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七
關燈
小
中
大
而禮樂之在世者有質有文,世至叔季其文必勝,文勝而至于滅質,則必有王者興焉,于是損文以就質,使之複得其中;馴至中葉則又漸漸日趨于文,所貴乎在位者随時消息而張弛之,使文與質恒相稱而彬彬然,以複其先進之舊,則大中之世矣。
子之武城,聞弦歌之聲,夫子莞爾而笑曰:“割雞焉用牛刀。
”子遊對曰:“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:‘君子學道則愛人,小人學道則易使也。
’”子曰:“二三子,偃之言是也,前言戲之耳。
” 朱熹曰:“君子、小人以位言之,子遊所稱蓋夫子之常言,言君子、小人皆不可以不學,故武城雖小亦必教以禮樂。
蓋治有大小,而其治之必用禮樂其為道一也。
”又曰:“禮樂之用通乎上下,一身有一身之禮樂,一家有一家之禮樂,一邑有一邑之禮樂,以至推之天下則有天下之禮樂,亦随其大小而緻其用焉,不必其功大名顯而後施之也。
” 臣按:此章見禮樂為為治之本,然本文隻說弦歌,弦歌樂耳而未嘗言禮,而注乃謂武城雖小亦必用禮樂及治有大小而治之必用禮樂之說。
蓋禮樂二者為治之本,相須而成,既有弦歌之聲必有儀文之禮,不徒然也。
籲,一邑之小尚必用夫禮樂以為治,則夫天下之大而可無禮樂哉?後世急于刑罰事功,失古人為治之意矣。
子曰:“禮雲禮雲,玉帛雲乎哉?樂雲樂雲,鐘鼓雲乎哉?” 程頤曰:“禮隻是一個序,樂隻是一個和,隻此兩字含蓄多少義理。
天下無一物無禮樂,且如置此兩椅,一不正便是無序,無序便乖,乖便不和。
又如盜賊至為不道,然亦有禮樂,蓋必有總屬、必相聽順乃能為盜,不然則叛亂無統,不能一日相聚而為盜也。
禮樂無處無之,學者要須識得。
” 朱熹曰:“敬而将之以玉帛則為禮,和而發之以鐘鼓則為樂。
遺其本而專事其末,則豈禮樂之謂哉?” 臣按:周末文滅其質、禮廢樂壞之時,人但知以玉帛、鐘鼓為禮樂而忘其本,故聖人以是為言。
雲雲者,謂人所常言也。
乎哉者,疑而反之之辭也。
人之言禮樂者莫不雲雲而不知禮樂之所以雲雲者,不在于玉帛、鐘鼓之末而在于和敬也。
《中庸》:子思曰:“雖有其位,苟無其德,不敢作禮樂焉。
雖有其德,苟無其位,亦不敢作禮樂焉。
”鄭玄曰:“言作禮樂者,必聖人在天子之位。
” 朱熹曰:“有位無德而作禮樂,所謂愚而好自用;有德無位而作禮樂,所謂賤而好自專。
” 臣按:為治之道,其最大者在禮樂,故必有德、有位之聖人然後足以當制作之任。
雖然,此言創始者耳,若夫承天踐祚之君,膺天命之重,居五位之尊,必須因前人之故典而開一代之新規,選用賢能,發揮盛制,不可如漢文之謙讓未遑而安陋就簡,以贻後時之悔。
《漢書禮樂志》曰:六經之道同歸,禮樂之用為急。
臣按:所謂六經者,《易》《書》《詩》《春秋》《禮》《樂》也,今世《樂經》不全,惟見于戴《記》中之《樂記》。
說者因班固此言,謂《易》以道禮樂之原,《書》以道禮樂之實,《詩》以道禮樂之志,《春秋》以道禮樂之分。
是則六經為治道之本原,而禮樂又為六經之要道。
人君為治誠能以禮樂為本,凡夫政治之施一惟唐虞三代是法而不雜于秦、漢以來功利之私,則古治不難複矣。
歐陽修曰:“三代而上治出于一而禮樂達于天下,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禮樂為虛名。
”朱熹曰:“此古今不易之至論也。
” 臣按:修之言曰:“古者宮室車輿以為居,衣裳冕弁以為服,尊爵俎豆以為器,金石絲竹以為樂,以适郊廟,以臨朝廷,以事神而治民,其歲時聚會以為朝觐、聘問,歡欣交接以為射鄉、食飨,合衆興事以為師田、學校,下至裡闾田畝、吉兇哀樂莫不一出于禮。
由之以教其民為孝慈、友弟、忠信、仁義者,常不出于居處、動作、衣服、飲食之間,蓋其朝夕從事者無非乎此也。
”此所謂治出于一而禮樂達于天下,使天下安習而行之,
子之武城,聞弦歌之聲,夫子莞爾而笑曰:“割雞焉用牛刀。
”子遊對曰:“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:‘君子學道則愛人,小人學道則易使也。
’”子曰:“二三子,偃之言是也,前言戲之耳。
” 朱熹曰:“君子、小人以位言之,子遊所稱蓋夫子之常言,言君子、小人皆不可以不學,故武城雖小亦必教以禮樂。
蓋治有大小,而其治之必用禮樂其為道一也。
”又曰:“禮樂之用通乎上下,一身有一身之禮樂,一家有一家之禮樂,一邑有一邑之禮樂,以至推之天下則有天下之禮樂,亦随其大小而緻其用焉,不必其功大名顯而後施之也。
” 臣按:此章見禮樂為為治之本,然本文隻說弦歌,弦歌樂耳而未嘗言禮,而注乃謂武城雖小亦必用禮樂及治有大小而治之必用禮樂之說。
蓋禮樂二者為治之本,相須而成,既有弦歌之聲必有儀文之禮,不徒然也。
籲,一邑之小尚必用夫禮樂以為治,則夫天下之大而可無禮樂哉?後世急于刑罰事功,失古人為治之意矣。
子曰:“禮雲禮雲,玉帛雲乎哉?樂雲樂雲,鐘鼓雲乎哉?” 程頤曰:“禮隻是一個序,樂隻是一個和,隻此兩字含蓄多少義理。
天下無一物無禮樂,且如置此兩椅,一不正便是無序,無序便乖,乖便不和。
又如盜賊至為不道,然亦有禮樂,蓋必有總屬、必相聽順乃能為盜,不然則叛亂無統,不能一日相聚而為盜也。
禮樂無處無之,學者要須識得。
” 朱熹曰:“敬而将之以玉帛則為禮,和而發之以鐘鼓則為樂。
遺其本而專事其末,則豈禮樂之謂哉?” 臣按:周末文滅其質、禮廢樂壞之時,人但知以玉帛、鐘鼓為禮樂而忘其本,故聖人以是為言。
雲雲者,謂人所常言也。
乎哉者,疑而反之之辭也。
人之言禮樂者莫不雲雲而不知禮樂之所以雲雲者,不在于玉帛、鐘鼓之末而在于和敬也。
《中庸》:子思曰:“雖有其位,苟無其德,不敢作禮樂焉。
雖有其德,苟無其位,亦不敢作禮樂焉。
”鄭玄曰:“言作禮樂者,必聖人在天子之位。
” 朱熹曰:“有位無德而作禮樂,所謂愚而好自用;有德無位而作禮樂,所謂賤而好自專。
” 臣按:為治之道,其最大者在禮樂,故必有德、有位之聖人然後足以當制作之任。
雖然,此言創始者耳,若夫承天踐祚之君,膺天命之重,居五位之尊,必須因前人之故典而開一代之新規,選用賢能,發揮盛制,不可如漢文之謙讓未遑而安陋就簡,以贻後時之悔。
《漢書禮樂志》曰:六經之道同歸,禮樂之用為急。
臣按:所謂六經者,《易》《書》《詩》《春秋》《禮》《樂》也,今世《樂經》不全,惟見于戴《記》中之《樂記》。
說者因班固此言,謂《易》以道禮樂之原,《書》以道禮樂之實,《詩》以道禮樂之志,《春秋》以道禮樂之分。
是則六經為治道之本原,而禮樂又為六經之要道。
人君為治誠能以禮樂為本,凡夫政治之施一惟唐虞三代是法而不雜于秦、漢以來功利之私,則古治不難複矣。
歐陽修曰:“三代而上治出于一而禮樂達于天下,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禮樂為虛名。
”朱熹曰:“此古今不易之至論也。
” 臣按:修之言曰:“古者宮室車輿以為居,衣裳冕弁以為服,尊爵俎豆以為器,金石絲竹以為樂,以适郊廟,以臨朝廷,以事神而治民,其歲時聚會以為朝觐、聘問,歡欣交接以為射鄉、食飨,合衆興事以為師田、學校,下至裡闾田畝、吉兇哀樂莫不一出于禮。
由之以教其民為孝慈、友弟、忠信、仁義者,常不出于居處、動作、衣服、飲食之間,蓋其朝夕從事者無非乎此也。
”此所謂治出于一而禮樂達于天下,使天下安習而行之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