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九

關燈
形而使民日遷徙于善、遠離夫罪有不知其所以然者矣。

    苟不于其始而慎之,則其差也始于毫厘之間,而其終也得失成敗之分乃有至于千裡之遙焉。

    嗚呼,君子之作事也其可不慎于始乎?欲慎其始,舍禮不可也,先王所以隆重之有由然矣。

     《哀公問》:孔子曰:“民之所由生,禮為大。

    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也,非禮無以辨君臣、上下、長幼之位也,非禮無以别男女、父子、兄弟之親、昏姻疏數之交也,君子以此之為尊敬然。

    ” 臣按:民之所由生者,以禮為大,則失此禮民有不得其死者矣。

    君子以之為尊敬如此,夫豈徒然哉?後世乃以法持世而棄禮,蓋不知其民之所由生者,其大在此也。

     《仲尼燕居》:子曰:“禮乎禮,夫禮所以制中也。

    ” 吳澂曰:“中者,無過不及制者裁也。

    子貢見夫子言師、商之過、不及,遂問夫子何以得為過、不及之中,而夫子答以禮也。

    蓋禮有節,以禮裁制之使中其節,則無過亦無不及矣。

    先雲禮乎者設為問辭,後雲禮者設為答辭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理之出于人心,事之行于天下,莫不各有天然自有之正道、當然得宜之定則,然人禀賦各殊而其學力有至有不至,是以事之行者不能一一皆合于人心而中夫天理也。

    何則?人之生也,剛克者多失之太過,柔克者多失之不及,剛者則過于剛而不足于柔,柔者則過于柔而不足于剛,是以其行事也寬則失于太縱而無制,猛則失于太苛而無恩,或優容于此而操切于彼,或慢令于前而緻期于後,不失之有餘則失于不足。

    是何也?無禮以為之裁制也。

    用禮以裁制,天下之事如布帛之刀尺、如梓匠之斧斤,相體以為之衣,随材以制其用,不使其有餘亦不使其不足,既無太過亦無不及。

     子曰:“禮者何也?即事之治也。

    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,治國而無禮,譬猶瞽之無相與,伥伥乎其何之?譬如終夜有求于幽室之中,非燭何見?若無禮,則手足無所錯,耳目無所加,進退揖讓無所制。

    是故以之居處,長幼失其别,閨門三族失其和,朝廷官爵失其序,田獵戎事失其策,軍旅武功失其制,宮室失其度量,鼎失其象,味失其時,樂失其節,車失其式,鬼神失其飨,喪紀失其哀,辨說失其黨,官失其體,政事失其施,加于身而錯于前,凡衆之動失其宜如此,則無以祖(始也)洽(合也)于衆也。

    ” 吳澂曰:“治者使之不亂也,即事之治,即其事而治之以禮也。

    有其事必有其治之之禮,治國而無禮則其事必亂而不能治,如無目之人,無相者前導旁扶則不能有所往,如黑暗之時、在黑暗之地,無燭以照則不能有所見。

    無禮則手足皆妄動,故曰無所錯耳目;皆妄聽妄視,故曰無所加進退揖讓,無以裁制而使之中節。

    别即辨也。

    策謂講武教戰之謀策,制謂全師克敵之法制。

    ” 臣按:《燕居》此章之言可見禮之無乎不在,一日不可以無禮,一事不可以無禮。

    一言一動、一進一退,與凡天下之大、萬幾之衆,一事之行皆必有所以治之者,所以治之者何?禮而已矣。

    唐虞三代之君率本此禮以為治,後世人主生死乎節文、儀則之中,而不自知其皆聖人所制之禮,一惟以事視之,殊不知事之所以中節者即禮之所以為禮也。

    古人創之于前,祖宗述之于後,凡吾今日之所餔啜者皆古人之糟粕,所衣被者皆祖宗之餘裔,若瞽而無相助之人與冥行于昏暗之夜,然而未至于亡者,有此禮以為之治也。

    然則有志于三代之治者,可不以禮而為之本乎? 《坊記》:子雲:“小人貧斯約,富斯驕。

    約斯盜,驕斯亂。

    禮者因人之情而為節文,以為民坊者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《坊記》此章上文有曰“君子之道譬則坊(與防同)與?坊民之所不足者也。

    大為之坊民猶逾之,故君子禮以坊德、刑以坊淫、命以坊欲”,而繼之以此。

    坊之義見前《經解》中,所謂君子之道即禮也,國之有禮猶水之有坊,坊以止水因水之勢,禮以坊民因民之情。

    民之情莫不好富而惡貧、好貴而惡賤,富與貴者必驕,驕必至于為亂,貧與賤者必約,約必至于為盜,此聖人既以禮為之大坊,節其過不及之情,俾其歸于中正之德。

    化不可入者有刑之法以坊之,使其有所忌憚而不至于淫;心無窮已者有命之理以坊之,使其知所分限而不極其欲。

    所以然者,無非因人之情而為節文之禮也。

     《喪服四制》:凡禮大體體天地、法四時、則陰陽、順人情,故謂之禮。

     陳澔曰:“體天地以定尊卑,法四時以為往來,則陰陽以殊吉兇,順人情以為隆殺,先王制禮皆本于此,不獨喪禮為然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先王制禮,其大體雖曰體天地、法四時、則陰陽,而其大歸則在于順人情也。

     以上論禮儀之節(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