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四五
關燈
小
中
大
▲王朝之禮(上)
《通典》:周制,天子有四朝,一曰外朝,秋官朝士掌之;二曰中門,夏官司士正其位,朝夕視政;三曰内朝,亦謂路寝之朝,正朝視事畢,退适路寝聽政;四曰詢事之朝,小司寇掌其政以緻萬人而詢焉。
臣按:天子路寝,門有五焉,其最外曰臯門,二曰庫門(一作雉門),三曰雉門(一作庫門),四曰應門,五曰路門(一作畢門)。
臯門之内(或作外)曰外朝,朝有三槐、九棘,近庫門有三府、九寺,庫門内有宗廟、社稷,雉門外有兩觀連門,觀外有詢事之朝,在宗廟、社稷間,雉門内有百官宿衛之廨。
應門内曰中朝,中朝東有九卿室為理事之處,所謂中朝即中門也,然不謂之朝而謂之門,意者堂宇深邃難于聽對,每日常朝則禦其門欤。
今制,天子大朝賀、朔望行禮禦正殿,常朝禦門,與此合。
《周禮天官》:宰夫之職,掌治朝之法(治朝在路門外)以正王及三公、六卿、大夫、群吏之位,掌其禁令(禁謂止其非法,令謂使之有為)叙群吏之治(次序所治之事),以待賓客之令(令謂賓客未至而先為之具)、諸侯之複(報也,謂奏事者)、萬民之逆(自下而上曰逆,謂上言者)。
鄭玄曰:“治朝在路門之外,其位司士掌焉,宰夫察其不如儀。
叙群吏之治者,常次叙群吏之職事,三者之來則應使辨理之。
” 臣按:天官卿冢宰,其貳則少宰,少宰之次又有宰夫,王灊朝則冢宰贊聽治而宰夫掌其治之法。
所謂叙群吏之治,即今百司各奏所治之事也;待賓客之令,即今鴻胪引見藩府所遣使及外夷也;諸侯之複、萬民之逆,即今通政司所奏事也。
正公、卿、大夫、群吏之位,正之為言,疏謂察其不如儀者,即前代殿中禦史之職,今輪禦史糾儀也。
古今委任之職不同,而朝廷之間所當為之令、所當禁之法則一而已。
《夏官》:司士正朝儀之位,辨其貴賤之等,王南鄉(向明),三公北面東上(對上以東為尊),孤東面北上(位于右),卿大夫西面北上(位于左),王族故士(王之同族故為士而留宿衛者)、虎士(虎贲之士)在路門之右,南面東上(分立于右,面向外),大仆(侍禦之長)、大右(即司右,勇士為軍右者)、大仆從者(小臣祭仆之類)在路門之左,南面西上(分立于左,面向外)。
司士擯(掌擯相之禮),孤卿特揖(逐人而揖),大夫以其等旅(免也)揖(卿大夫有上、中、下等,各随其等合衆而揖),士旁三揖(士立于孤、卿、大夫之兩旁,待其特揖、旅揖已訖,後即其處而揖之),王還(視朝畢将還也)揖門左,揖門右(王将還,用手揖退立路門左、右者)。
大仆前(大仆向王前立而奏,複逆),王入,内朝皆退(王入路門,内朝者皆退)。
王安石曰:“此所謂治朝也。
鄉明以聽天下者王,故王南鄉;鄉王而答之者三公,故三公北面;孤,佑王者也,故東面;卿大夫,佐王者也,故西面;王族故士、虎士、大仆、大右、大仆從者則從王者也,順王所鄉,故南面。
” 臣按:此即《通典》所謂周制四朝之一,二曰中門者也。
蓋在路門之外,人君與群臣常朝之所,若今奉天門日朝是也。
其司士略似今鴻胪寺卿,然公、孤、卿、大夫,每日朝參之臣也,王族故士、虎士、大仆、大右、大仆從者,侍衛執役之臣也。
王族故士,宗室之有職任者也。
虎士,虎贲氏掌先後王而趨以卒伍者也。
大仆,掌王之服位、出入王之大命及掌諸侯複逆者也。
大右即司右,掌群後之政令,凡勇力之士能用五兵屬焉。
大仆從者,有小臣掌公、孤、卿之複逆,有禦仆掌群吏、庶民之複逆。
當人君視朝之時,司士正其位以正朝儀,辨其等以定班次,王族故士以肺腑之親而錯居侍衛之間,虎贲士以武勇之選而趨走前後之列,掌服位者大仆也而兼司出入之大命,掌卒伍者司右也而實統勇力之士。
朝廷之間,明明在朝,穆穆在位,所以鄉明而聽天下者,肅肅乎其嚴也,而左右前後之人所以環列而侍衛者,又皆親信武勇之臣,所以防微威衆者,又無所不備焉。
當是時也,視是朝也,論道經邦,二公弘化者,固各盡其道,分職率屬,敬官亂政者亦各理其事,凡天下諸侯與在朝卿士及内外之群吏、庶民,事之已行者有以複乎上,事之未行者有以逆
臣按:天子路寝,門有五焉,其最外曰臯門,二曰庫門(一作雉門),三曰雉門(一作庫門),四曰應門,五曰路門(一作畢門)。
臯門之内(或作外)曰外朝,朝有三槐、九棘,近庫門有三府、九寺,庫門内有宗廟、社稷,雉門外有兩觀連門,觀外有詢事之朝,在宗廟、社稷間,雉門内有百官宿衛之廨。
應門内曰中朝,中朝東有九卿室為理事之處,所謂中朝即中門也,然不謂之朝而謂之門,意者堂宇深邃難于聽對,每日常朝則禦其門欤。
今制,天子大朝賀、朔望行禮禦正殿,常朝禦門,與此合。
《周禮天官》:宰夫之職,掌治朝之法(治朝在路門外)以正王及三公、六卿、大夫、群吏之位,掌其禁令(禁謂止其非法,令謂使之有為)叙群吏之治(次序所治之事),以待賓客之令(令謂賓客未至而先為之具)、諸侯之複(報也,謂奏事者)、萬民之逆(自下而上曰逆,謂上言者)。
鄭玄曰:“治朝在路門之外,其位司士掌焉,宰夫察其不如儀。
叙群吏之治者,常次叙群吏之職事,三者之來則應使辨理之。
” 臣按:天官卿冢宰,其貳則少宰,少宰之次又有宰夫,王灊朝則冢宰贊聽治而宰夫掌其治之法。
所謂叙群吏之治,即今百司各奏所治之事也;待賓客之令,即今鴻胪引見藩府所遣使及外夷也;諸侯之複、萬民之逆,即今通政司所奏事也。
正公、卿、大夫、群吏之位,正之為言,疏謂察其不如儀者,即前代殿中禦史之職,今輪禦史糾儀也。
古今委任之職不同,而朝廷之間所當為之令、所當禁之法則一而已。
《夏官》:司士正朝儀之位,辨其貴賤之等,王南鄉(向明),三公北面東上(對上以東為尊),孤東面北上(位于右),卿大夫西面北上(位于左),王族故士(王之同族故為士而留宿衛者)、虎士(虎贲之士)在路門之右,南面東上(分立于右,面向外),大仆(侍禦之長)、大右(即司右,勇士為軍右者)、大仆從者(小臣祭仆之類)在路門之左,南面西上(分立于左,面向外)。
司士擯(掌擯相之禮),孤卿特揖(逐人而揖),大夫以其等旅(免也)揖(卿大夫有上、中、下等,各随其等合衆而揖),士旁三揖(士立于孤、卿、大夫之兩旁,待其特揖、旅揖已訖,後即其處而揖之),王還(視朝畢将還也)揖門左,揖門右(王将還,用手揖退立路門左、右者)。
大仆前(大仆向王前立而奏,複逆),王入,内朝皆退(王入路門,内朝者皆退)。
王安石曰:“此所謂治朝也。
鄉明以聽天下者王,故王南鄉;鄉王而答之者三公,故三公北面;孤,佑王者也,故東面;卿大夫,佐王者也,故西面;王族故士、虎士、大仆、大右、大仆從者則從王者也,順王所鄉,故南面。
” 臣按:此即《通典》所謂周制四朝之一,二曰中門者也。
蓋在路門之外,人君與群臣常朝之所,若今奉天門日朝是也。
其司士略似今鴻胪寺卿,然公、孤、卿、大夫,每日朝參之臣也,王族故士、虎士、大仆、大右、大仆從者,侍衛執役之臣也。
王族故士,宗室之有職任者也。
虎士,虎贲氏掌先後王而趨以卒伍者也。
大仆,掌王之服位、出入王之大命及掌諸侯複逆者也。
大右即司右,掌群後之政令,凡勇力之士能用五兵屬焉。
大仆從者,有小臣掌公、孤、卿之複逆,有禦仆掌群吏、庶民之複逆。
當人君視朝之時,司士正其位以正朝儀,辨其等以定班次,王族故士以肺腑之親而錯居侍衛之間,虎贲士以武勇之選而趨走前後之列,掌服位者大仆也而兼司出入之大命,掌卒伍者司右也而實統勇力之士。
朝廷之間,明明在朝,穆穆在位,所以鄉明而聽天下者,肅肅乎其嚴也,而左右前後之人所以環列而侍衛者,又皆親信武勇之臣,所以防微威衆者,又無所不備焉。
當是時也,視是朝也,論道經邦,二公弘化者,固各盡其道,分職率屬,敬官亂政者亦各理其事,凡天下諸侯與在朝卿士及内外之群吏、庶民,事之已行者有以複乎上,事之未行者有以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