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四

關燈
柄,豐儉盈虛雖大臣不得而知,無以計天下利害,臣請出之以歸有司。

    ”從之,乃诏歲中裁取以入大盈庫,度支具數先聞。

     臣按:《周禮》以太宰、司徒掌國家财用,蓋以大臣以道佐君,得以相可否、辨是非而為上之人所嚴憚,故人君有非義之取、非禮之用、不急之為,非徒不敢擅取而私用之,抑且為之中止而潛銷者有焉。

    苟以中人主之,則上之人平日相與亵狎私昵,凡不可語人者皆可與之謀而為之矣,況彼小人,無深識遠慮,委曲奉承上人之不暇,且人微言輕,又安敢逆上意哉?德宗為君、楊炎為相無可取者,惟此一事差強人意,範祖禹謂炎知為相之體,德宗知為國之務,後世所當取法者也。

     德宗患宮中用度不足,李泌言天子不私求财,請歲供宮中錢百萬缗,願勿受貢獻及罷宣索,從之。

    及元友直運淮南錢帛二十萬至,泌悉輸之大盈庫,然上猶頻有宣索,仍敕諸道勿使宰相知,泌聞之惆怅而不敢言。

     司馬光曰:“王者以天下為家,天下之财皆其有也,乃或更為私藏,此匹夫之鄙志也。

    然多财者,奢欲之所自來也,李泌欲弭德宗之欲而豐其私财,财豐則欲滋矣,财不稱欲,能無求乎?是猶啟其門而禁其出也。

    ” 胡宏曰:“四方貢職各有定制,王者為天下主财,奉禮義以養,天下無非王者之财也,不可有公私之異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德宗宣索于諸道而敕其勿使宰相知,李泌知德宗非禮誅求而惆怅不敢言,胥失之矣。

    然德宗之失是猶知所畏,而泌之失則是為人臣而不忠也,泌盍因其不欲人知一點明處而盡言之,安知德宗之不見聽欤?如此,非徒得《大易》“納約自牖”之意,而于所謂“無咎”、“善補過”者亦有之矣。

     憲宗元和二年,李吉甫撰《元和國計簿》上之,總計天下方鎮四十八、州府二百九十五、縣千四百五十三。

    除鳳翔等十五道不申戶口外,每歲賦稅倚辦惟在浙東西等八道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萬戶,比天寶稅戶四分減三;天下兵仰給縣官者八十三萬餘人,比天寶三分增一,大率二戶資一兵,其水旱所傷、非時調發不在此數。

     蘇轍曰:“唐李吉甫始簿錄元和國計為成書,丁謂等因之為景德、皇祐、治平、熙甯四書,網羅一時出納之計,首尾八十餘年,本末相授,有司得以居今而知昔,參酌同異,因時施宜,此前人作書之本意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自唐李吉甫為《元和國計錄》,丁謂因之為《景德會計錄》,其後林特作于祥符、田況作于皇祐、蔡襄作于治平、韓绛作于熙甯、蘇轍作于元祐。

    元祐所會計者其别有五,一曰收支、二曰民賦、三曰課入、四曰儲運、五曰經費,所以總括天下财賦出入之數而周知其有無多寡,以為豐殺增減者也。

    使今之知昔而後日之知今,以歲計定國用,實有賴于斯焉。

    臣願敕掌财計之臣,通将洪武、永樂以來凡天下秋糧、夏稅、戶口、鹽鈔及商稅、門攤、茶鹽、抽分、坑冶之類租額年課,每歲起運存留及供給邊方數目一一開具,仍查曆年以來内府親藩及文武官吏、衛所旗軍并内外在官食糧人數,與夫每歲祭祀、修造、供給等費,洪武、永樂、宣德、正統、天順、成化至于今日,每朝通以一年歲計出入最多者為準,要見彼時文官若幹、武官若幹、内官若幹凡支俸幾何,京軍若幹、外軍若幹、邊軍若幹凡食糧幾何,其年經常之費若幹,雜泛之費若幹,總計其數凡有幾何,運若幹于兩京,留若幹于州郡,備若幹于邊方,一年之内所出之數比所入之數或有餘或不足或适均稱,依唐人之國計、宋人之會計,每朝為一卷,通為一書,以備參考。

    萬幾餘暇時經禦覽,使國計大綱了然在目,如或一歲之入不足以支一歲之出,則推移有無、截補長短,省不急之用,量入為出,則國計不虧而歲用有餘矣。

     五代唐莊宗同光四年,以倉儲不足,敕河南尹豫借夏秋稅,民不聊生。

     臣按:橫斂厚征,治天下之大蠹也。

    然橫斂厚征之法之行,民雖怨咨愁蹙,然猶歸咎上人之用非其人、取非其道,幸其一旦更之,尚可以為生也;惟豫借之令一行,示天下以國儲之虛、歲計之竭,天下之人嘩然,謂天下不複可為而生,其泮渙離散之心者未必不自此也。

    譬則富室之居鄉落也,平時貧民資其儲蓄而賴以舉貸,一旦反假借于鄰家,其家之寥落可知矣。

    唐莊宗亂世之君,不得已而為此猶為非策,況國家府庫未至于匮絕,而遽為此舉可乎? 宋太祖以軍旅、饑馑當預為之備,不可臨事厚斂于人,始于講武殿置封椿庫,嘗欲積缣帛二百萬易胡人首。

    太宗置景福殿庫,隸内藏庫,揀納諸州上供物,謂左右曰:“此蓋慮司計之臣不能約節,異時用度有阙,複賦率于民耳,朕終不以此自供嗜好也。

    ” 神宗更景福殿庫名,自制詩以揭之曰:“五季失國,璟狁孔熾。

    藝祖肇邦,思有懲艾。

    爰設内府,基以募士。

    曾孫志之,敢忘厥志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宋朝三帝積财于内庫皆非以為己私也,蓋儲之于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