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四三
關燈
小
中
大
▲樂律之制(中)
《論語》:子語魯太師樂曰:“樂其可知也,始作翕如也,從之純如也、如也,繹如也以成。
” 朱熹曰:“語,告也。
太師,樂官名。
時音樂廢阙,故孔子教之。
翕,合也。
從,放也。
純,和也。
愊,明也。
繹,相續不絕也。
成,樂之一終也。
” 謝良佐曰:“五音、六律不具,不足以為樂。
翕如,言其合也。
五音合矣,清濁、高下如五味之相濟而後和,故曰純如。
合而和矣,欲其無相奪倫,故曰愊如。
然豈宮自宮而商自商乎,不相反而相聯如貫珠可也,故曰繹如也以成。
” 臣按:此孔子自衛反魯正樂之時,所以告太師之言也。
元許謙謂:“大要樂聲翕合須要純和,不可背戾。
八音之中,金聲最高,竹、革之聲次之,匏音次之,絲音又次之,石音最低。
作樂八音皆和,聲聲俱見,不可使聲高掩聲下者,故曰愊如。
既各自要分曉,又恐聲音不相合,意思不相聯屬,故又曰繹如。
玩其本文,始、從、成是作樂始、中、終三節,翕及純、愊及繹乃三節中之節奏,後世有作者當以聖人之言為法。
” 子謂《韶》盡美矣又盡善也,謂《武》盡美矣未盡善也。
朱熹曰:“《韶》,舜樂;《武》,武王樂。
美者聲容之盛,善者美之實也。
舜紹堯緻治,武王伐纣救民,其功一也,故其樂皆盡美。
然舜之德,性之也,又以揖遜而有天下;武王之德,反之也,又以征誅而得天下,故其實有不同者。
” 臣按:朱熹謂:“《韶》《武》皆不可考,但《書》稱德惟善政,至勸之以九歌,此便是作《韶》樂之本,所謂九德之歌、九韶之舞是也。
武王之《武》,看《樂記》便見,蓋是象伐纣之事。
所謂南者,自南而北伐纣也,氣象便不甚和,《韶》樂隻是和而已。
” 子在齊聞《韶》,三月不知肉味,曰:“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。
” 朱熹曰:“不知肉味,蓋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。
曰不意舜之作樂至于如此之美,則有以極其情文之備,而不覺其歎息之深也。
蓋非聖人不足以及此。
” 範祖禹曰:“《韶》盡美又盡善,樂之無以加此也,故學之三月不知肉味,而歎美之如此,誠之至、感之深也。
” 臣按:大舜《韶》樂之作前無倫而後無繼也,孔子生于舜千七百年之後,一旦聞而學之乃至于忘味,則在當時可知也。
子曰:“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,雅、頌各得其所。
” 朱熹曰:“魯哀公十一年冬,孔子自衛反魯。
是時周禮在魯,然《詩》學亦頗殘阙失次,孔子周流四方,參互考訂以知其說,晚知道終不行,故歸而正之。
”又曰:“前漢《禮樂志》雲:‘王官失業,雅頌相錯,孔子論而正之。
’故其言如此。
” 臣按:樂居六經中之一,其為用最為急者。
孔子删述六經,其五者皆有成書,而樂獨阙焉。
其所以為樂者,其書不複可見,幸有此數言載于魯《論》之中。
然不徒曰樂而且謂樂正者,正之一言,蓋有以見樂之在當時其錯雜無倫、淫邪不正,實有賴于聖人之正定也。
顔淵問為邦,子曰:“樂則《韶》舞,放鄭聲。
” 張載曰:“禮樂治之法也,放鄭聲、遠佞人,法外意也。
一日不謹則法壞矣,虞夏君臣更相饬戒,意蓋如此。
”朱熹曰:“取其盡善盡美。
放謂禁絕之。
鄭聲,鄭國之音。
” 臣按:先儒有曰治道成于樂,鄭聲,樂之淫者,能搖蕩人之性情以壞其成,故放絕之。
大抵樂之為樂,雖備于聲容,而其本原之所始則起于《詩》之言志。
故聖人正樂以為常經,必使雅、頌之得所;取《韶》以立治法,必戒鄭聲之淫蕩。
後世有作,本九德之歌為九成之樂,用夫雅、頌之正而戒夫鄭、衛之淫,則古樂不難複矣。
莊暴見孟子,曰:“暴見于王,王語暴以好樂,暴未有以對也,曰好樂何如?”孟子曰:“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。
”他日,見于王曰:“王嘗語莊子以好樂,有諸?”王變乎色曰:“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,直好世俗之樂耳。
”曰:“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,今之樂由古之樂也。
”曰:“可得聞與?”曰:“獨樂樂與人樂樂,孰樂?”曰:“不若與人。
”曰:“與少樂樂與衆樂樂,孰樂?”曰:“不若與衆。
”“臣請為王言樂。
今王鼓樂于此,百姓聞王鐘鼓之聲、管龠之音,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:‘吾王之好鼓樂,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,父子不相見,兄弟、妻子離散。
’今王田獵于此,百姓聞王車馬之音、見羽旄之美,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:‘吾王之好田獵,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,父子不相見,兄弟、妻子離散。
’此無他,不與民同樂也。
今王鼓樂于此,百姓聞王鐘鼓之聲、管龠之音,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:‘吾王庶幾無疾病與,何以能鼓樂也。
’今王田獵于此,百姓聞王車馬之音、見羽旄之美,舉欣
” 朱熹曰:“語,告也。
太師,樂官名。
時音樂廢阙,故孔子教之。
翕,合也。
從,放也。
純,和也。
愊,明也。
繹,相續不絕也。
成,樂之一終也。
” 謝良佐曰:“五音、六律不具,不足以為樂。
翕如,言其合也。
五音合矣,清濁、高下如五味之相濟而後和,故曰純如。
合而和矣,欲其無相奪倫,故曰愊如。
然豈宮自宮而商自商乎,不相反而相聯如貫珠可也,故曰繹如也以成。
” 臣按:此孔子自衛反魯正樂之時,所以告太師之言也。
元許謙謂:“大要樂聲翕合須要純和,不可背戾。
八音之中,金聲最高,竹、革之聲次之,匏音次之,絲音又次之,石音最低。
作樂八音皆和,聲聲俱見,不可使聲高掩聲下者,故曰愊如。
既各自要分曉,又恐聲音不相合,意思不相聯屬,故又曰繹如。
玩其本文,始、從、成是作樂始、中、終三節,翕及純、愊及繹乃三節中之節奏,後世有作者當以聖人之言為法。
” 子謂《韶》盡美矣又盡善也,謂《武》盡美矣未盡善也。
朱熹曰:“《韶》,舜樂;《武》,武王樂。
美者聲容之盛,善者美之實也。
舜紹堯緻治,武王伐纣救民,其功一也,故其樂皆盡美。
然舜之德,性之也,又以揖遜而有天下;武王之德,反之也,又以征誅而得天下,故其實有不同者。
” 臣按:朱熹謂:“《韶》《武》皆不可考,但《書》稱德惟善政,至勸之以九歌,此便是作《韶》樂之本,所謂九德之歌、九韶之舞是也。
武王之《武》,看《樂記》便見,蓋是象伐纣之事。
所謂南者,自南而北伐纣也,氣象便不甚和,《韶》樂隻是和而已。
” 子在齊聞《韶》,三月不知肉味,曰:“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。
” 朱熹曰:“不知肉味,蓋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。
曰不意舜之作樂至于如此之美,則有以極其情文之備,而不覺其歎息之深也。
蓋非聖人不足以及此。
” 範祖禹曰:“《韶》盡美又盡善,樂之無以加此也,故學之三月不知肉味,而歎美之如此,誠之至、感之深也。
” 臣按:大舜《韶》樂之作前無倫而後無繼也,孔子生于舜千七百年之後,一旦聞而學之乃至于忘味,則在當時可知也。
子曰:“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,雅、頌各得其所。
” 朱熹曰:“魯哀公十一年冬,孔子自衛反魯。
是時周禮在魯,然《詩》學亦頗殘阙失次,孔子周流四方,參互考訂以知其說,晚知道終不行,故歸而正之。
”又曰:“前漢《禮樂志》雲:‘王官失業,雅頌相錯,孔子論而正之。
’故其言如此。
” 臣按:樂居六經中之一,其為用最為急者。
孔子删述六經,其五者皆有成書,而樂獨阙焉。
其所以為樂者,其書不複可見,幸有此數言載于魯《論》之中。
然不徒曰樂而且謂樂正者,正之一言,蓋有以見樂之在當時其錯雜無倫、淫邪不正,實有賴于聖人之正定也。
顔淵問為邦,子曰:“樂則《韶》舞,放鄭聲。
” 張載曰:“禮樂治之法也,放鄭聲、遠佞人,法外意也。
一日不謹則法壞矣,虞夏君臣更相饬戒,意蓋如此。
”朱熹曰:“取其盡善盡美。
放謂禁絕之。
鄭聲,鄭國之音。
” 臣按:先儒有曰治道成于樂,鄭聲,樂之淫者,能搖蕩人之性情以壞其成,故放絕之。
大抵樂之為樂,雖備于聲容,而其本原之所始則起于《詩》之言志。
故聖人正樂以為常經,必使雅、頌之得所;取《韶》以立治法,必戒鄭聲之淫蕩。
後世有作,本九德之歌為九成之樂,用夫雅、頌之正而戒夫鄭、衛之淫,則古樂不難複矣。
莊暴見孟子,曰:“暴見于王,王語暴以好樂,暴未有以對也,曰好樂何如?”孟子曰:“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。
”他日,見于王曰:“王嘗語莊子以好樂,有諸?”王變乎色曰:“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,直好世俗之樂耳。
”曰:“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,今之樂由古之樂也。
”曰:“可得聞與?”曰:“獨樂樂與人樂樂,孰樂?”曰:“不若與人。
”曰:“與少樂樂與衆樂樂,孰樂?”曰:“不若與衆。
”“臣請為王言樂。
今王鼓樂于此,百姓聞王鐘鼓之聲、管龠之音,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:‘吾王之好鼓樂,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,父子不相見,兄弟、妻子離散。
’今王田獵于此,百姓聞王車馬之音、見羽旄之美,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:‘吾王之好田獵,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,父子不相見,兄弟、妻子離散。
’此無他,不與民同樂也。
今王鼓樂于此,百姓聞王鐘鼓之聲、管龠之音,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:‘吾王庶幾無疾病與,何以能鼓樂也。
’今王田獵于此,百姓聞王車馬之音、見羽旄之美,舉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