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四○
關燈
小
中
大
▲禮儀之節(下)
《春秋傳》:周内史過曰:“禮,國之幹也;敬,禮之輿也。
不敬則禮不行,禮不行則上下昏,何以長世?”(僖公十一年)孟獻子曰:“禮,身之幹也;敬,身之基也。
” 孔穎達曰:“幹以樹本為喻,基以牆屋為喻。
” 劉子曰:“君子勤禮,小人盡力。
勤禮莫如緻敬,盡力莫如敦笃。
”(并成公十三年) 君子曰:“讓,禮之主也。
”又曰:“世之治也,君子尚能而讓其下,小人農力(以耕農為勤力)以事其上,是以上下有禮而讒慝黜遠,由不争也,謂之懿德。
”(襄公十三年) 叔向曰:“會朝,禮之經也。
禮,政之輿也。
政,身之守也。
怠禮失政,失政不立,是以亂也。
”(二十一年)杜預曰:“政須禮而行,政存則身安。
” 臣按:政之行以禮為輿,而禮之行又以敬為輿,不敬則怠于禮,怠禮則政不立而馴至于亂也。
子貢曰:“夫禮,死生存亡之體也。
将左右周旋俯仰于是乎取之,朝、祀、喪、戎于是乎觀之。
”(定公十五年) 臣按:春秋之時,去先王之世不遠,一時論治者率本于禮,論禮者率本于敬讓。
敬也者禮之本也,讓也者禮之實也。
存乎心者以敬,形于貌者以讓,以此立義,以此為政,本乎恭敬之節,形為遜讓之風,此其所以安上治民而能長世也欤? 晉叔向(晉大夫)曰:“忠信,禮之器也;卑讓,禮之宗也。
”(昭公二年) 臣按:魯昭公二年,叔弓如晉,因晉侯使郊勞而善于說辭,故叔向謂其知禮,且舉其所聞者如此,茲二言者蓋古語而叔向稱之也。
晉女叔齊(即司馬侯)曰:“禮所以守其國、行其政令,無失其民者也。
”(昭公五年) 臣按:魯昭公如晉,自郊勞至于贈賄無失禮,晉侯謂女叔齊曰:“魯侯不亦善于禮乎?”女叔齊對以“魯侯焉知禮”,且曰:“是儀也,不可謂禮。
”蓋謂昭公自郊勞至于贈賄無有所失,乃揖遜進退之儀文耳,非禮也。
禮之為禮,以能保守其國家為本,以能推行其政令為節,所以然者,用以固結其民心使之無失于我耳。
今魯君政在臣下,有賢人而不能用,禍難且将及于身而不知憂恤其所底止之地,顧惟屑屑于儀文之末,豈所謂禮乎?由是觀之,則禮之為禮不在儀文之末可見矣。
孟僖子(魯大夫)曰:“禮,人之幹也,無禮無以立。
”(昭公七年) 臣按:魯昭公至自楚,孟僖子病不能相禮,乃講學之,苟能禮者從之。
及其将死,召其大夫曰:“孔丘,聖人之後也。
我若獲沒,必屬二子于夫子,使事之而學禮焉。
”所謂無禮無以立,即孔子所以教其子伯魚者也。
古之聖賢教子必以禮也如此,蓋以人之有禮如木之有幹也,木而無幹則不能生,人而無禮其何以立哉? 子太叔(鄭大夫遊吉)引子産之言以答趙簡子曰:“夫禮,天之經(經者道之常)也,地之義(義者利之宜)也,民之行(行者人所利)也。
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,則天之明(日、月、星、辰,天之明也,民實法之)、因地之性(高下、剛柔,地之性也,民實因之),生其六氣(陰、陽、風、雨、晦、明),用其五行(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),氣為五味(酸、鹹、辛、苦、甘),發為五色(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),章為五聲(宮、商、角、征、羽),淫則昏亂(滋味、聲色用之過度令人昏迷而惑亂),民失其性,是故為禮以奉之。
”簡子曰:“甚哉,禮之大也。
”對曰:“禮,上下之紀,天地之經緯也,民之所以生也。
是以先王尚之,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禮者謂之成人,大不亦宜乎?”(昭公二十五年) 朱熹曰:“夫禮,天之經、地之義、民之行也。
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,則天之明、因地之性,其下陳天明、地性之目,與其所以則之、因之之實,然後簡子贊之曰‘甚哉,禮之大也’,首尾通貫,節目詳備。
” 真德秀曰:“上天用此五行以養人,五行之氣入人口為五味,發見于目為五色,章徹于耳為五聲,味以養口、色以養目、聲以養耳,此三者雖複用以養人,人用不得過度,過度則為昏亂使人失其常性,故須為禮以節之。
” 臣按:《左傳》此章子太叔引子産論禮之言也,而孔子于《孝經》亦以之言孝,蓋孝者禮之本也,事親孝然後可移于君,居家理然後可移于國,疑必古有是言,
不敬則禮不行,禮不行則上下昏,何以長世?”(僖公十一年)孟獻子曰:“禮,身之幹也;敬,身之基也。
” 孔穎達曰:“幹以樹本為喻,基以牆屋為喻。
” 劉子曰:“君子勤禮,小人盡力。
勤禮莫如緻敬,盡力莫如敦笃。
”(并成公十三年) 君子曰:“讓,禮之主也。
”又曰:“世之治也,君子尚能而讓其下,小人農力(以耕農為勤力)以事其上,是以上下有禮而讒慝黜遠,由不争也,謂之懿德。
”(襄公十三年) 叔向曰:“會朝,禮之經也。
禮,政之輿也。
政,身之守也。
怠禮失政,失政不立,是以亂也。
”(二十一年)杜預曰:“政須禮而行,政存則身安。
” 臣按:政之行以禮為輿,而禮之行又以敬為輿,不敬則怠于禮,怠禮則政不立而馴至于亂也。
子貢曰:“夫禮,死生存亡之體也。
将左右周旋俯仰于是乎取之,朝、祀、喪、戎于是乎觀之。
”(定公十五年) 臣按:春秋之時,去先王之世不遠,一時論治者率本于禮,論禮者率本于敬讓。
敬也者禮之本也,讓也者禮之實也。
存乎心者以敬,形于貌者以讓,以此立義,以此為政,本乎恭敬之節,形為遜讓之風,此其所以安上治民而能長世也欤? 晉叔向(晉大夫)曰:“忠信,禮之器也;卑讓,禮之宗也。
”(昭公二年) 臣按:魯昭公二年,叔弓如晉,因晉侯使郊勞而善于說辭,故叔向謂其知禮,且舉其所聞者如此,茲二言者蓋古語而叔向稱之也。
晉女叔齊(即司馬侯)曰:“禮所以守其國、行其政令,無失其民者也。
”(昭公五年) 臣按:魯昭公如晉,自郊勞至于贈賄無失禮,晉侯謂女叔齊曰:“魯侯不亦善于禮乎?”女叔齊對以“魯侯焉知禮”,且曰:“是儀也,不可謂禮。
”蓋謂昭公自郊勞至于贈賄無有所失,乃揖遜進退之儀文耳,非禮也。
禮之為禮,以能保守其國家為本,以能推行其政令為節,所以然者,用以固結其民心使之無失于我耳。
今魯君政在臣下,有賢人而不能用,禍難且将及于身而不知憂恤其所底止之地,顧惟屑屑于儀文之末,豈所謂禮乎?由是觀之,則禮之為禮不在儀文之末可見矣。
孟僖子(魯大夫)曰:“禮,人之幹也,無禮無以立。
”(昭公七年) 臣按:魯昭公至自楚,孟僖子病不能相禮,乃講學之,苟能禮者從之。
及其将死,召其大夫曰:“孔丘,聖人之後也。
我若獲沒,必屬二子于夫子,使事之而學禮焉。
”所謂無禮無以立,即孔子所以教其子伯魚者也。
古之聖賢教子必以禮也如此,蓋以人之有禮如木之有幹也,木而無幹則不能生,人而無禮其何以立哉? 子太叔(鄭大夫遊吉)引子産之言以答趙簡子曰:“夫禮,天之經(經者道之常)也,地之義(義者利之宜)也,民之行(行者人所利)也。
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,則天之明(日、月、星、辰,天之明也,民實法之)、因地之性(高下、剛柔,地之性也,民實因之),生其六氣(陰、陽、風、雨、晦、明),用其五行(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),氣為五味(酸、鹹、辛、苦、甘),發為五色(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),章為五聲(宮、商、角、征、羽),淫則昏亂(滋味、聲色用之過度令人昏迷而惑亂),民失其性,是故為禮以奉之。
”簡子曰:“甚哉,禮之大也。
”對曰:“禮,上下之紀,天地之經緯也,民之所以生也。
是以先王尚之,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禮者謂之成人,大不亦宜乎?”(昭公二十五年) 朱熹曰:“夫禮,天之經、地之義、民之行也。
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,則天之明、因地之性,其下陳天明、地性之目,與其所以則之、因之之實,然後簡子贊之曰‘甚哉,禮之大也’,首尾通貫,節目詳備。
” 真德秀曰:“上天用此五行以養人,五行之氣入人口為五味,發見于目為五色,章徹于耳為五聲,味以養口、色以養目、聲以養耳,此三者雖複用以養人,人用不得過度,過度則為昏亂使人失其常性,故須為禮以節之。
” 臣按:《左傳》此章子太叔引子産論禮之言也,而孔子于《孝經》亦以之言孝,蓋孝者禮之本也,事親孝然後可移于君,居家理然後可移于國,疑必古有是言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