

    《易》天地不交則否,柔進而上行則錫馬蕃庶,晝日三接也。

    先王知其如此,故制諸侯之朝,以之圖事比功、陳谟協慮、發禁施政,則言何以不見納,行何以不見知,奸邪何以介其間,左右何以塞其路,漢刺史奏事京師,其亦知此意欤?粵自秦罷侯置守,此禮不複講,然後世所謂部使者、監司、守令即古者諸侯也,其制雖不可卒複,其意則不可以不存。

    蓋天子奉天命以治天之民,所以緻天子之命而施之民者,監司、守令也。

    分雖懸絕而心則不可以不親,親之為言親昵恩愛之謂也。

    古者天子制為是禮以親當世之諸侯,世異勢殊,其禮雖不能一一行之于今,然能即前日所以親諸侯之心以為今日所以親監司、守令之禮,千古猶一日也。

    大行人所掌者,朝、觐、宗、遇、會、同六者,諸侯緻觐于王者也;間問、歸赈、賀慶、緻禬四者,天子緻愛于諸侯者也。

    諸侯以禮緻其敬,天子以仁緻其愛,尊卑之意通,上下之誠達,尚何猜疑間二之為患哉?先王所以親諸侯也如此,後世人主其尚體古人親諸侯之心以親今日監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