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四
關燈
小
中
大
第放行,俟有水各罷之。
如此則河流有所限制,舳舻不至擠塞,而運道四時通利矣)。
至元二十八年,都水監郭守敬言疏鑿通州至大都河道,導昌平縣白浮村神山泉過雙塔榆河,引一畝玉泉至西門入都城,南彙為積水潭,出文明門(今崇文門)至通州高麗莊,入白河,長一百六十四裡,塞清水口十二處,置壩閘二十座節水,通漕為便。
明年,河成,賜名通惠。
先時通州至大都五十裡,陸挽官糧,民不勝其悴,至是皆罷之。
臣按:通州陸挽至都城僅五十裡耳,而元人所開之河總長一百六十四裡,其間置閘壩凡二十處,所費蓋亦不赀,況今廢墜已久,慶豐以東諸閘雖存,然河流淤淺,通運頗難,且今積水潭(即今海子)在都城中禁城之北,漕舟既集,無停泊之所,而又分流入大内,然後南出,其啟閉蓄洩非外人所得專者。
言者往往建請欲複元人舊規,似亦便利,然以臣愚見,陸挽與河運利害略亦相當,必欲複舊,須于城東鑿為大潭如積水比以為停泊之處,引水自城西入壕,由北轉東潴于此潭,又于分水入城處築閘以司啟閉,仍于禦河南出城壕之道建為巨閘,蓄禁中水,非滿溢不啟,自慶豐閘之東,每閘之旁皆為月河以容挨閘之舟。
如此庶幾良便,若恐勞民動衆,又不若依舊陸挽之為便。
但道路之間,每遇霖雨泥淖,車輪陷沒,牛騾踣斃,腳價踴貴,漕卒舟行數月始得抵陸,而久留多費,艱苦不勝,此建議者憫之,所以鹹欲複舊河道。
然自永樂乙未開運以來,經今六十餘年,率由此路,況其腳費支兌之初已有加耗,晴幹之時所費良亦不多,為今之計,請于都城之東官路之旁,擇便利處再辟新路一道或二道,每道約廣十丈以上,其舊道專以為官民往來之路止行小車,其新開者一道專以通行辇運大車,下而往者從左道,上而來者從右,不許互行,其道旁民居不許夾道相向,有欲居者皆許于道旁百步之外面東西以居,近道賣酒食者惟許作浮鋪。
如此,則民居既遠,軌轍散行,水易涸而泥易幹,運道自然不至深陷。
又于中道設一提舉司,視衛河例,置官一二員,每年委工部官一員提調,将慶豐等閘原設閘夫編為甲乙,專一修理道途,大車入門免其納鈔,就俾于提舉司出修路錢若幹,收貯在官,以為買磚石、傭工作之費,又俾有司拘集車戶及牙行人等,從公量定腳價,分為三等,晴幹每石若幹、陰雨若幹、泥濘若幹,必使兩不相虧,具數奏聞,永為定例。
如此,則輸挽通利所,費者不過民田數十頃,可将官地償之,或給以價或為之開豁糧租,其視開河之費減數十倍,況河道狹而運舟多,一遇水少伺候啟閉,動經旬日,有妨嗣歲之計,且又每閘設官聚夫,官俸民糧日有所費,歲歲遣官吏起民丁,開挑上源,疏滌壅塞,修築坍塌,禁民引水灌田,妨民及時耕獲,文移工作,歲無甯月。
愚言萬一有可采者,乞下有司計議,其于國計未必無補。
至正十六年,董抟霄建議,海甯一境不通舟楫,惟可陸運。
陸運之方,每人行十步,三十六人可行一裡,三千六百人可行百裡,每人負米四鬥以夾布袋盛之,用印封識,人不息、負米不着地,排列成行,日行五百回,計路二十八裡,日可運米二百石,人米一升,可給二萬人,此百裡一日運糧之術也。
胡粹中曰:“此法可施之近路,而兵少、敵小而期促者耳,大敵在前,擁兵數十萬,千裡饋糧,曠日持久,未易行也。
” 臣按:董抟霄人運之法誠有如胡粹中所評者,用兵遠道決不可行,惟施于救荒,就用饑民接運,因以哺之,借其力以達粟于無食之地,蓋亦兩得其濟,與夫漕黃河者,其于三門底柱之險其間一帶,似可用此法,然亦可暫而不可常。
以上論漕挽之宜。
臣按:曆代建都于西北者皆仰給東南之漕,都長安者阻關陝之險,漕運極難,所資者江、淮、河、渭,都洛陽、汴梁者兼資汴、洛、汝、蔡而已,惟我朝建都幽燕,東至于海、西暨于河、南盡于江、北至大漠,水涓滴皆為我國家用,其用最大、其功最巨者其運河。
由江而入邗溝,由邗溝亂淮而渡上清口,經徐、呂二洪,溯沁、泗水至濟甯,濟甯居運道之中,所謂天井閘者,即《元史》所謂會源閘也,泗(出泗水縣)、沂(出曲阜縣)、洸(出陽甯縣)、汶(源有三,二出萊蕪縣,一出泰山南)諸水畢會于此,而分流于南北,北至安民山入于新河,地降九十尺、為閘十有七而達于漳禦,南至沽頭,地降百十有六尺、為閘二十有一而達于河淮。
此蓋居兩京之間、南北分中之處,自是而南至于河、淮,順流也,河淮東流至清口而入于海,亂流而渡,由邗溝渡江而達于南京;自是而北至于漳禦,順流也,禦河北流至直沽而入于海,溯流而上,由白河抵潞而達于北京。
迤南接濟之水,有自武陟來之沁、有自郎邪來之沂,迤北接濟之水,有自金龍口之河、有分滹沱河之水。
通論諸閘,天井居其中,臨清總其會,居中者如人身之有腰脊,總會者如人身之有咽喉,腰脊損則四肢莫運,咽喉閉則五髒不通。
國家都北而仰給于南,恃此運河以為命脈,濟甯居腹裡之地,州縣栉比,居民鱗次,而又多有旁出之途,惟臨清乃會通河之極處,諸閘于此乎盡,衆流于此乎會,且居高臨下,水勢洩易而涸速,是凡三千七百裡之漕路,此其要害也,東控青齊、北臨燕趙,且去邊關不遠,疾馳之騎不浃旬可到,為國家深長之思者,甯有而棄,毋無而悔。
書生過慮,請跨河為城,兩際各為水門以通舟楫,而包圍巨閘在于其中,設官以司啟閉,屯兵以為防守,是亦思患豫防之一事也。
臣愚以杞人之智,過為天慮,惟聖朝矜其愚而察其心,不勝大願。
如此則河流有所限制,舳舻不至擠塞,而運道四時通利矣)。
至元二十八年,都水監郭守敬言疏鑿通州至大都河道,導昌平縣白浮村神山泉過雙塔榆河,引一畝玉泉至西門入都城,南彙為積水潭,出文明門(今崇文門)至通州高麗莊,入白河,長一百六十四裡,塞清水口十二處,置壩閘二十座節水,通漕為便。
明年,河成,賜名通惠。
先時通州至大都五十裡,陸挽官糧,民不勝其悴,至是皆罷之。
臣按:通州陸挽至都城僅五十裡耳,而元人所開之河總長一百六十四裡,其間置閘壩凡二十處,所費蓋亦不赀,況今廢墜已久,慶豐以東諸閘雖存,然河流淤淺,通運頗難,且今積水潭(即今海子)在都城中禁城之北,漕舟既集,無停泊之所,而又分流入大内,然後南出,其啟閉蓄洩非外人所得專者。
言者往往建請欲複元人舊規,似亦便利,然以臣愚見,陸挽與河運利害略亦相當,必欲複舊,須于城東鑿為大潭如積水比以為停泊之處,引水自城西入壕,由北轉東潴于此潭,又于分水入城處築閘以司啟閉,仍于禦河南出城壕之道建為巨閘,蓄禁中水,非滿溢不啟,自慶豐閘之東,每閘之旁皆為月河以容挨閘之舟。
如此庶幾良便,若恐勞民動衆,又不若依舊陸挽之為便。
但道路之間,每遇霖雨泥淖,車輪陷沒,牛騾踣斃,腳價踴貴,漕卒舟行數月始得抵陸,而久留多費,艱苦不勝,此建議者憫之,所以鹹欲複舊河道。
然自永樂乙未開運以來,經今六十餘年,率由此路,況其腳費支兌之初已有加耗,晴幹之時所費良亦不多,為今之計,請于都城之東官路之旁,擇便利處再辟新路一道或二道,每道約廣十丈以上,其舊道專以為官民往來之路止行小車,其新開者一道專以通行辇運大車,下而往者從左道,上而來者從右,不許互行,其道旁民居不許夾道相向,有欲居者皆許于道旁百步之外面東西以居,近道賣酒食者惟許作浮鋪。
如此,則民居既遠,軌轍散行,水易涸而泥易幹,運道自然不至深陷。
又于中道設一提舉司,視衛河例,置官一二員,每年委工部官一員提調,将慶豐等閘原設閘夫編為甲乙,專一修理道途,大車入門免其納鈔,就俾于提舉司出修路錢若幹,收貯在官,以為買磚石、傭工作之費,又俾有司拘集車戶及牙行人等,從公量定腳價,分為三等,晴幹每石若幹、陰雨若幹、泥濘若幹,必使兩不相虧,具數奏聞,永為定例。
如此,則輸挽通利所,費者不過民田數十頃,可将官地償之,或給以價或為之開豁糧租,其視開河之費減數十倍,況河道狹而運舟多,一遇水少伺候啟閉,動經旬日,有妨嗣歲之計,且又每閘設官聚夫,官俸民糧日有所費,歲歲遣官吏起民丁,開挑上源,疏滌壅塞,修築坍塌,禁民引水灌田,妨民及時耕獲,文移工作,歲無甯月。
愚言萬一有可采者,乞下有司計議,其于國計未必無補。
至正十六年,董抟霄建議,海甯一境不通舟楫,惟可陸運。
陸運之方,每人行十步,三十六人可行一裡,三千六百人可行百裡,每人負米四鬥以夾布袋盛之,用印封識,人不息、負米不着地,排列成行,日行五百回,計路二十八裡,日可運米二百石,人米一升,可給二萬人,此百裡一日運糧之術也。
胡粹中曰:“此法可施之近路,而兵少、敵小而期促者耳,大敵在前,擁兵數十萬,千裡饋糧,曠日持久,未易行也。
” 臣按:董抟霄人運之法誠有如胡粹中所評者,用兵遠道決不可行,惟施于救荒,就用饑民接運,因以哺之,借其力以達粟于無食之地,蓋亦兩得其濟,與夫漕黃河者,其于三門底柱之險其間一帶,似可用此法,然亦可暫而不可常。
以上論漕挽之宜。
臣按:曆代建都于西北者皆仰給東南之漕,都長安者阻關陝之險,漕運極難,所資者江、淮、河、渭,都洛陽、汴梁者兼資汴、洛、汝、蔡而已,惟我朝建都幽燕,東至于海、西暨于河、南盡于江、北至大漠,水涓滴皆為我國家用,其用最大、其功最巨者其運河。
由江而入邗溝,由邗溝亂淮而渡上清口,經徐、呂二洪,溯沁、泗水至濟甯,濟甯居運道之中,所謂天井閘者,即《元史》所謂會源閘也,泗(出泗水縣)、沂(出曲阜縣)、洸(出陽甯縣)、汶(源有三,二出萊蕪縣,一出泰山南)諸水畢會于此,而分流于南北,北至安民山入于新河,地降九十尺、為閘十有七而達于漳禦,南至沽頭,地降百十有六尺、為閘二十有一而達于河淮。
此蓋居兩京之間、南北分中之處,自是而南至于河、淮,順流也,河淮東流至清口而入于海,亂流而渡,由邗溝渡江而達于南京;自是而北至于漳禦,順流也,禦河北流至直沽而入于海,溯流而上,由白河抵潞而達于北京。
迤南接濟之水,有自武陟來之沁、有自郎邪來之沂,迤北接濟之水,有自金龍口之河、有分滹沱河之水。
通論諸閘,天井居其中,臨清總其會,居中者如人身之有腰脊,總會者如人身之有咽喉,腰脊損則四肢莫運,咽喉閉則五髒不通。
國家都北而仰給于南,恃此運河以為命脈,濟甯居腹裡之地,州縣栉比,居民鱗次,而又多有旁出之途,惟臨清乃會通河之極處,諸閘于此乎盡,衆流于此乎會,且居高臨下,水勢洩易而涸速,是凡三千七百裡之漕路,此其要害也,東控青齊、北臨燕趙,且去邊關不遠,疾馳之騎不浃旬可到,為國家深長之思者,甯有而棄,毋無而悔。
書生過慮,請跨河為城,兩際各為水門以通舟楫,而包圍巨閘在于其中,設官以司啟閉,屯兵以為防守,是亦思患豫防之一事也。
臣愚以杞人之智,過為天慮,惟聖朝矜其愚而察其心,不勝大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