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六
關燈
小
中
大
坤元之形凝定之後而有所成,所謂成物也,而禮之為禮則居處乎是焉。
是樂也由陽而來,昭著于聲氣而流行不息者,在天之氣運也;是禮也由陰而作,昭著于形體而安靜不動者,在地之形峙也。
不息則動矣,不動則靜矣,樂之動在于天,禮之靜在于地,而禮與樂則動而又靜、靜而又動,而并在乎天地之間焉。
是以聖人分而言之,在天之動者則謂之樂、在地之靜者則謂之禮;聖人合而言之,在天地之間兼動與靜者則通謂之禮樂雲。
謂之雲者,言其所以為禮樂者如此也。
樂也者施(去聲)也,禮也者報也。
樂樂其所自生,禮反其所自始。
樂章德,禮報情反始也。
臣按:《正義》謂樂無反報之意但主于恩施而已,故曰施。
禮尚往來,受人禮事必當報之也,故曰報。
所以施之者何?樂其所自生也,于其所自生之初而樂之,故其作樂必本其所以生者而為之恩施也。
所以報之者何?反其所自始也,于其所自始之處而反之,故其制禮必本其所以始者而為之酬報也。
然其所以樂其生者用以章其德而已,蓋作樂以祀其先,所以章顯先王之德于歌頌舞列之間也;其所以反其始者用以報其情而已,蓋制禮以祀其神,所以報答其生育之情而反吾本生之初也。
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,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。
樂統同,禮辨異,禮樂之說管乎人情矣。
臣按:人情多變而樂則一定而不可變,事理無常而禮則一定而不可易。
何也?樂以統同,而凡人情之應感而動者或聽之而和順、或聽之而和親,莫不一統之以和也;禮以辨異,凡事理之随物賦形者親疏各有其序、尊卑各有其等,莫不各辨之以序也。
如此,則禮樂之作不徒有是言說,而凡天下之人情、事理皆管攝乎其中矣。
大人舉禮樂則天地将為昭焉。
陳澔曰:“大人舉禮樂,言聖人在天子之位而制禮作樂也。
天地将為昭焉,言将以禮樂而昭宣天地化育之道也。
” 臣按:此章下文所謂“天地合,陰陽相得”以至于“胎生者不岩而卵生者不血”,皆天地将為昭焉之事也。
嗟夫,大人興舉禮樂,則效至于天地陰陽之化氣、化形生之物無一而不得其所者如此,夫豈無故而然哉?蓋禮得其序而樂得其和,序則物各得其理而不雜,和則物各順其性而不乖,既序且和則建極于上者有其德,燮理于下者盡其職,山川鬼神亦莫不甯,暨鳥獸魚鼈鹹若矣。
天地之間,何者而非禮樂昭宣之功哉? 故樂也者動于内者也,禮也者動于外者也。
樂極和,禮極順。
内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顔色而弗與争也,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。
故德輝動于内而民莫不承聽,理發諸外而民莫不承順,故曰緻禮樂之道舉而錯之,天下無難矣。
臣按:聖人與斯民均備是禮樂于一性之中,聖人特先得我心之同然耳。
聖人備禮樂以身,内和而外順,故一舉而措之天下,則此以心感、彼以心應,宜其易易而無難。
故禮主其減,樂主其盈。
禮減而進以進為文,樂盈而反以反為文。
朱熹曰:“禮如凡事儉約、如收斂恭敬便是減,須當着力向前去做便是進,故以進為文。
樂以歌詠和樂便是盈,須當有個節制,和而不流,便是反,故以反為文。
禮減而卻進前去,樂盈而卻反歸來,便是得情性之正。
” 臣按:禮以謙遜、退貶為尚,故主減,然禮之體雖主于減殺而其用則在乎進前也,故必勉而作之而以進為其文;樂以發揚、蹈厲為上,故主盈,然樂之體雖主于充盈而其用則在乎抑反也,故必反而抑之而以反為其文。
主減者當進,須力行将去;主盈者當反,須回顧身心。
程頤所謂禮樂進反之間便得性情之正者,此也。
《仲尼燕居》:子曰:“禮也者理也,樂也者節也。
君子無理不動,無節不作。
” 臣按:禮得其理則有序而不亂,樂得其節則雖和而不流。
無理不動,防其亂也;無節不作,防其流也。
達于樂而不達于禮謂之素,達于禮而不達于樂謂之偏。
臣按:素謂無文,偏謂不全。
子張問政,子曰:“君子明于禮樂,舉而錯之而已。
”臣按:舉而錯之,謂舉禮樂之道而施之于政事也。
子張複問,子曰:“師,爾以為必鋪幾筵、升降酌、獻酬酢然後謂之禮乎?爾以為必行綴(舞之行位相連綴)兆(位外營兆)、興羽龠、作鐘鼓然後謂之樂乎?言而履之禮也,行而樂之樂也。
君子立此二者以南面而立,夫是以天下太平也。
諸侯朝、萬物服體而百官莫敢不承事矣。
” 臣按:此言禮樂之道不在于儀文、度數、聲容、節奏之末,而在乎吾身、言行之間。
以上總論禮樂之道(上)
是樂也由陽而來,昭著于聲氣而流行不息者,在天之氣運也;是禮也由陰而作,昭著于形體而安靜不動者,在地之形峙也。
不息則動矣,不動則靜矣,樂之動在于天,禮之靜在于地,而禮與樂則動而又靜、靜而又動,而并在乎天地之間焉。
是以聖人分而言之,在天之動者則謂之樂、在地之靜者則謂之禮;聖人合而言之,在天地之間兼動與靜者則通謂之禮樂雲。
謂之雲者,言其所以為禮樂者如此也。
樂也者施(去聲)也,禮也者報也。
樂樂其所自生,禮反其所自始。
樂章德,禮報情反始也。
臣按:《正義》謂樂無反報之意但主于恩施而已,故曰施。
禮尚往來,受人禮事必當報之也,故曰報。
所以施之者何?樂其所自生也,于其所自生之初而樂之,故其作樂必本其所以生者而為之恩施也。
所以報之者何?反其所自始也,于其所自始之處而反之,故其制禮必本其所以始者而為之酬報也。
然其所以樂其生者用以章其德而已,蓋作樂以祀其先,所以章顯先王之德于歌頌舞列之間也;其所以反其始者用以報其情而已,蓋制禮以祀其神,所以報答其生育之情而反吾本生之初也。
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,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。
樂統同,禮辨異,禮樂之說管乎人情矣。
臣按:人情多變而樂則一定而不可變,事理無常而禮則一定而不可易。
何也?樂以統同,而凡人情之應感而動者或聽之而和順、或聽之而和親,莫不一統之以和也;禮以辨異,凡事理之随物賦形者親疏各有其序、尊卑各有其等,莫不各辨之以序也。
如此,則禮樂之作不徒有是言說,而凡天下之人情、事理皆管攝乎其中矣。
大人舉禮樂則天地将為昭焉。
陳澔曰:“大人舉禮樂,言聖人在天子之位而制禮作樂也。
天地将為昭焉,言将以禮樂而昭宣天地化育之道也。
” 臣按:此章下文所謂“天地合,陰陽相得”以至于“胎生者不岩而卵生者不血”,皆天地将為昭焉之事也。
嗟夫,大人興舉禮樂,則效至于天地陰陽之化氣、化形生之物無一而不得其所者如此,夫豈無故而然哉?蓋禮得其序而樂得其和,序則物各得其理而不雜,和則物各順其性而不乖,既序且和則建極于上者有其德,燮理于下者盡其職,山川鬼神亦莫不甯,暨鳥獸魚鼈鹹若矣。
天地之間,何者而非禮樂昭宣之功哉? 故樂也者動于内者也,禮也者動于外者也。
樂極和,禮極順。
内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顔色而弗與争也,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。
故德輝動于内而民莫不承聽,理發諸外而民莫不承順,故曰緻禮樂之道舉而錯之,天下無難矣。
臣按:聖人與斯民均備是禮樂于一性之中,聖人特先得我心之同然耳。
聖人備禮樂以身,内和而外順,故一舉而措之天下,則此以心感、彼以心應,宜其易易而無難。
故禮主其減,樂主其盈。
禮減而進以進為文,樂盈而反以反為文。
朱熹曰:“禮如凡事儉約、如收斂恭敬便是減,須當着力向前去做便是進,故以進為文。
樂以歌詠和樂便是盈,須當有個節制,和而不流,便是反,故以反為文。
禮減而卻進前去,樂盈而卻反歸來,便是得情性之正。
” 臣按:禮以謙遜、退貶為尚,故主減,然禮之體雖主于減殺而其用則在乎進前也,故必勉而作之而以進為其文;樂以發揚、蹈厲為上,故主盈,然樂之體雖主于充盈而其用則在乎抑反也,故必反而抑之而以反為其文。
主減者當進,須力行将去;主盈者當反,須回顧身心。
程頤所謂禮樂進反之間便得性情之正者,此也。
《仲尼燕居》:子曰:“禮也者理也,樂也者節也。
君子無理不動,無節不作。
” 臣按:禮得其理則有序而不亂,樂得其節則雖和而不流。
無理不動,防其亂也;無節不作,防其流也。
達于樂而不達于禮謂之素,達于禮而不達于樂謂之偏。
臣按:素謂無文,偏謂不全。
子張問政,子曰:“君子明于禮樂,舉而錯之而已。
”臣按:舉而錯之,謂舉禮樂之道而施之于政事也。
子張複問,子曰:“師,爾以為必鋪幾筵、升降酌、獻酬酢然後謂之禮乎?爾以為必行綴(舞之行位相連綴)兆(位外營兆)、興羽龠、作鐘鼓然後謂之樂乎?言而履之禮也,行而樂之樂也。
君子立此二者以南面而立,夫是以天下太平也。
諸侯朝、萬物服體而百官莫敢不承事矣。
” 臣按:此言禮樂之道不在于儀文、度數、聲容、節奏之末,而在乎吾身、言行之間。
以上總論禮樂之道(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