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六

關燈
△明禮樂 ▲總論禮樂之道(上) 《舜典》:同律度量,衡修五禮。

     朱熹曰:“律謂十二律,黃鐘、太蔟(千候反)、姑洗(蘇典反)、蕤賓、夷則、無射(音亦)、大呂、夾鐘、仲呂、林鐘、南呂、應鐘也,六為律、六為呂。

    以之審度而度(入聲)長短,則九十分黃鐘之長一為一分,十分為寸,十寸為尺,十尺為丈,十丈為引;以之審量(去聲)而量多少,則黃鐘之管其容子谷黍中者一千二百以為龠,而十龠為合,十合為升,十升為鬥,十鬥為斛;以之平衡而權輕重,則黃鐘之龠所容千二百黍其重十二铢,兩龠則二十四铢為兩,十六兩為斤,三十斤為鈞,四鈞為石,此黃鐘所以為萬事根本,諸侯之國其有不一者則審而同之也。

    五禮,吉、兇、軍、賓、嘉也,修之所以同天下之風俗(十龠之十當作合)。

    ” 臣按:禮樂自天子出而用之于諸侯之國,帝舜巡守至方嶽之下,于律則同之,同之恐其有不一;于禮則修之,修之恐其有廢墜。

    則是禮樂之制作自古有之,天子既用之于朝廷之上,而又頒之于諸侯之國,而又以時同之、修之,非但備其儀文、協其聲音,所以一天下之制度、同天下之風俗也。

    後世惟于創國之初一頒其制,繼世之君不聞有所謂同律、修禮之舉,詳于政刑而略于禮樂,此治所以不及古欤。

     《周禮》:大司徒以五禮防萬民之僞(詐僞)而教之中(無過不及),以六樂防萬民之情(謂欲之動者)而教之和(無所乖戾)。

     鄭玄曰:“禮所以節止民之侈僞使其行得中,五禮謂吉、兇、軍、賓、嘉也。

    樂所以蕩止民之情思使其心應和,六樂謂《雲門》《鹹池》《大韶》《大夏》《大》《大武》也。

    ” 吳澂曰:“人僞日勝則黨偏反側,流于不中;人情日滋則放僻邪侈,流于不和。

    惟以禮樂防之,則其教易入,禮樂也者,其教民之本也。

    ” 大宗伯以天産作陰德以中禮防之,以地産作陽德以和樂防之,以禮樂合天地之化、百物之産以事鬼神,以諧萬民,以緻百物。

     真德秀曰:“此義在《周禮》為最難通者也。

    先鄭氏以陰、陽德為男女之情,既未适當,而康成則曰:‘天産者動物,謂六牲之屬;地産者植物,謂九谷之屬。

    陰德,陰氣在人者,陰氣虛,純之則劣,故食動物作之使動,過則傷性,制中禮以節之;陽德陽氣在人者,陽氣盈,純之則躁,故食植物作之使靜,過則傷性,制和樂以節之。

    如此,然後陰陽平、性情和而能育其類。

    ’鄭氏之說如此,亦未見其必然(先鄭氏謂興也,以别康成)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天産、地産即下所謂百物之産也,陰德、陽德即下所謂天地之化也。

    天地各有所産,陰陽各有其德,先王作禮樂以事鬼神,陽之德為神,陰之德為鬼。

    用天所産者以作陰之德,禮由陰作者也,禮以防之,使其鼎俎之實必得其中而不過于奢儉焉,是以地制之禮而節天陽之所生也;用地所産者以作陽之德,樂由陽來者也,樂以防之,使其笾豆之實必得其和而不至于乖戾焉,是以天作之樂而節地陰之所成也。

    夫天本陽也,以天産而作陰德;地本陰也,以地産而作陽德,如此,則天地之化、百物之産合為一矣。

    由是而事鬼神,則陰陽之氣交、動植之物備、禮樂之用節,是故郊焉而天神格,廟焉而人鬼享,萬民以之而諧閨門、族黨,無不和協者矣。

    百物以之而緻,鳥獸草木無不順成者矣。

     《禮記禮器》曰:禮也者反其所自生,樂也者樂其所自成,是故先王之制禮也以節事,修樂以道志,故觀其禮樂而治亂可知也。

     陳澔曰:“萬物本乎天,人生本乎祖,禮主于報本反始,不忘其所由生也。

    王者功成治定然後作樂,以文德定天下者樂文德之成,以武功定天下者樂武功之成,非泛然為之也。

    節事為人事之儀則也,道志宣其湮郁也,世治則禮序而樂和,世亂則禮慝而樂淫,故觀禮樂而治亂可知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自昔人君為治之大本惟在于禮樂,禮之大者在郊天享廟,樂之大者在章德象成,故其制為一代之禮以節天下之事,使其所行者鹹有節而無大過不及之差,修為一代之樂以道萬民之志,使其所存者得以通而無郁結不平之患。

    是以自古善觀人國者惟于其禮樂觀之,而于其政刑則略焉,此無他,求其本也,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。

     《郊特牲》曰:樂由陽來者也,禮由陰作者也,陰陽和而萬物得。

     臣按:聖人本天地之陰陽以作禮樂,故樂由陽而來,禮由陰而作,及其制作成而用之也,又以之而發舒天道之陽、斂肅地道之陰。

    然獨陽不生、獨陰不成,故必禮備樂和、兼施并行,然後天之陽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