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四○

關燈
子産因其舊文而孔子又為推本之論欤? 晏子(名嬰,齊大夫)曰:“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,與天地并,君令臣共、父慈子孝、兄愛弟敬、夫和妻柔、姑慈婦聽,禮也。

    君令而不違,臣共而不貳,父慈而教,子孝而箴(谏也),兄愛而友,弟敬而順,夫和而義,妻柔而正,姑慈而從,婦聽而婉,禮之善物(猶事也)也。

    ”(昭公二十六年) 臣按:此章晏平仲與齊景公言唯禮可以已亂之故,且言:“在禮,家施不及國,民不遷,農不移,工商不變,士不濫,官不滔(慢也),大夫不收公利。

    ”蓋以是時陳氏厚施于國,将有篡國之漸,故平仲既告景公以所以已亂之法,而又推其本如此,惜乎景公知善其言而不能行,其後齊之國祚卒移之陳氏。

    噫,後世人主其尚敦厚人倫以立禮之本,而嚴立法制以行禮之用,庶乎少禍亂矣乎。

     《論語》:子張問十世可知也,子曰:“殷因于夏禮,所損益可知也;周因于殷禮,所損益可知也;其或繼周者,雖百世可知也。

    ”馬融曰:“所因謂三綱五常,所損益謂文質、三統。

    ” 朱熹曰:“王者易姓受命為一世,子張問自此以後十世之事可前知乎?三綱謂君為臣綱、父為子綱、夫為妻綱。

    五常謂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。

    文質謂夏尚忠、商尚質、周尚文。

    三統謂夏正建寅為人統、商正建醜為地統、周正建子為天統。

    三綱五常,禮之大體,三代相繼皆因之而不能變,其所損益不過文章制度、小過不及之間,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見,則自今以往或有繼周而王者,雖百世之遠,所因所革亦不過此,豈但十世而已乎?聖人所以知來者蓋如此,非若後世谶緯術數之學也。

    ” 胡寅曰:“子張之問蓋欲知來,而聖人言其既往者以明之也。

    夫自修身以至于為天下,不可一日而無禮。

    天叙、天秩,人所共由,禮之本也。

    商不能改乎夏,周不能改乎商,所謂天地之常經也。

    若乃制度文為或太過則當損,或不足則當益,益之、損之與時宜之,而所因者不壞,是古今之通義也。

    因往推來,雖百世之遠不過如此而已矣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子張問十世之事可前知乎,聖人舉已往之禮以明之,蓋以見上天下地、往古來今,人之所以為生、君之所以為治、聖人之所以持世立教事之大者,孰有大于禮哉?所謂禮者,其大者在綱常,其小者在制度,綱常本于天,亘萬世而不易,制度在乎人,随時世而變易。

    三代之已往者如此,百世之方來者亦不過如此而已。

     林放問禮之本,子曰:“大哉問。

    禮與其奢也甯儉,喪與其易也甯戚。

    ” 範祖禹曰:“夫祭,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也,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。

    喪,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,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。

    禮失之奢,喪失之易,皆不能反本而随其末故也。

    禮奢而備,不若儉而不備之愈也;喪易而文,不若戚而不文之愈也。

    儉者物之質,戚者心之誠,故為禮之本。

    ” 楊時曰:“禮始諸飲食,故污樽而殽飲,為之簠簋、笾豆、罍爵之飾,所以文之也,則其本儉而已。

    喪不可以徑情而直行,為之衰麻、哭踴之數,所以節之也,則其本戚而已。

    周衰世方以文滅質,而林放獨能問禮之本,故夫子大之而告之以此。

    ” 朱熹曰:“林放,魯人,見世之為禮者專事繁文而疑其本之不在是也,故以為問。

    孔子以時方逐末而放獨有志于本,故大其問,蓋得其本則禮之全體無不在其中矣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易,治也,孟子曰:‘易其田疇。

    ’在喪禮,則節文習熟而無哀痛慘怛之實者也。

    戚則一于哀而文不足耳。

    禮貴得中,奢易則過于文,儉戚則不及而質,二者皆未合禮,然凡物之理必先有質而後有文,則質乃禮之本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林放止問禮而孔子并以喪告之者,蓋以禮之大者在吉、兇二者而已,然其辭先曰“與其”而又繼之曰“甯”,則非以儉戚為可尚,特以與其流于文弊則甯如此耳。

    先儒謂其言之抑揚得其中正如此,所以為無弊也。

     子曰:“夏禮吾能言之,杞不足征也。

    殷禮吾能言之,宋不足征也。

    文獻不足故也,足則吾能征之矣。

    ” 朱熹曰:“杞,夏之後;宋,殷之後。

    征,證也。

    文,典籍也;獻,賢也。

    言二代之禮我能言之而二國不足取以為證,以其文獻不足故也。

    文獻若足,則我能取之以證吾言矣。

    ” 臣按:聖人之言禮亦必取證前代之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