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九
關燈
小
中
大
▲禮儀之節(中)
《禮運》:孔子曰:“夫禮,先王以承天之道,以治人之情,故失之者死、得之者生,《詩》曰:‘相鼠有體,人而無禮。
人而無禮,胡不遄死?’” 方悫曰:“禮本乎天之道,故先王制禮所以承乎天之道;禮出乎人之情,故先王制禮還以治人之情。
人之所欲莫甚于生,所惡莫甚于死,禮之得失遂有死生之道,此其所以為急欤?” 臣按:《禮運》此言因言偃問“禮如此乎急”而孔子答之如此,以見禮之為禮,上以承天道、下以治人情,其得失為人生死所系,人而無禮乃不如鼠之有體,此其雖生不如死也。
嗚呼,人之所急孰有過于死生哉?禮之所系如此,其急可知也。
夫禮之初始諸飲食,其燔黍(以黍加諸燒石之上)捭豚(擘析豚肉燒食之),污尊(掘地為污坎以盛水)而殽飲(以手掬水而飲),蒉桴(抟土塊為鼓椎)而土鼓(築土為鼓),猶若可以緻其敬于鬼神。
鄭玄曰:“言其物雖質,略有齊敬之心,則可以薦羞于鬼神,鬼神飨德不飨味也。
” 臣按:人之生也先有飲食,飲食之初乃禮之所由起也。
其初未有釜甑、刀匕以及罍爵、鼓樂之類所食用也,以是而用以緻敬鬼神也,亦以是是以彌文之世恒思太古之初,凡有制作恒寓質樸之意于繁文之中,稍存古人制禮之初意。
是故禮者,君之大柄也,所以别嫌明微、傧(接賓以禮曰傧)鬼神、考制度、别仁義,所以治政安君也。
故政不正則君位危,君位危則大臣倍(違上行私)、小臣竊(盜也),刑肅(峻急)而俗敝(敗也)則法無常,法無常而禮無列(上下之私),禮無列則士不事(不修職也)也。
刑肅而俗敝則民弗歸也,是謂疵國。
吳澂曰:“别謂剖判之,嫌謂似同而不同者,明謂著察之,微謂可見而難見者。
凡祀祭享,皆傧鬼神也。
布帛長短以刀裁之曰制,以尺量之曰度。
制度不定以禮稽考之,仁義所施輕重不一以禮辨别之。
君之執禮以為柄者,決人事于顯,感鬼神于幽,粗而考長短、廣狹之器數,精而别親疏、尊卑之等殺,并須用禮。
禮所以治其國之政使不亂,安其君之位使不危也,以下遂言君危政亂之禍。
禮可以正天下國家,政不正謂為政不以禮也,政不正之所緻有二,一則君位危,二則法無常。
君位危則失其尊,高下無忌憚則大臣為奸、小臣為盜,君務嚴刑勝之而上下睽乖,習俗敝壞矣。
法無常謂渝其律令,下無遵守,而天秩之儀亦紊其次矣。
士之所事者禮也,有國而無禮則士無所服習矣;民之所歸者德也,有刑而無德則民無所懷向矣,此疵病之國也。
臣按:禮為人君操持之大柄,所以治天下之政,所以安一人之尊,皆由是也。
後世人君皆知以政為治,而不知本之禮以為政,失其本矣。
雖然,蓋亦日用而不自知耳,向也不知而暗用之,今既知之,盍反其本而明明執之以持世乎? 故禮達而分定,故人皆愛其死而患其生。
臣按:昔人有言,天下之勢莫患乎上下無以相别而分守無以相安也。
若夫主勢一定而君德既孚,天下之民方且遵名守教,相從于畏愛則象之中,甘心于服役事養之際,求其為自安自适之不暇,安有欺背替陵之事哉?故曰禮達而分定,則人皆愛其死而患其生。
好生惡死,人心之所同,然聖人有禮以率天下,能使所欲有甚于生、所惡有甚于死,大哉,禮乎!其功用之大有如此者。
禮教既達,非但其分之定,亦使其心之安也。
故聖人之所以治人七情,修十義。
講信修睦,尚慈讓去争奪,舍禮何以治之? 臣按:《禮運》此章上文有曰”何謂七情?喜、怒、哀、懼、愛、惡、欲。
何謂人義?父慈、子孝、兄良、弟弟、夫義、婦聽、長惠、幼順、君仁、臣忠。
十者謂之人義,講信修睦謂之人利,争奪相殺謂之人患“,而繼之以此以見禮之為禮,乃聖人治情修義之本,興利除患之具,人君未有舍此而能為治者也。
故禮義也者,人之大端也。
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肌膚之會、筋骸之束也,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,所以達天道、順人情之大窦(孔穴)也,故惟聖人為知禮之不可以已也,故壞國、喪家、亡人必先去其禮。
” 陳澔曰:“肌膚之總會、筋骸之聯束非不固也,然無禮以維饬之則惰慢傾側之容見矣,故必禮以固之也。
窦,孔穴之可出入者,由于禮義則通達,不由禮義則窒塞,故以窦譬之。
聖人之能達天道、順人情者以其知禮之不可以已也,彼敗國之君、喪家之主、亡身之夫皆先去其禮之故也。
” 臣按:禮必有義,禮而不合于義則為非禮之禮,故古人言禮必兼義言之,蓋以人之為人,有禮則生,無禮則死,有禮則安,無禮則危,而其所以為人者其大端在
人而無禮,胡不遄死?’” 方悫曰:“禮本乎天之道,故先王制禮所以承乎天之道;禮出乎人之情,故先王制禮還以治人之情。
人之所欲莫甚于生,所惡莫甚于死,禮之得失遂有死生之道,此其所以為急欤?” 臣按:《禮運》此言因言偃問“禮如此乎急”而孔子答之如此,以見禮之為禮,上以承天道、下以治人情,其得失為人生死所系,人而無禮乃不如鼠之有體,此其雖生不如死也。
嗚呼,人之所急孰有過于死生哉?禮之所系如此,其急可知也。
夫禮之初始諸飲食,其燔黍(以黍加諸燒石之上)捭豚(擘析豚肉燒食之),污尊(掘地為污坎以盛水)而殽飲(以手掬水而飲),蒉桴(抟土塊為鼓椎)而土鼓(築土為鼓),猶若可以緻其敬于鬼神。
鄭玄曰:“言其物雖質,略有齊敬之心,則可以薦羞于鬼神,鬼神飨德不飨味也。
” 臣按:人之生也先有飲食,飲食之初乃禮之所由起也。
其初未有釜甑、刀匕以及罍爵、鼓樂之類所食用也,以是而用以緻敬鬼神也,亦以是是以彌文之世恒思太古之初,凡有制作恒寓質樸之意于繁文之中,稍存古人制禮之初意。
是故禮者,君之大柄也,所以别嫌明微、傧(接賓以禮曰傧)鬼神、考制度、别仁義,所以治政安君也。
故政不正則君位危,君位危則大臣倍(違上行私)、小臣竊(盜也),刑肅(峻急)而俗敝(敗也)則法無常,法無常而禮無列(上下之私),禮無列則士不事(不修職也)也。
刑肅而俗敝則民弗歸也,是謂疵國。
吳澂曰:“别謂剖判之,嫌謂似同而不同者,明謂著察之,微謂可見而難見者。
凡祀祭享,皆傧鬼神也。
布帛長短以刀裁之曰制,以尺量之曰度。
制度不定以禮稽考之,仁義所施輕重不一以禮辨别之。
君之執禮以為柄者,決人事于顯,感鬼神于幽,粗而考長短、廣狹之器數,精而别親疏、尊卑之等殺,并須用禮。
禮所以治其國之政使不亂,安其君之位使不危也,以下遂言君危政亂之禍。
禮可以正天下國家,政不正謂為政不以禮也,政不正之所緻有二,一則君位危,二則法無常。
君位危則失其尊,高下無忌憚則大臣為奸、小臣為盜,君務嚴刑勝之而上下睽乖,習俗敝壞矣。
法無常謂渝其律令,下無遵守,而天秩之儀亦紊其次矣。
士之所事者禮也,有國而無禮則士無所服習矣;民之所歸者德也,有刑而無德則民無所懷向矣,此疵病之國也。
臣按:禮為人君操持之大柄,所以治天下之政,所以安一人之尊,皆由是也。
後世人君皆知以政為治,而不知本之禮以為政,失其本矣。
雖然,蓋亦日用而不自知耳,向也不知而暗用之,今既知之,盍反其本而明明執之以持世乎? 故禮達而分定,故人皆愛其死而患其生。
臣按:昔人有言,天下之勢莫患乎上下無以相别而分守無以相安也。
若夫主勢一定而君德既孚,天下之民方且遵名守教,相從于畏愛則象之中,甘心于服役事養之際,求其為自安自适之不暇,安有欺背替陵之事哉?故曰禮達而分定,則人皆愛其死而患其生。
好生惡死,人心之所同,然聖人有禮以率天下,能使所欲有甚于生、所惡有甚于死,大哉,禮乎!其功用之大有如此者。
禮教既達,非但其分之定,亦使其心之安也。
故聖人之所以治人七情,修十義。
講信修睦,尚慈讓去争奪,舍禮何以治之? 臣按:《禮運》此章上文有曰”何謂七情?喜、怒、哀、懼、愛、惡、欲。
何謂人義?父慈、子孝、兄良、弟弟、夫義、婦聽、長惠、幼順、君仁、臣忠。
十者謂之人義,講信修睦謂之人利,争奪相殺謂之人患“,而繼之以此以見禮之為禮,乃聖人治情修義之本,興利除患之具,人君未有舍此而能為治者也。
故禮義也者,人之大端也。
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肌膚之會、筋骸之束也,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,所以達天道、順人情之大窦(孔穴)也,故惟聖人為知禮之不可以已也,故壞國、喪家、亡人必先去其禮。
” 陳澔曰:“肌膚之總會、筋骸之聯束非不固也,然無禮以維饬之則惰慢傾側之容見矣,故必禮以固之也。
窦,孔穴之可出入者,由于禮義則通達,不由禮義則窒塞,故以窦譬之。
聖人之能達天道、順人情者以其知禮之不可以已也,彼敗國之君、喪家之主、亡身之夫皆先去其禮之故也。
” 臣按:禮必有義,禮而不合于義則為非禮之禮,故古人言禮必兼義言之,蓋以人之為人,有禮則生,無禮則死,有禮則安,無禮則危,而其所以為人者其大端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