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四二
關燈
小
中
大
三者本于心然後樂器從之,是故情深而文明,氣盛而化神,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,惟樂不可以為僞。
臣按:樂之為樂,曰聲、曰容、曰器三者而已,聲寓于歌,容著于舞,歌之所協者金、石、絲、竹,舞之所執者幹戚、羽旄。
然推原其本則出于心,具于性而為德,發于志而為詩,由是而協于聲則為歌詩之章,見于形則為文、武之舞,情之感于中者深則文之著于外者明,如天地之氣盛于内則化之及于物者神妙不測也。
此無他,有和順積于中,斯有英華發于外,有諸中必形于外,夫豈可以聲音像貌而僞為之乎?由是觀之,則可見為樂之本在于心,而心之所以大和極順者又在乎誠也。
是故情見而義立,樂終而德尊,君子以好善,小人以聽過,故曰生民之道樂為大焉。
陳澔曰:“情見于樂之初而見其義之立,化成于樂之終而知其德之尊。
君子聽之而好善,感發其良心也;小人聽之而知過,蕩滌其邪穢也。
故曰以下引古語結之。
” 臣按:此章諸家皆以為論《大武》之樂,陳氏特以為通論樂與舞之理,如此末引古語所謂生民之道樂為大焉。
蓋動之以形者不若動之以聲,喻之以事者不若喻之以理,不假之教條,無待于約束,潛銷默化,自然相忘于不知不識之天,大哉樂乎,斯其至矣。
魏文侯問于子夏曰:“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卧,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,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,新樂之如此何也?”子夏對曰:“今夫古樂,進旅(衆也)退旅(進退齊一),和正以廣,弦匏笙簧會守拊鼓(衆樂待鼓而作),始奏以文(謂鼓),複亂(卒章)以武(铙也),治亂以相(拊也),訊(治也)疾(急也)以雅(樂器)。
君子于是語、于是道古,修身及家,平均天下,此古樂之發也。
今夫新樂,進俯退俯(行列雜亂),奸聲以濫(不正),溺而不止,及優(俳優)侏儒(短小之人),釭(狝猴)雜子女,不知父子,樂終不可以語、不可以道古,此新樂之發也。
” 臣按:子夏既别古樂、新樂之異以告文侯,而下又告之,以其所問者乃樂而所好者則音,而音有德音、溺音之不同,而總結之曰:“為人君者謹其所好惡而已矣,君好之則臣為之,上行之則民從之。
”所謂好惡者,謂好古樂、惡新樂也。
文侯不能謹其所好惡,好其所當惡,惡其所當好,聽古樂則思睡,聽新聲則不知倦,好惡之不謹故也。
謹之一言,其人君為治之本,豈但樂之一事乎? 夫樂者,象成者也。
總幹而山立,武王之事也;發揚蹈厲,太公之志也;武亂皆坐,周召之治也。
陳澔曰:“言作樂者仿象其成功,故将舞之時,舞人總持幹盾如山之立嶷然不動,此象武王持盾以待諸侯之至,故曰武王之事也;所以發揚蹈地而猛厲,象太公威武鷹揚之至也。
亂,樂之卒章也。
上章言複亂以武,言武舞将終而坐,象周公、召公文德之治,蓋以文而止武也。
” 臣按:此孔子因賓牟賈問武樂而答之也,先儒輔氏謂此三言說盡武樂之事。
且夫《武》,始而北出,再成而滅商,三成而南,四成而南國是疆,五成而分陝,周公左、召公右,六成複綴,以崇天子。
陳澔曰:“成者,曲之一終。
初自南第一位而北至第二位,故雲始而北出也。
此是一成,再成則舞者從第二位至第三位,象滅商也。
三成則舞者從第三位至第四位,極于此而反乎南,象克殷而南還也。
四成則舞者從北頭第一位卻至第二位,象伐纣之後疆理南方之國也。
五成則舞者從第二位至第三位,乃分為左右,象周公居左、召公居右也。
綴謂南頭之初位也,六成則舞者從第三位而複于南之初位,樂至六成而複初位,象武功成而歸鎬京,四海皆尊崇為天子矣。
” 臣按:帝王之樂莫盛于《韶》《武》,孔子以之而并論而皆有盡美之稱。
《韶》以九成,《武》以六成,後世言文樂者宗《韶》、言武樂者宗《武》,皆所謂至矣盡矣,不可複加者也。
《韶》樂之制備于《虞書》,《武》舞之義詳于《樂記》,後世有志于帝王之樂者,尚有考于斯二者以為萬世作樂之準。
《春秋傳》:隐公五年,公問羽數于衆仲,對曰:“天子用八(八八六十四人),諸侯用六(六六三十六人),大夫四(四四十六人),士二(士有功賜樂,二二四人)。
夫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(八方之風),故自八以下。
” 臣按:舞佾之數惟天子得以盡物數,故以八為列。
範祖禹所謂自上而下,降殺以兩兩之間,不可以毫發僭差也。
昭公二十年,晏子曰:“先王之濟五味、和五聲也,以平其心、成其政也。
聲亦如味(濟和五聲亦如五味),一氣(樂以氣動,故居第一)、二體(舞有文武)、三類(風、雅、頌)、四物(四方之物以成器)、五聲(宮、商、角、征、羽)、六律(黃鐘、大蔟、姑洗、蕤賓、夷則、無射)、七音(宮、商、角、征、羽、變宮、變征)、八風(八方之
臣按:樂之為樂,曰聲、曰容、曰器三者而已,聲寓于歌,容著于舞,歌之所協者金、石、絲、竹,舞之所執者幹戚、羽旄。
然推原其本則出于心,具于性而為德,發于志而為詩,由是而協于聲則為歌詩之章,見于形則為文、武之舞,情之感于中者深則文之著于外者明,如天地之氣盛于内則化之及于物者神妙不測也。
此無他,有和順積于中,斯有英華發于外,有諸中必形于外,夫豈可以聲音像貌而僞為之乎?由是觀之,則可見為樂之本在于心,而心之所以大和極順者又在乎誠也。
是故情見而義立,樂終而德尊,君子以好善,小人以聽過,故曰生民之道樂為大焉。
陳澔曰:“情見于樂之初而見其義之立,化成于樂之終而知其德之尊。
君子聽之而好善,感發其良心也;小人聽之而知過,蕩滌其邪穢也。
故曰以下引古語結之。
” 臣按:此章諸家皆以為論《大武》之樂,陳氏特以為通論樂與舞之理,如此末引古語所謂生民之道樂為大焉。
蓋動之以形者不若動之以聲,喻之以事者不若喻之以理,不假之教條,無待于約束,潛銷默化,自然相忘于不知不識之天,大哉樂乎,斯其至矣。
魏文侯問于子夏曰:“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卧,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,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,新樂之如此何也?”子夏對曰:“今夫古樂,進旅(衆也)退旅(進退齊一),和正以廣,弦匏笙簧會守拊鼓(衆樂待鼓而作),始奏以文(謂鼓),複亂(卒章)以武(铙也),治亂以相(拊也),訊(治也)疾(急也)以雅(樂器)。
君子于是語、于是道古,修身及家,平均天下,此古樂之發也。
今夫新樂,進俯退俯(行列雜亂),奸聲以濫(不正),溺而不止,及優(俳優)侏儒(短小之人),釭(狝猴)雜子女,不知父子,樂終不可以語、不可以道古,此新樂之發也。
” 臣按:子夏既别古樂、新樂之異以告文侯,而下又告之,以其所問者乃樂而所好者則音,而音有德音、溺音之不同,而總結之曰:“為人君者謹其所好惡而已矣,君好之則臣為之,上行之則民從之。
”所謂好惡者,謂好古樂、惡新樂也。
文侯不能謹其所好惡,好其所當惡,惡其所當好,聽古樂則思睡,聽新聲則不知倦,好惡之不謹故也。
謹之一言,其人君為治之本,豈但樂之一事乎? 夫樂者,象成者也。
總幹而山立,武王之事也;發揚蹈厲,太公之志也;武亂皆坐,周召之治也。
陳澔曰:“言作樂者仿象其成功,故将舞之時,舞人總持幹盾如山之立嶷然不動,此象武王持盾以待諸侯之至,故曰武王之事也;所以發揚蹈地而猛厲,象太公威武鷹揚之至也。
亂,樂之卒章也。
上章言複亂以武,言武舞将終而坐,象周公、召公文德之治,蓋以文而止武也。
” 臣按:此孔子因賓牟賈問武樂而答之也,先儒輔氏謂此三言說盡武樂之事。
且夫《武》,始而北出,再成而滅商,三成而南,四成而南國是疆,五成而分陝,周公左、召公右,六成複綴,以崇天子。
陳澔曰:“成者,曲之一終。
初自南第一位而北至第二位,故雲始而北出也。
此是一成,再成則舞者從第二位至第三位,象滅商也。
三成則舞者從第三位至第四位,極于此而反乎南,象克殷而南還也。
四成則舞者從北頭第一位卻至第二位,象伐纣之後疆理南方之國也。
五成則舞者從第二位至第三位,乃分為左右,象周公居左、召公居右也。
綴謂南頭之初位也,六成則舞者從第三位而複于南之初位,樂至六成而複初位,象武功成而歸鎬京,四海皆尊崇為天子矣。
” 臣按:帝王之樂莫盛于《韶》《武》,孔子以之而并論而皆有盡美之稱。
《韶》以九成,《武》以六成,後世言文樂者宗《韶》、言武樂者宗《武》,皆所謂至矣盡矣,不可複加者也。
《韶》樂之制備于《虞書》,《武》舞之義詳于《樂記》,後世有志于帝王之樂者,尚有考于斯二者以為萬世作樂之準。
《春秋傳》:隐公五年,公問羽數于衆仲,對曰:“天子用八(八八六十四人),諸侯用六(六六三十六人),大夫四(四四十六人),士二(士有功賜樂,二二四人)。
夫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(八方之風),故自八以下。
” 臣按:舞佾之數惟天子得以盡物數,故以八為列。
範祖禹所謂自上而下,降殺以兩兩之間,不可以毫發僭差也。
昭公二十年,晏子曰:“先王之濟五味、和五聲也,以平其心、成其政也。
聲亦如味(濟和五聲亦如五味),一氣(樂以氣動,故居第一)、二體(舞有文武)、三類(風、雅、頌)、四物(四方之物以成器)、五聲(宮、商、角、征、羽)、六律(黃鐘、大蔟、姑洗、蕤賓、夷則、無射)、七音(宮、商、角、征、羽、變宮、變征)、八風(八方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