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二
關燈
小
中
大
矣,然民雖去而産則存,宜斟酌具為常法。
每歲十月以後,诏布政司委官一員于所分守之地親臨州縣,俾官吏、裡胥各具本縣、本裡民數逃去開除者若幹、移來新收者若幹,其民雖逃其産安在,明白詳悉開具,即所收以補所除,究其産以求其稅,若人果散亡、産無蹤迹,具以上聞,核實除免,如李渤所言,絕攤逃之弊。
如此,則民生既安,國用亦足矣。
(以上賦稅) 《書》:明王慎德,四夷鹹賓,無有遠迩,畢獻方物,惟服食器用。
蔡沈曰:“慎德,一篇之綱領也。
方物,方土所生之物。
明王慎德,四夷鹹賓,其所貢獻惟服食器用而已,言無異物也。
” 臣按:武王克商之後,西旅獻獒,召公以為非所當受,作此書以戒武王。
謂夫明德之君能慎其德,故緻四夷鹹來賓服,若遠若近皆獻其方土所生之物,然所獻者衣服、飲食、器具、用度之物而已。
所以然者,以物表德,獻有常之物所以表有常之德也,苟以異物進焉則非常矣,必其君無有常德而玩好之偏聞諸中外,故遠人亦以是觇之欤。
嗚呼,人主之好惡有關于心德者,如此可不慎哉? 《周禮》:太宰以九貢緻邦國之用,一曰祀貢(犧牲、包茅之屬),二曰嫔貢(絲枲之屬),三曰器貢(錢鐵、石珝之屬),四曰币貢(玉馬、皮帛之屬),五曰材貢(栝柏、筿簜之屬),六曰貨貢(金玉、龜貝之屬),七曰服貢(絺纻之屬),八曰斿貢(羽毛可以為旌旄者),九曰物貢(所産雜物)。
楊時曰:“太宰以九賦斂财賄,以九式均節财用,以九貢緻邦國之用,則理财真宰相之職也。
蓋古之制國用者量入以為出,故以九賦斂之而後以九式均節之,取之有藝、用之有節,然後足以服邦國而制其用。
緻者使其自緻也,若天王求車求金,則非自緻也。
然則先王所謂理财者,亦均節之使當而已矣,徒紛紛較其赢餘以為宰相之職,則非其義也。
” 林之奇曰:“先王制貢,因其地之所宜而為政之序,亦以遠近詳略為差,傳曰上以共祭祀之物使侯服貢之,則上先下後之意;内以共嫔婦之物使甸服貢之,則内先外後之意。
傳曰先王之制貢,則近無不聽、遠無不服者,凡以此道也。
” 葉時曰:“《周禮》之言緻貢,亦《禹貢》之任土作貢也。
任者任其所有而不強其所無,緻者聽其自至而不強其不來。
蓋人君昭德之緻于侯邦,則諸侯服食器用之任自奔走,入貢之不暇,自有不求而自至者,聖人何嘗強之使貢哉?” 林椅曰:“緻邦國之用者非用物不貢,則珍禽異獸不育于國,以萬民惟正之供,不貴異物、賤用物也。
” 臣按:太宰九貢緻邦國之用,謂之緻者言自至而已,非有所求也;謂之用者言适于用而已,非無用也。
蓋自祀貢以至于物貢,固非無用之物,而亦非有意而求,其諸異乎後世人主之求之欤? 《春秋》:桓公十五年,天王使家父來求車。
左丘明曰:“求車,非禮也。
諸侯不貢車服(車服上之所以賜下),天子不私求财(諸侯有常職貢)。
” 穀梁赤曰:“古者諸侯時獻于天子,以其國之所有,故有辭讓而無征求。
求車,非禮也。
” 胡安國曰:“王畿千裡,租稅所入足以充費不至于有求,四方諸侯各有職貢不至于來求,經于求赙、求車、求金皆書曰求,垂後戒也。
古之君人者必昭儉德以臨照百官,尊卑登降各有度數,示等威、明貴賤,民志既定之後皆安其分而無求,兵刑寝矣。
及侈心一動,莫為防制,必至于亢不衷,官失德,廉恥道喪,寵賂日章,淪于危亡而後止也。
” 臣按:遣使需索之謂求,求者下之乞于上,不足者資于有餘之謂也。
巍巍天子,居九重之上,有四海之富,乃遣使需求于人,則是示貪風于天下,開賄道于方國,其失自上,豈小故哉? 漢文帝時,有獻千裡馬者,帝诏曰:“鸾旗在前,屬車在後,吉行日五十裡,師行三十裡,朕乘千裡馬,獨先安之?朕不受獻也。
其令四方無求來獻。
” 光武下诏曰:“往年已敕郡國,異味不得有所獻禦,今猶未止,非徒有豫養導擇之勞,至乃煩擾道上、疲費過所。
其令大官勿複受,明敕下以遠方口實,所以薦宗廟者自如舊制。
” 和帝時,南海獻荔枝、龍眼,奔騰險阻,死者繼路,臨武長唐羌上書陳狀,帝下诏曰:“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,苟有傷害,豈愛民之本?其敕大官勿複受獻。
” 臣按:漢家此三诏者,皆不适己之便而有愛民之實,謹表出之以示萬世。
安帝诏曰:“凡供薦新味多非其節,或郁養強熟,或穿屈萌芽,味無所至而大折生長,豈所以順時育物乎?傳曰非其時不食,自今當奉祠陵廟及給禦者皆須時乃上。
” 臣按:安帝此诏非徒有愛物之仁,亦且得養生之義。
順帝永建四年,诏曰:“海内頗有災異,朝廷修政,大官減膳,珍玩不禦。
而桂陽太守文砻,不惟竭忠宣暢本朝而遠獻大珠以求幸媚,令封以還之。
” 臣按:順帝此诏與唐太宗罪權萬紀同一心也,所謂“不惟竭忠宣暢本朝而遠獻大珠以求幸媚”,文砻見之宜愧死矣。
後世人主乃因其臣獻珍異而獎寵之,甚至加以爵祿焉,視順帝豈不遠哉? 隋炀帝幸江都,谒見者專問禮饷豐薄,豐則超遷,薄則停解。
江都郡丞王世充獻銅鏡、屏風遷通守曆陽郡丞,趙元楷獻異味遷江都郡丞,由是郡縣競務刻剝以充貢獻,民外為盜賊所掠,内為郡縣所賦,生計無遺。
每歲十月以後,诏布政司委官一員于所分守之地親臨州縣,俾官吏、裡胥各具本縣、本裡民數逃去開除者若幹、移來新收者若幹,其民雖逃其産安在,明白詳悉開具,即所收以補所除,究其産以求其稅,若人果散亡、産無蹤迹,具以上聞,核實除免,如李渤所言,絕攤逃之弊。
如此,則民生既安,國用亦足矣。
(以上賦稅) 《書》:明王慎德,四夷鹹賓,無有遠迩,畢獻方物,惟服食器用。
蔡沈曰:“慎德,一篇之綱領也。
方物,方土所生之物。
明王慎德,四夷鹹賓,其所貢獻惟服食器用而已,言無異物也。
” 臣按:武王克商之後,西旅獻獒,召公以為非所當受,作此書以戒武王。
謂夫明德之君能慎其德,故緻四夷鹹來賓服,若遠若近皆獻其方土所生之物,然所獻者衣服、飲食、器具、用度之物而已。
所以然者,以物表德,獻有常之物所以表有常之德也,苟以異物進焉則非常矣,必其君無有常德而玩好之偏聞諸中外,故遠人亦以是觇之欤。
嗚呼,人主之好惡有關于心德者,如此可不慎哉? 《周禮》:太宰以九貢緻邦國之用,一曰祀貢(犧牲、包茅之屬),二曰嫔貢(絲枲之屬),三曰器貢(錢鐵、石珝之屬),四曰币貢(玉馬、皮帛之屬),五曰材貢(栝柏、筿簜之屬),六曰貨貢(金玉、龜貝之屬),七曰服貢(絺纻之屬),八曰斿貢(羽毛可以為旌旄者),九曰物貢(所産雜物)。
楊時曰:“太宰以九賦斂财賄,以九式均節财用,以九貢緻邦國之用,則理财真宰相之職也。
蓋古之制國用者量入以為出,故以九賦斂之而後以九式均節之,取之有藝、用之有節,然後足以服邦國而制其用。
緻者使其自緻也,若天王求車求金,則非自緻也。
然則先王所謂理财者,亦均節之使當而已矣,徒紛紛較其赢餘以為宰相之職,則非其義也。
” 林之奇曰:“先王制貢,因其地之所宜而為政之序,亦以遠近詳略為差,傳曰上以共祭祀之物使侯服貢之,則上先下後之意;内以共嫔婦之物使甸服貢之,則内先外後之意。
傳曰先王之制貢,則近無不聽、遠無不服者,凡以此道也。
” 葉時曰:“《周禮》之言緻貢,亦《禹貢》之任土作貢也。
任者任其所有而不強其所無,緻者聽其自至而不強其不來。
蓋人君昭德之緻于侯邦,則諸侯服食器用之任自奔走,入貢之不暇,自有不求而自至者,聖人何嘗強之使貢哉?” 林椅曰:“緻邦國之用者非用物不貢,則珍禽異獸不育于國,以萬民惟正之供,不貴異物、賤用物也。
” 臣按:太宰九貢緻邦國之用,謂之緻者言自至而已,非有所求也;謂之用者言适于用而已,非無用也。
蓋自祀貢以至于物貢,固非無用之物,而亦非有意而求,其諸異乎後世人主之求之欤? 《春秋》:桓公十五年,天王使家父來求車。
左丘明曰:“求車,非禮也。
諸侯不貢車服(車服上之所以賜下),天子不私求财(諸侯有常職貢)。
” 穀梁赤曰:“古者諸侯時獻于天子,以其國之所有,故有辭讓而無征求。
求車,非禮也。
” 胡安國曰:“王畿千裡,租稅所入足以充費不至于有求,四方諸侯各有職貢不至于來求,經于求赙、求車、求金皆書曰求,垂後戒也。
古之君人者必昭儉德以臨照百官,尊卑登降各有度數,示等威、明貴賤,民志既定之後皆安其分而無求,兵刑寝矣。
及侈心一動,莫為防制,必至于亢不衷,官失德,廉恥道喪,寵賂日章,淪于危亡而後止也。
” 臣按:遣使需索之謂求,求者下之乞于上,不足者資于有餘之謂也。
巍巍天子,居九重之上,有四海之富,乃遣使需求于人,則是示貪風于天下,開賄道于方國,其失自上,豈小故哉? 漢文帝時,有獻千裡馬者,帝诏曰:“鸾旗在前,屬車在後,吉行日五十裡,師行三十裡,朕乘千裡馬,獨先安之?朕不受獻也。
其令四方無求來獻。
” 光武下诏曰:“往年已敕郡國,異味不得有所獻禦,今猶未止,非徒有豫養導擇之勞,至乃煩擾道上、疲費過所。
其令大官勿複受,明敕下以遠方口實,所以薦宗廟者自如舊制。
” 和帝時,南海獻荔枝、龍眼,奔騰險阻,死者繼路,臨武長唐羌上書陳狀,帝下诏曰:“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,苟有傷害,豈愛民之本?其敕大官勿複受獻。
” 臣按:漢家此三诏者,皆不适己之便而有愛民之實,謹表出之以示萬世。
安帝诏曰:“凡供薦新味多非其節,或郁養強熟,或穿屈萌芽,味無所至而大折生長,豈所以順時育物乎?傳曰非其時不食,自今當奉祠陵廟及給禦者皆須時乃上。
” 臣按:安帝此诏非徒有愛物之仁,亦且得養生之義。
順帝永建四年,诏曰:“海内頗有災異,朝廷修政,大官減膳,珍玩不禦。
而桂陽太守文砻,不惟竭忠宣暢本朝而遠獻大珠以求幸媚,令封以還之。
” 臣按:順帝此诏與唐太宗罪權萬紀同一心也,所謂“不惟竭忠宣暢本朝而遠獻大珠以求幸媚”,文砻見之宜愧死矣。
後世人主乃因其臣獻珍異而獎寵之,甚至加以爵祿焉,視順帝豈不遠哉? 隋炀帝幸江都,谒見者專問禮饷豐薄,豐則超遷,薄則停解。
江都郡丞王世充獻銅鏡、屏風遷通守曆陽郡丞,趙元楷獻異味遷江都郡丞,由是郡縣競務刻剝以充貢獻,民外為盜賊所掠,内為郡縣所賦,生計無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