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七
關燈
小
中
大
不知所以遷善遠罪而成俗也。
及三代以亡,遭秦變古後之有天下者,自天子百官、名号位序、國家制度、宮車服器一切因秦,其間雖有欲治之主思所改作,不能超然遠複三代之上,而牽其時俗稍即以損益,大抵安于苟簡而已。
其朝夕從事則以簿書、獄訟、兵食為急,曰此為政也,所以治民;至于三代禮樂,具其名物而藏于有司,時出而用之郊廟、朝廷,曰此為禮也,所以教民。
此所謂治出于二而禮樂為虛名,故自漢以來史官所紀事物名數、降登揖讓、拜俯伏興之節皆有司之事爾,所謂禮之末節也。
然用之郊廟、朝廷,自缙紳大夫從事其間者皆莫能曉習,而天下之人至于老死未嘗見也,況欲識禮樂之盛,曉然谕其意而被其教化以成俗乎?修為此言可謂盡古今禮樂之事,後世君臣有志于複三代之治者,其尚視此言以為準則,痛革後世苟簡之政而必以禮樂為本,凡其所以施于政治之間者或寓三代禮樂之意于中,庶幾今世複見古昔之盛治,豈非萬世之幸哉? 周敦頤曰:“禮,理也;樂,和也。
陰陽理而後和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、兄兄、弟弟、夫夫、婦婦,萬物各得其理然後和,故禮先而樂後。
” 朱熹曰:“禮,陰也;樂,陽也。
此《太極圖》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之意。
程子論敬則自然和樂,亦此理也。
學者不知持敬而務為和樂,鮮不流于慢者。
” 陳淳曰:“禮樂不是判然兩物不相幹涉,禮隻是個序,樂隻是個和,才有序便順而和,失序便乖戾而不和,如父子、君臣、夫婦、兄弟所以相戕相賊、相怨相仇。
如彼其不和者,都緣先無個父子、君臣、兄弟、夫婦之禮,無親義序别便如此。
” 臣按:敦頤此言推原禮樂之本,然必其本立而後備其儀文、度數、聲容、節奏之制,不然其如禮樂何哉? 胡寅曰:“仁者所行皆理,故可以為禮;所安皆樂,故可以為樂。
此禮樂之本也。
” 臣按:寅之此言亦循本之論,後世人主心有不存而徒欲慕古人以為文飾之具,所行不必皆合理,而其所安者乃在于彼而不在于此,凡其所以紛然雜就之者皆非其中心之所樂而姑為,是使天下後世之人知吾亦有尚禮好樂之名耳,政昔人所謂内多欲而外施仁義者也。
籲,内多欲者固不能有仁義,既無仁義又安能興禮樂哉? 以上總論禮樂之道。
臣按:宋儒朱熹上疏于其君謂:“遭秦滅學,禮樂先壞,漢晉以來諸儒補緝竟無全書,其頗存者三禮而已。
《周官》一書固為禮之綱領,至其儀法、度數則《儀禮》乃其本經,而《禮記郊特牲》《冠義》等篇乃其義疏耳。
前此猶有三禮等科,禮雖不行而士猶得以誦習而知其說,自王安石棄罷《儀禮》獨存《禮記》之科,棄經任傳,不過習為虛文以供應舉。
若乃樂之為教,則又絕無師授,律尺短長、聲音清濁,學士、大夫莫有知其說者而不知其為阙也。
欲以《儀禮》為經,而取《禮記》及諸經史雜書所載有及于禮者皆以附其本經之下,具列注疏諸儒之說,但私家無書檢閱、無人鈔寫,迄不能就。
而鐘律之制,則士友間亦有得其遺意者,竊欲更加參考别為一書,以補六藝之阙,而亦未能具也。
”臣睹朱氏此疏,所謂以《儀禮》為經而以《禮記》及諸書為傳者,雖不見用于時,而其徒黃幹、楊複蓋已私輯之以為《儀禮經傳通解》;所謂士友間有得鐘律遺意者,則指蔡元定《律呂新書》也。
今《儀禮經傳通解》南雍有刻本,已行于世,而《律呂新書》永樂中已載之《性理大全書》中,則朱氏之言雖不見行于當時,而實得表章于聖世。
臣竊聞開國之初,太祖皇帝不遑他務,首以禮樂為急,開禮、樂二局,征天下耆儒宿學分局以講究禮典、樂律,将以成一代之制。
然當草創之初、廢學之後,稽古禮文之事,諸儒容或有未足以當上意者,當時雖輯成《大明集禮》一書,然亦無所折衷,樂則未見有全書焉。
古雲禮樂百年而後興,今承六聖太平之治百有餘年于茲,所謂聖人在天子之位而制禮作樂者,茲其時欤?
及三代以亡,遭秦變古後之有天下者,自天子百官、名号位序、國家制度、宮車服器一切因秦,其間雖有欲治之主思所改作,不能超然遠複三代之上,而牽其時俗稍即以損益,大抵安于苟簡而已。
其朝夕從事則以簿書、獄訟、兵食為急,曰此為政也,所以治民;至于三代禮樂,具其名物而藏于有司,時出而用之郊廟、朝廷,曰此為禮也,所以教民。
此所謂治出于二而禮樂為虛名,故自漢以來史官所紀事物名數、降登揖讓、拜俯伏興之節皆有司之事爾,所謂禮之末節也。
然用之郊廟、朝廷,自缙紳大夫從事其間者皆莫能曉習,而天下之人至于老死未嘗見也,況欲識禮樂之盛,曉然谕其意而被其教化以成俗乎?修為此言可謂盡古今禮樂之事,後世君臣有志于複三代之治者,其尚視此言以為準則,痛革後世苟簡之政而必以禮樂為本,凡其所以施于政治之間者或寓三代禮樂之意于中,庶幾今世複見古昔之盛治,豈非萬世之幸哉? 周敦頤曰:“禮,理也;樂,和也。
陰陽理而後和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、兄兄、弟弟、夫夫、婦婦,萬物各得其理然後和,故禮先而樂後。
” 朱熹曰:“禮,陰也;樂,陽也。
此《太極圖》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之意。
程子論敬則自然和樂,亦此理也。
學者不知持敬而務為和樂,鮮不流于慢者。
” 陳淳曰:“禮樂不是判然兩物不相幹涉,禮隻是個序,樂隻是個和,才有序便順而和,失序便乖戾而不和,如父子、君臣、夫婦、兄弟所以相戕相賊、相怨相仇。
如彼其不和者,都緣先無個父子、君臣、兄弟、夫婦之禮,無親義序别便如此。
” 臣按:敦頤此言推原禮樂之本,然必其本立而後備其儀文、度數、聲容、節奏之制,不然其如禮樂何哉? 胡寅曰:“仁者所行皆理,故可以為禮;所安皆樂,故可以為樂。
此禮樂之本也。
” 臣按:寅之此言亦循本之論,後世人主心有不存而徒欲慕古人以為文飾之具,所行不必皆合理,而其所安者乃在于彼而不在于此,凡其所以紛然雜就之者皆非其中心之所樂而姑為,是使天下後世之人知吾亦有尚禮好樂之名耳,政昔人所謂内多欲而外施仁義者也。
籲,内多欲者固不能有仁義,既無仁義又安能興禮樂哉? 以上總論禮樂之道。
臣按:宋儒朱熹上疏于其君謂:“遭秦滅學,禮樂先壞,漢晉以來諸儒補緝竟無全書,其頗存者三禮而已。
《周官》一書固為禮之綱領,至其儀法、度數則《儀禮》乃其本經,而《禮記郊特牲》《冠義》等篇乃其義疏耳。
前此猶有三禮等科,禮雖不行而士猶得以誦習而知其說,自王安石棄罷《儀禮》獨存《禮記》之科,棄經任傳,不過習為虛文以供應舉。
若乃樂之為教,則又絕無師授,律尺短長、聲音清濁,學士、大夫莫有知其說者而不知其為阙也。
欲以《儀禮》為經,而取《禮記》及諸經史雜書所載有及于禮者皆以附其本經之下,具列注疏諸儒之說,但私家無書檢閱、無人鈔寫,迄不能就。
而鐘律之制,則士友間亦有得其遺意者,竊欲更加參考别為一書,以補六藝之阙,而亦未能具也。
”臣睹朱氏此疏,所謂以《儀禮》為經而以《禮記》及諸書為傳者,雖不見用于時,而其徒黃幹、楊複蓋已私輯之以為《儀禮經傳通解》;所謂士友間有得鐘律遺意者,則指蔡元定《律呂新書》也。
今《儀禮經傳通解》南雍有刻本,已行于世,而《律呂新書》永樂中已載之《性理大全書》中,則朱氏之言雖不見行于當時,而實得表章于聖世。
臣竊聞開國之初,太祖皇帝不遑他務,首以禮樂為急,開禮、樂二局,征天下耆儒宿學分局以講究禮典、樂律,将以成一代之制。
然當草創之初、廢學之後,稽古禮文之事,諸儒容或有未足以當上意者,當時雖輯成《大明集禮》一書,然亦無所折衷,樂則未見有全書焉。
古雲禮樂百年而後興,今承六聖太平之治百有餘年于茲,所謂聖人在天子之位而制禮作樂者,茲其時欤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