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九
關燈
小
中
大
也,有是忠信之質而後可以學禮。
忠信者何?誠實之理也。
人無誠實則虛僞矣,禮其可以虛僞為乎?是以人之欲行禮者必以誠實為主,而人君之任人以行禮亦必用誠實之人也。
《郊特牲》曰:禮之所尊,尊其義也。
失其義,陳其數,祝史之事也。
故其數可陳也,其義難知也。
知其義而敬守之,天子之所以治天下也。
朱熹曰:“此蓋秦火之前典籍備具之時之語,固為至論,然非得其數,則其義亦不可得而知矣。
況今亡逸之餘,數之存者不能什一,則尤不可以為祝史之事而忽之也。
” 臣按:禮有數有義,數其事物之粗者,義則其精微之理也。
先王盛時,儀文具備,而凡一時掌文書、司贊祝之人莫不知其登降灌奠之節、俎豆牲醴之數,特于禮之所以然與其所當然者有所不知耳。
自秦廢禮之後,漢興不能複古,凡三代之儀文、器數一切掃地,所幸者經典尚存,古昔先王制作之義猶見于簡冊之中耳。
是以秦以前數易陳而義則難知,漢以後義猶可以讨論而數則有不能以盡考者矣。
雖然,後有作者之聖能本吾心之敬而酌以先王之義,凡儀文有所阙略一皆以義起之,因時制宜以為一代之禮而不徒事乎政治、刑罰之末,本乎禮以治躬,主乎敬以行禮,而又立為定制以贻子孫,使之世守而不替,其于三代之治殆庶矣乎。
《經解》曰:禮之于正國也,猶衡之于輕重也、繩墨之于曲直也、規矩之于方圜也,故衡誠縣(音玄)不可欺以輕重,繩墨誠陳不可欺以曲直,規矩誠設不可欺以方圜,君子審禮不可誣以奸詐。
臣按:《經解》此言則知禮之為禮,非獨以之辨上下、定民志,亦可用之以察人情、審事理。
于凡天下之人情、事理,或輕或重、或曲或直,或方而常、或圜而變,一以禮而正之,莫不各因其自然而得其所以然,而格之以當然之道,雖有奸欺詐僞之術,無所施矣。
是故隆禮、由禮謂之有方之士,不隆禮、不由禮謂之無方之民,敬讓之道也。
故以奉宗廟則敬,以入朝廷則貴賤有位,以處室家則父子親、兄弟和,以處鄉裡則長幼有序。
孔子曰:“安上治民莫善于禮。
”此之謂也。
吳澂曰:“隆者其崇重之心,由者其踐行之迹。
方猶法也。
禮者,敬讓之道也。
人皆隆禮、由禮,則凡奉宗廟者皆敬先,入朝廷者皆敬貴,處室家者皆讓父兄,處鄉裡者皆讓長老。
敬讓之道達于宗廟、朝廷、室家、鄉裡,故上為下之所敬讓而居上者不危,不危則安矣;民知君之當敬讓而為民者不亂,不亂則治矣。
其安其治皆由禮而然,故曰莫善于禮,記者推言禮之功用而引孔子之言以結之也。
” 臣按:吳澂之言備矣。
故朝觐之禮所以明君臣之義也,聘問之禮所以使諸侯相尊敬也,喪祭之禮所以明臣子之恩也,鄉飲酒之禮所以明長幼之序也,昏姻之禮所以明男女之别也。
臣按:古昔聖王之為治不必拘拘于禁令、刑罰,一惟以禮明之,上而朝廷、外而侯國、下而裡闾族黨,莫不制為當行之禮,以明其當行之道,使之知所以慕向而興起也。
夫禮,禁亂之所由生,猶坊止水之所自來也,故以舊坊為無所用而壞之者必有水敗,以舊禮為無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亂患。
臣按:《坊記》有曰“禮者因人情而為之節文以為民坊者也”,先王制為此禮,莫不各有所本,亦莫不各有所用、有以舉之,莫敢廢也。
是何也?創業垂統之君燭理既明,涉世既深,所以制為一代之制者,灼知其源之所自來,而逆料其流之所必至,不徒然也為之。
後者不推究其本末、輕重,有所更革焉不可也,況又去之乎?禮經壞坊之譬切矣。
坊以障水,非一日所能成也。
成之甚難而壞之甚易,幸而時之旱無水患也,率意壞之,一旦秋雨時至,壞山陵、沖城郭、蕩廬舍,倉卒欲為之坊,得乎?繼世之君輕去祖宗之禮法者,何以異此。
故昏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,鄉飲酒之禮廢則長幼之序失而争鬥之獄繁矣,喪祭之禮廢則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衆矣,聘觐之禮廢則君臣之位失、諸侯之行惡而倍畔侵陵之敗起矣。
故禮之教化也微,其止邪也于未形,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,是以先王隆之也。
《易》曰:“君子慎始,差若毫厘,缪以千裡。
”此之謂也。
臣按:所引《易》文今《易》無之,蓋逸文也。
所謂君子慎始一言,誠萬世人君為治之要焉。
夫天下之事莫不有所始,其所始也皆起于細微眇末之間,故聖人制禮以為慎始之具。
因人有男女之欲而易至于淫辟也,故于其匹配之始而制為昏姻之禮;因人有飲食之欲而易至于争鬥也,故于其會合之始而制為鄉飲之禮;以至喪祭、朝觐之初,莫不皆為之禮,使不至于恩薄而敗起,則是止邪于未
忠信者何?誠實之理也。
人無誠實則虛僞矣,禮其可以虛僞為乎?是以人之欲行禮者必以誠實為主,而人君之任人以行禮亦必用誠實之人也。
《郊特牲》曰:禮之所尊,尊其義也。
失其義,陳其數,祝史之事也。
故其數可陳也,其義難知也。
知其義而敬守之,天子之所以治天下也。
朱熹曰:“此蓋秦火之前典籍備具之時之語,固為至論,然非得其數,則其義亦不可得而知矣。
況今亡逸之餘,數之存者不能什一,則尤不可以為祝史之事而忽之也。
” 臣按:禮有數有義,數其事物之粗者,義則其精微之理也。
先王盛時,儀文具備,而凡一時掌文書、司贊祝之人莫不知其登降灌奠之節、俎豆牲醴之數,特于禮之所以然與其所當然者有所不知耳。
自秦廢禮之後,漢興不能複古,凡三代之儀文、器數一切掃地,所幸者經典尚存,古昔先王制作之義猶見于簡冊之中耳。
是以秦以前數易陳而義則難知,漢以後義猶可以讨論而數則有不能以盡考者矣。
雖然,後有作者之聖能本吾心之敬而酌以先王之義,凡儀文有所阙略一皆以義起之,因時制宜以為一代之禮而不徒事乎政治、刑罰之末,本乎禮以治躬,主乎敬以行禮,而又立為定制以贻子孫,使之世守而不替,其于三代之治殆庶矣乎。
《經解》曰:禮之于正國也,猶衡之于輕重也、繩墨之于曲直也、規矩之于方圜也,故衡誠縣(音玄)不可欺以輕重,繩墨誠陳不可欺以曲直,規矩誠設不可欺以方圜,君子審禮不可誣以奸詐。
臣按:《經解》此言則知禮之為禮,非獨以之辨上下、定民志,亦可用之以察人情、審事理。
于凡天下之人情、事理,或輕或重、或曲或直,或方而常、或圜而變,一以禮而正之,莫不各因其自然而得其所以然,而格之以當然之道,雖有奸欺詐僞之術,無所施矣。
是故隆禮、由禮謂之有方之士,不隆禮、不由禮謂之無方之民,敬讓之道也。
故以奉宗廟則敬,以入朝廷則貴賤有位,以處室家則父子親、兄弟和,以處鄉裡則長幼有序。
孔子曰:“安上治民莫善于禮。
”此之謂也。
吳澂曰:“隆者其崇重之心,由者其踐行之迹。
方猶法也。
禮者,敬讓之道也。
人皆隆禮、由禮,則凡奉宗廟者皆敬先,入朝廷者皆敬貴,處室家者皆讓父兄,處鄉裡者皆讓長老。
敬讓之道達于宗廟、朝廷、室家、鄉裡,故上為下之所敬讓而居上者不危,不危則安矣;民知君之當敬讓而為民者不亂,不亂則治矣。
其安其治皆由禮而然,故曰莫善于禮,記者推言禮之功用而引孔子之言以結之也。
” 臣按:吳澂之言備矣。
故朝觐之禮所以明君臣之義也,聘問之禮所以使諸侯相尊敬也,喪祭之禮所以明臣子之恩也,鄉飲酒之禮所以明長幼之序也,昏姻之禮所以明男女之别也。
臣按:古昔聖王之為治不必拘拘于禁令、刑罰,一惟以禮明之,上而朝廷、外而侯國、下而裡闾族黨,莫不制為當行之禮,以明其當行之道,使之知所以慕向而興起也。
夫禮,禁亂之所由生,猶坊止水之所自來也,故以舊坊為無所用而壞之者必有水敗,以舊禮為無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亂患。
臣按:《坊記》有曰“禮者因人情而為之節文以為民坊者也”,先王制為此禮,莫不各有所本,亦莫不各有所用、有以舉之,莫敢廢也。
是何也?創業垂統之君燭理既明,涉世既深,所以制為一代之制者,灼知其源之所自來,而逆料其流之所必至,不徒然也為之。
後者不推究其本末、輕重,有所更革焉不可也,況又去之乎?禮經壞坊之譬切矣。
坊以障水,非一日所能成也。
成之甚難而壞之甚易,幸而時之旱無水患也,率意壞之,一旦秋雨時至,壞山陵、沖城郭、蕩廬舍,倉卒欲為之坊,得乎?繼世之君輕去祖宗之禮法者,何以異此。
故昏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,鄉飲酒之禮廢則長幼之序失而争鬥之獄繁矣,喪祭之禮廢則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衆矣,聘觐之禮廢則君臣之位失、諸侯之行惡而倍畔侵陵之敗起矣。
故禮之教化也微,其止邪也于未形,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,是以先王隆之也。
《易》曰:“君子慎始,差若毫厘,缪以千裡。
”此之謂也。
臣按:所引《易》文今《易》無之,蓋逸文也。
所謂君子慎始一言,誠萬世人君為治之要焉。
夫天下之事莫不有所始,其所始也皆起于細微眇末之間,故聖人制禮以為慎始之具。
因人有男女之欲而易至于淫辟也,故于其匹配之始而制為昏姻之禮;因人有飲食之欲而易至于争鬥也,故于其會合之始而制為鄉飲之禮;以至喪祭、朝觐之初,莫不皆為之禮,使不至于恩薄而敗起,則是止邪于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