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九
關燈
小
中
大
禮之義而已。
有此禮義,則外焉而信實以講、和睦以修而與人也誠,内焉而肌膚有所會、筋骸有所束而在己也固,明焉而養生送死,幽焉而郊天享廟,此其大端緒也;上焉而通達天道,下焉而和順人情,此其大窦穴也。
是禮也人人由之而不人人知之,唯聖人則知此禮為人大端、為人大窦,雖欲已之而不可以已也,于不可已而已之則國必壞、家必喪、人必亡。
故禮也者義之實也,協諸義而協,則禮雖先王未之有,可以義起也。
張載曰:“人情所安即禮也,故禮所以由義起。
” 臣按:禮之為禮皆義之所當為者也,義不當為則禮不可行,則是禮之用皆是義之實也。
古昔聖人所制之禮皆是合為之事,苟有事焉,考之先王雖未為之禮,然以之協合于義而于義無所悖,則是當為之事也,吾則以義起之而為之節文儀則焉,是亦聖人之所許也。
先王能修禮以達義,體信以達順,故此順之實也。
吳澂曰:“大順之應如此,亦無他故而使之然,蓋由古先聖王能修治其禮而達之于禮之義以教天下之人,體實理于心而達之于一身之順,充而為家國天下之順故也。
” 臣按:《禮運》于篇終論禮之義而至于體信、達順,蓋言禮之極功也。
論禮之功用而至于此,蓋不可複加矣,然而反推其本固在于修禮,而禮之所以修者則又在乎敬而已矣。
《禮器》曰:先王之立禮也有本、有文,忠信禮之本也,義理禮之文也。
無本不立,無文不行。
臣按:發己自盡為忠,循物無違為信,以之為禮之本固矣。
若夫義者合宜之謂,理者有條理之謂,苟儀文度數之間、登降上下之際不合于宜而無條理焉,則亦不文矣,此禮所以貴乎有本、有文。
無忠信則禮不能立,無義理則禮不可行。
孔子曰:“禮不可不省也,禮不同、不豐、不殺,此之謂也,蓋言稱也。
” 是故先王之制禮也,不可多也,不可寡也,唯其稱也。
是故君子太牢而祭謂之禮,匹士太牢而祭謂之攘;管仲镂簋(簋有雕镂之飾)朱纮(冕系)、山節藻棁,君子以為濫矣;晏平仲祀其先人,豚肩不揜豆,浣衣濯冠以朝,君子以為隘矣。
臣按:禮之等不同而各有當然之則,過于豐則逾,降而殺則不及,一惟稱而已矣。
是以天子太牢而祭,稱也,則謂之禮;匹士太牢而祭,不稱也,則謂之攘焉。
攘者,非其有而取也。
管仲之濫,豐而不稱者也;晏平仲之隘,殺而不稱者也。
先王之制禮,或稱其内,或稱其外,寡者不可多,多者不可寡,一惟歸之于稱。
君子之行禮者,其可不之省察而妄有所去取加損哉? 是故君子之行禮也不可不慎也,衆之紀也,紀散而衆亂。
臣按:禮所以防範人心,綱維世變,如綱之有紀然,紀散則綱之目無所維,禮散則人之心無所守。
前篇言壞國、喪家、亡人必先去其禮者,此也。
禮也者猶體也,體不備,君子謂之不成人,設之不當猶不備也。
禮有大有小、有顯有微,大者不可損、小者不可益,顯者不可揜、微者不可大也。
陳澔曰:“體,人身也。
先王經制大備,如人身體之全具矣,若行禮者設施或有不當,亦與不備同也。
大者損之、小者益之,揜其顯、著其微,是不當也。
” 臣按:禮之在天也有自然之節文,其在人也有當然之儀則,故先王制之以為度數亦有一定之理,如人身之有四肢、百體,在上者不可移之下,在外者不可納之内,左不可遷之右,大不可減為小,禮之為禮亦若是而已矣。
故曰禮也者猶體也,體不備謂之不成人。
故經禮三百、曲禮三千,其緻一也,未有入室而不由戶者。
朱熹曰:“禮儀三百,便是《儀禮》中士冠、諸侯冠、天子冠禮之類,此是大節有三百條,如始加、再加、三加,又如坐如屍、立如齊之類,皆是其中小目。
” 臣按:經禮謂禮之經常者,如冠、昏、喪、祭、朝聘、會同之類;曲禮謂禮之委曲者,如進退、升降、俯仰、揖遜之類。
禮雖有三千、三百之多,求其極緻一而已矣。
一者何?敬是也。
入室必由戶,行禮必由敬,未有入室而不由戶者,豈有行禮而不由敬者乎? 禮也者反本、修古,不忘其初者也。
臣按:本謂人心之初,古謂禮制之初。
禮之行也必反其本,求之于人心本然之初,不可任情而直行,必修其古、考夫先王制作之始,不可率意而妄為。
反思其本,修舉夫古,則是不忘其初矣。
君子曰:“甘受和,白受采,忠信之人可以學禮,苟無忠信之人則禮不虛道,是以得其人之為貴也。
” 臣按:味有五而甘者其自然之味也,色有五而白者其自然之質也。
甘則可以受五味之和,白則可以受五色之采,人之有是忠信猶味之甘、色之白
有此禮義,則外焉而信實以講、和睦以修而與人也誠,内焉而肌膚有所會、筋骸有所束而在己也固,明焉而養生送死,幽焉而郊天享廟,此其大端緒也;上焉而通達天道,下焉而和順人情,此其大窦穴也。
是禮也人人由之而不人人知之,唯聖人則知此禮為人大端、為人大窦,雖欲已之而不可以已也,于不可已而已之則國必壞、家必喪、人必亡。
故禮也者義之實也,協諸義而協,則禮雖先王未之有,可以義起也。
張載曰:“人情所安即禮也,故禮所以由義起。
” 臣按:禮之為禮皆義之所當為者也,義不當為則禮不可行,則是禮之用皆是義之實也。
古昔聖人所制之禮皆是合為之事,苟有事焉,考之先王雖未為之禮,然以之協合于義而于義無所悖,則是當為之事也,吾則以義起之而為之節文儀則焉,是亦聖人之所許也。
先王能修禮以達義,體信以達順,故此順之實也。
吳澂曰:“大順之應如此,亦無他故而使之然,蓋由古先聖王能修治其禮而達之于禮之義以教天下之人,體實理于心而達之于一身之順,充而為家國天下之順故也。
” 臣按:《禮運》于篇終論禮之義而至于體信、達順,蓋言禮之極功也。
論禮之功用而至于此,蓋不可複加矣,然而反推其本固在于修禮,而禮之所以修者則又在乎敬而已矣。
《禮器》曰:先王之立禮也有本、有文,忠信禮之本也,義理禮之文也。
無本不立,無文不行。
臣按:發己自盡為忠,循物無違為信,以之為禮之本固矣。
若夫義者合宜之謂,理者有條理之謂,苟儀文度數之間、登降上下之際不合于宜而無條理焉,則亦不文矣,此禮所以貴乎有本、有文。
無忠信則禮不能立,無義理則禮不可行。
孔子曰:“禮不可不省也,禮不同、不豐、不殺,此之謂也,蓋言稱也。
” 是故先王之制禮也,不可多也,不可寡也,唯其稱也。
是故君子太牢而祭謂之禮,匹士太牢而祭謂之攘;管仲镂簋(簋有雕镂之飾)朱纮(冕系)、山節藻棁,君子以為濫矣;晏平仲祀其先人,豚肩不揜豆,浣衣濯冠以朝,君子以為隘矣。
臣按:禮之等不同而各有當然之則,過于豐則逾,降而殺則不及,一惟稱而已矣。
是以天子太牢而祭,稱也,則謂之禮;匹士太牢而祭,不稱也,則謂之攘焉。
攘者,非其有而取也。
管仲之濫,豐而不稱者也;晏平仲之隘,殺而不稱者也。
先王之制禮,或稱其内,或稱其外,寡者不可多,多者不可寡,一惟歸之于稱。
君子之行禮者,其可不之省察而妄有所去取加損哉? 是故君子之行禮也不可不慎也,衆之紀也,紀散而衆亂。
臣按:禮所以防範人心,綱維世變,如綱之有紀然,紀散則綱之目無所維,禮散則人之心無所守。
前篇言壞國、喪家、亡人必先去其禮者,此也。
禮也者猶體也,體不備,君子謂之不成人,設之不當猶不備也。
禮有大有小、有顯有微,大者不可損、小者不可益,顯者不可揜、微者不可大也。
陳澔曰:“體,人身也。
先王經制大備,如人身體之全具矣,若行禮者設施或有不當,亦與不備同也。
大者損之、小者益之,揜其顯、著其微,是不當也。
” 臣按:禮之在天也有自然之節文,其在人也有當然之儀則,故先王制之以為度數亦有一定之理,如人身之有四肢、百體,在上者不可移之下,在外者不可納之内,左不可遷之右,大不可減為小,禮之為禮亦若是而已矣。
故曰禮也者猶體也,體不備謂之不成人。
故經禮三百、曲禮三千,其緻一也,未有入室而不由戶者。
朱熹曰:“禮儀三百,便是《儀禮》中士冠、諸侯冠、天子冠禮之類,此是大節有三百條,如始加、再加、三加,又如坐如屍、立如齊之類,皆是其中小目。
” 臣按:經禮謂禮之經常者,如冠、昏、喪、祭、朝聘、會同之類;曲禮謂禮之委曲者,如進退、升降、俯仰、揖遜之類。
禮雖有三千、三百之多,求其極緻一而已矣。
一者何?敬是也。
入室必由戶,行禮必由敬,未有入室而不由戶者,豈有行禮而不由敬者乎? 禮也者反本、修古,不忘其初者也。
臣按:本謂人心之初,古謂禮制之初。
禮之行也必反其本,求之于人心本然之初,不可任情而直行,必修其古、考夫先王制作之始,不可率意而妄為。
反思其本,修舉夫古,則是不忘其初矣。
君子曰:“甘受和,白受采,忠信之人可以學禮,苟無忠信之人則禮不虛道,是以得其人之為貴也。
” 臣按:味有五而甘者其自然之味也,色有五而白者其自然之質也。
甘則可以受五味之和,白則可以受五色之采,人之有是忠信猶味之甘、色之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