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四
關燈
小
中
大
物價之貴賤、歲杪報年谷之登耗,俾其豫知會本部卿、佐,定議以聞而為之備。
隋文帝開皇十二年,有司上言庫倉皆滿,帝乃诏曰:“既富而教,方知廉恥,甯積于人,無藏府庫。
”乃蠲河北、河東今年田租三分減一、兵減半,功調全免。
炀帝即位,戶口益多,府庫盈溢,其後征伐、巡遊不息,百姓怨叛,以至于亡。
臣按:馬端臨謂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,然考之史傳未見其有以為富國之術也。
隋承周後,凡周人酒榷、鹽鐵、市征之類一切罷之,所仰止賦稅而已,然自開皇三年以來屢減田租、給複百姓,其于賦稅甚闊略也,然帝即位之初即建新都、平江左,營繕征伐未嘗廢也。
史稱帝于賞賜有功并無所愛,賞平陳功費帛三百萬,又未嘗啬于用财也,史求其所以緻殷富而不可得,則以為帝躬履儉約,六宮服浣濯之衣,乘輿供禦有故敝者随令補用,非燕飨不過一肉,有司常以布袋貯幹姜,姜袋進香以為費用大加譴責。
夫然後知大《易》所謂“節以制度,不傷财,不害民”,孟子所謂“賢君必恭儉禮下,取于民有制”者,信利國之良規而非迂闊之談也。
彼談孔孟而行管商者乃曰苟善理财雖以天下自奉不為過,而其黨遂倡為豐亨豫大,惟王不會之說,飾六藝、文奸言以誤人國家。
嗚呼,文帝以儉約緻富庶,炀帝以奢侈緻亂亡,其明效大驗,彰彰若是,王安石乃敢肆為異說以欺世主、誤天下,其萬世之罪人欤,有天下國家者尚其鑒茲。
唐制,戶部掌天下土地人民錢谷之政、貢賦之差,其屬有四,一曰戶,掌戶口、土田、賦役、貢獻蠲免優複之事,以租庸調斂其物,以九等定天下之戶;二曰度支,掌天下租賦、物産豐約之宜,水陸道塗之利,歲計所出而支調之;三曰金,掌天下庫藏出納、權衡度量之數;四曰倉,掌天下軍儲出納,租稅、祿糧倉廪之事,以義倉、常平倉備兇年,平谷價。
歐陽修曰:“古之善治其國而愛養斯民者,必立經常簡易之法,使上愛物以養其下,下勉力以事其上,上足而下不困。
暴君庸主縱其佚欲,而苟且之吏從之變制合時以取寵于其上,故用于上者無節而取于下者無限,民竭其力而不能供,由是上愈不足而下愈困,則财利之說興而聚斂之臣用。
唐之始時授人以口,分世業田而取之以租庸調之法,其用之也有節,蓄兵以府衛之制,故兵雖多而無所損,設官有常員之數,故官不濫而易祿,及其弊也,兵冗官濫為之大蠹。
” 臣按:自古國家其初立法未嘗不善,而其末流之弊皆生于子孫輕變祖宗之成法,歐陽修謂“古之善治其國而愛養斯民者,必立為經常簡易之法”,所謂“經常簡易”四言者,深有得于古先哲王立法之至意也。
蓋經常則有所持循而無變易之煩,簡易則易以施為而無紛擾之亂,以此立法則民熟于耳目而吏不能以為奸,不幸行之久而弊生其間,不能無有窒礙難行之處,則随時為之委曲,就其阙而補之,舉其滞而振之,要不失祖宗立法之初意。
所謂經常簡易者焉,決不可輕有改革也,有唐一代可鑒也。
已制兵以府衛,設官有常員,其後乃以兵冗官濫而為國大蠹,何也?子孫不能守祖宗經常簡易之法故也。
雖然,兵冗官濫二者豈但為有唐之蠹哉?凡國家之所以貧乏,府庫空虛而多取厚斂于民,以馴緻于财盡民離而宗社淪亡者,皆生于此二蠹也。
為人子孫而為其祖宗守宗社者,于常額之外添注一官、于列屯之外多簽一軍,則思曰吾祖宗以來所未有也,吾今增之得無不可乎?非有關于治道民生決然不可無者,不敢輕加也,毋謂天下之大、四海之富而一二人之費于我何加損焉。
嗚呼,千萬人之積其原起于一人,自古國家之禍患,何嘗不起于細微哉? 李翺作《平賦書》,謂:“人皆知重斂之為可以得财,而不知輕斂之得财愈多也,何也?重斂則人貧,人貧則流者不歸而天下之人不來。
由是土地雖大,有荒而不耕者,雖耕之而地力有所遺,人日益困,财日益匮,雖欲誅暴逆而威四夷,徒有其心,豈可得耶?故輕斂則人樂其生,人樂其生則居者不流而流者日來,則土地無荒,桑柘日繁,盡力耕之,地有餘利,人日益富,兵日益強,人歸之如父母,雖欲驅而去之,其可得邪?是故善為政者百姓各自保而親,其君上雖欲危亡,弗可得也。
” 臣按:李翺作《平賦書》,蓋憫當時之賦不平也,賦之所以不平者,蓋以其制民産者無法,斂民财者無藝也。
既無制民之産之法,而斂之又不以其道,則民貧矣,民貧則君安能獨富哉?其所謂“人皆知重斂之可以得财,而不知輕斂之得财愈多”,其言尤為警切。
唐故事,天下财賦歸左藏而太府以時上其數,尚書比部核其出入。
第五琦為度支鹽鐵使,請皆歸大盈庫供天子給賜,主以中官,自是天下之财為人君私藏,有司不得程其多少。
楊炎言于德宗曰:“财賦,邦國大本,生人之喉命,天下治亂輕重系焉。
先朝權制以中人領其職,五尺宦豎操邦之
隋文帝開皇十二年,有司上言庫倉皆滿,帝乃诏曰:“既富而教,方知廉恥,甯積于人,無藏府庫。
”乃蠲河北、河東今年田租三分減一、兵減半,功調全免。
炀帝即位,戶口益多,府庫盈溢,其後征伐、巡遊不息,百姓怨叛,以至于亡。
臣按:馬端臨謂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,然考之史傳未見其有以為富國之術也。
隋承周後,凡周人酒榷、鹽鐵、市征之類一切罷之,所仰止賦稅而已,然自開皇三年以來屢減田租、給複百姓,其于賦稅甚闊略也,然帝即位之初即建新都、平江左,營繕征伐未嘗廢也。
史稱帝于賞賜有功并無所愛,賞平陳功費帛三百萬,又未嘗啬于用财也,史求其所以緻殷富而不可得,則以為帝躬履儉約,六宮服浣濯之衣,乘輿供禦有故敝者随令補用,非燕飨不過一肉,有司常以布袋貯幹姜,姜袋進香以為費用大加譴責。
夫然後知大《易》所謂“節以制度,不傷财,不害民”,孟子所謂“賢君必恭儉禮下,取于民有制”者,信利國之良規而非迂闊之談也。
彼談孔孟而行管商者乃曰苟善理财雖以天下自奉不為過,而其黨遂倡為豐亨豫大,惟王不會之說,飾六藝、文奸言以誤人國家。
嗚呼,文帝以儉約緻富庶,炀帝以奢侈緻亂亡,其明效大驗,彰彰若是,王安石乃敢肆為異說以欺世主、誤天下,其萬世之罪人欤,有天下國家者尚其鑒茲。
唐制,戶部掌天下土地人民錢谷之政、貢賦之差,其屬有四,一曰戶,掌戶口、土田、賦役、貢獻蠲免優複之事,以租庸調斂其物,以九等定天下之戶;二曰度支,掌天下租賦、物産豐約之宜,水陸道塗之利,歲計所出而支調之;三曰金,掌天下庫藏出納、權衡度量之數;四曰倉,掌天下軍儲出納,租稅、祿糧倉廪之事,以義倉、常平倉備兇年,平谷價。
歐陽修曰:“古之善治其國而愛養斯民者,必立經常簡易之法,使上愛物以養其下,下勉力以事其上,上足而下不困。
暴君庸主縱其佚欲,而苟且之吏從之變制合時以取寵于其上,故用于上者無節而取于下者無限,民竭其力而不能供,由是上愈不足而下愈困,則财利之說興而聚斂之臣用。
唐之始時授人以口,分世業田而取之以租庸調之法,其用之也有節,蓄兵以府衛之制,故兵雖多而無所損,設官有常員之數,故官不濫而易祿,及其弊也,兵冗官濫為之大蠹。
” 臣按:自古國家其初立法未嘗不善,而其末流之弊皆生于子孫輕變祖宗之成法,歐陽修謂“古之善治其國而愛養斯民者,必立為經常簡易之法”,所謂“經常簡易”四言者,深有得于古先哲王立法之至意也。
蓋經常則有所持循而無變易之煩,簡易則易以施為而無紛擾之亂,以此立法則民熟于耳目而吏不能以為奸,不幸行之久而弊生其間,不能無有窒礙難行之處,則随時為之委曲,就其阙而補之,舉其滞而振之,要不失祖宗立法之初意。
所謂經常簡易者焉,決不可輕有改革也,有唐一代可鑒也。
已制兵以府衛,設官有常員,其後乃以兵冗官濫而為國大蠹,何也?子孫不能守祖宗經常簡易之法故也。
雖然,兵冗官濫二者豈但為有唐之蠹哉?凡國家之所以貧乏,府庫空虛而多取厚斂于民,以馴緻于财盡民離而宗社淪亡者,皆生于此二蠹也。
為人子孫而為其祖宗守宗社者,于常額之外添注一官、于列屯之外多簽一軍,則思曰吾祖宗以來所未有也,吾今增之得無不可乎?非有關于治道民生決然不可無者,不敢輕加也,毋謂天下之大、四海之富而一二人之費于我何加損焉。
嗚呼,千萬人之積其原起于一人,自古國家之禍患,何嘗不起于細微哉? 李翺作《平賦書》,謂:“人皆知重斂之為可以得财,而不知輕斂之得财愈多也,何也?重斂則人貧,人貧則流者不歸而天下之人不來。
由是土地雖大,有荒而不耕者,雖耕之而地力有所遺,人日益困,财日益匮,雖欲誅暴逆而威四夷,徒有其心,豈可得耶?故輕斂則人樂其生,人樂其生則居者不流而流者日來,則土地無荒,桑柘日繁,盡力耕之,地有餘利,人日益富,兵日益強,人歸之如父母,雖欲驅而去之,其可得邪?是故善為政者百姓各自保而親,其君上雖欲危亡,弗可得也。
” 臣按:李翺作《平賦書》,蓋憫當時之賦不平也,賦之所以不平者,蓋以其制民産者無法,斂民财者無藝也。
既無制民之産之法,而斂之又不以其道,則民貧矣,民貧則君安能獨富哉?其所謂“人皆知重斂之可以得财,而不知輕斂之得财愈多”,其言尤為警切。
唐故事,天下财賦歸左藏而太府以時上其數,尚書比部核其出入。
第五琦為度支鹽鐵使,請皆歸大盈庫供天子給賜,主以中官,自是天下之财為人君私藏,有司不得程其多少。
楊炎言于德宗曰:“财賦,邦國大本,生人之喉命,天下治亂輕重系焉。
先朝權制以中人領其職,五尺宦豎操邦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