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四五

關燈
)民焉;右肺石,達窮民焉。

    帥其屬而以鞭呼趨且辟(用鞭呼朝者使趨焉,又為之辟也),禁慢朝(怠慢不敬)、錯立(參錯不齊)族談(相聚而語)者。

     臣按:外朝在庫門之外,最居外者也,人君不常禦,國家有大禮典則于此朝會而朝士掌其法,有大疑難則于此詢問而小司寇掌其政。

    法者經常之制,政者權宜之事也。

    朝着之間有上下之位、有前後之次,入者必循序漸進而不可參差,立者必肅容守次而不可錯亂,非奏對不言無,故不可聚而喧嘩。

    故當人臣朝見之時,小司寇則擯而相之使之次第而進,朝士則帥其屬而用鞭号呼以肅之,使之各趨其位而知所避焉,後世人君出警入跸而鳴鞭以肅衆,其原蓋出于此。

     《禮記玉藻》曰:朝,辨色始入,君日出而視之,退适路寝聽政,使人視大夫退,然後适小寝、釋服。

     陳祥道曰:“朝,辨色始入,所以防微;日出而視之,所以優尊。

    《詩》曰”夜鄉晨言,觀其旗臣“,辨色始入之時也;又曰”東方明矣,朝既盈矣“,君日出而視之之時也。

    蓋尊者體盤,卑者體蹙,體蹙者常先,體盤者常後,朝以先為勤、以後為逸,朝而臣先于君所以明分守,退而君後于臣所以防怠荒,此所以使人視大夫,大夫退而後适小寝、釋服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周有三朝,一曰外朝、二曰治朝、三曰内朝,亦謂之燕朝即路寝也。

    外朝不常禦,人君每日出視治朝,見群臣以通上下之情,退适路寝,聽政治以決可否之計。

    蓋視朝之時,百官班次以列、趨跄以進,漏下無幾刻爾,奏對之際,機務雜遝未易一一以詳悉也,故于退朝之後再禦燕寝,取其事務之急且切者重聽之,與夫左右臣工所謂股肱心膂者委曲講究,必罄竭其本末終始,如此行之則便,不如此則弊,俾上心曉然于中而奉行之臣亦灼然知其必如此而不可如彼,然後行下。

    如此,則朝廷所行之事皆所當行、所禁之事皆所不當行,行之萬世而無弊,太平之根本在此矣。

    漢唐以來或五日一視朝,或三日或旬日始朝,我祖宗以勤為治無日不朝,而每日之間有早、午、晚三朝或再朝。

    方是之時國家多事,幾務叢委,事事取自上裁,今則治定功成,百事具有成憲,每日早朝百司奏對隻是按行故事,于午、晚二朝似若可省,然自古禍亂之端皆起自蒙蔽,蒙蔽之由起自上下之情不通,上下之情不通起自君臣不相接見,然徒接見而不相親款,見猶不見也。

    我太祖高皇帝立法創制,于君臣之分最嚴,然猶恐其嚴而或過于亢,故禦制《大诰》首篇以“君臣同遊”為開卷第一義,所以示萬世聖子神孫者至矣盡矣。

    臣願參酌祖宗之制,每日早朝之後,遇有急切重務,成憲所不載或行之久而弊者,許承行之臣先期入奏,請禦便殿具其本末源委,會集大臣面究利害,然後施行,事畢之後或從容顧問以泛及天下之事,災異水旱之由、田裡休戚之故皆許以聞,如此,則上下之情通而為泰矣。

    此最今日求治之要務,惟聖明注意則天下不勝幸甚。

     漢有天子大會殿為周之外朝,蕭何造未央宮,言前殿宜有後殿,大會殿為外朝,宮中有後殿為治朝。

    臣按:七年,諸侯群臣朝長樂宮,蓋大朝會之所。

     唐以宣政殿為前殿,謂之正衙,即古之治朝也;以紫宸殿為便殿,謂之入合,即古之燕朝也。

    而外别有含元殿,含元非正至大朝會不禦,正衙則日見,群臣百官皆在,謂之常參。

     葉夢得曰:“古者天子三朝,外朝、内朝、燕朝。

    外朝在王宮庫門外,有非常之事則于此詢萬民;治朝在路門外,燕朝在路門内。

    蓋内朝以見群臣,或謂之路朝;燕朝以聽政,或謂之燕寝。

    漢去周未遠,猶仿佛其意。

    唐含元殿宜如漢之大會殿,宣政、紫宸乃前、後殿,其沿習有自來矣。

    ” 唐制,在京文武官職事九品以上朔望日朝,其文官五品以上及監察禦史、員外郎、大常博士每日常參,武官五品以上仍每月五日、十一日、二十一日、二十五日參,三品以上直諸司及長上者各準職事參。

    若雨沾失容及泥潦并停,周喪未練、大功未葬、非供奉及宿衛官皆聽不趨。

     臣按:此唐朝朝參之儀制令也。

    漢朝參儀史不載,所載朝會之儀耳,惟《宣帝紀》中興始五日二視事。

    觀此,則唐之朝比漢為勤,然勤之中又有節焉,若雨沾失容、泥潦停朝,常參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