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二

關燈
▲貢賦之常 《禹貢》:冀州,厥賦惟上上錯(上上,第一等。

    錯,雜也。

    謂雜出第二等也);兖州,厥賦貞(貞,正也。

    賦以最薄者為正),厥貢漆絲(兖地宜漆宜桑),厥篚(竹器,盛布帛者)織文(錦绮之屬);青州,厥賦中上(第四等),厥貢鹽絺(細葛),海物惟錯(非一種也);徐州,厥賦中中(第五等),厥貢惟土五色(五方之土以為土封),夏翟(染雉羽為五色)、孤桐(以為琴瑟材)、浮磬(石露水濱可為磬者)、蠙珠(珠為服飾)暨(及也)魚(用祭祀),厥篚玄纖缟(玄,赤黑色。

    纖、缟皆缯);揚州,厥賦下上上錯(第七等雜出第六等),厥貢惟金三品(金、銀、銅),瑤琨(玉石)、筿簜(竹可為矢及管者)、齒革(可以成車甲)、羽毛(可以為旌旄),惟木(可以備棟宇),島夷卉服(今木綿),厥篚織貝(木綿之精好者),厥包(裹也)橘柚(小曰橘,大曰柚),錫貢(待錫命而後貢);荊州,厥賦上下(第三等),厥貢羽毛、齒革,惟金三品,杶、幹、栝、柏(三木名),砺、砥(皆磨石)、砮(石砮)、丹(砂也),惟箘簵(竹也)、楛(木名,可為矢),包匦(匣)菁茅(供縮酒者),厥篚玄纁(绛色币也)、玑(珠不圓者)、組(绶類);豫州,厥賦錯上中(第二等雜出第一等),厥貢漆、枲、絺、鸑,厥篚纖、纩(細綿);梁州,厥賦下中三錯(第八等雜出第七等、九等),厥貢纮(玉磬)、鐵(柔鐵)、銀(白銀)、镂(剛鐵)、砮(石砮)、磬(石磬)、熊、罴、狐、狸、織皮(四獸之皮及毳毛可織為罽者);雍州,厥賦中下(第六等),厥貢球琳(美玉)、琅玕(石之似珠者)。

     蔡沈曰:“上之所取謂之賦,下之所供謂之貢。

    是篇有貢有賦而獨以貢名篇者,孟子曰‘夏後氏五十而貢,貢者較數歲之中以為常’,則貢又夏後氏田賦之總名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國家之用度皆取于民,而取民之大綱曰賦、曰貢而已。

    二者之制在唐虞已有之,至夏後氏之世始詳焉,蓋以禹未治水之前地猶未平,物之生者未繁,田之辟者未盡,至是水土既平,始可以任土作貢,分田定稅焉。

    九州各有賦有貢,凡賦諸侯以供其國用者也,凡貢諸侯以獻于天子者也。

    大禹成功之後,條陳九州所有以為定法,孔子删《書》特載之于《夏書》之首,以示法天下,俾後世之有土有民者,取民之制視此為準焉。

    凡外此而别為名目,如後世之進奉、和買、勸借之類,皆非中正之道、天下經常之制也。

    (此兼言貢賦) 五百裡甸服(畿甸之地)。

    百裡賦納總(禾本全),二百裡納铚(禾半稿),三百裡納稭(半稿去皮),服(總結上皆有服役之事),四百裡粟(納谷),五百裡米。

     朱熹曰:“甸,治田也。

    畿内天子之田,其民主為天子治田事,故謂之甸服。

    近粗而遠精,畿内專言田賦者,畿内不封諸侯,故田賦入于天子。

    ” 蔡沈曰:“内百裡為最近,故并禾本總賦;之外百裡次之,隻刈禾半槁納也;外百裡又次之,去槁粗皮納也;外百裡為遠,去其穗而納谷;外百裡為尤遠,去其谷而納米,蓋量其地之遠近而為納賦之輕重、精粗也。

    ” 馬端臨曰:“《禹貢》八州皆有貢物而冀州獨無之,甸服有米粟之輸而餘四服俱無之,說者以為王畿之外八州俱以田賦,所當供者市易所貢之物,故不輸粟,然則土貢即租稅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虞夏之世天子之田止于畿甸,所謂五百裡,四方相距各千裡也。

    田賦之入止于米粟,近地則并其本槁取焉,蓋米以食人,槁以飼馬,無非以為國用也。

    然其取之也,因其地之遠近各有輕重之等、精粗之異,非若後世一概取之,無所分别焉。

     魯宣公十五年,初稅畝。

     公羊高曰:“譏始履畝而稅也。

    古者什一而籍,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,多乎什一大桀、小桀,寡乎什一大貉、小貉,什一行而頌聲作矣。

    ”臣按: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一言,誠萬世取民之定制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夏後氏五十而貢,殷人七十而助,周人百畝而徹,其實皆什一也。

    ” 朱熹曰:“夏時一夫受田五十畝,而每夫計其五畝之入以為貢。

    商人始為井田之制,以六百三十畝之地畫為九區,區七十畝,中為公田,其外八家各授一區,但借其力以助耕公田而不複稅其私田。

    周時一夫授田百畝,鄉遂用貢法,十夫有溝,都鄙用助法,八家同井,耕則通力而作,收則計畝而分,故謂之徹。

    其實皆什一者,貢法皆以十分之一為常數,惟助法乃是九一而商制不可考,周制則公田百畝中以二十畝為廬舍,一夫所耕公田實計十畝,通私田百畝為十一分而取其一,蓋又輕于十一矣。

    竊料商制亦當似此,而以十四畝為廬舍,一夫實耕公田七畝,是亦不過什一也。

    ” 哀公問于有若曰:“年饑,用不足,如之何?”有若對曰:“盍徹乎。

    ”曰:“二吾猶不足,如之何其徹也?”對曰:“百姓足,君孰與不足?百姓不足,君孰與足?” 朱熹曰:“民富則君不至獨貧,民貧則君不能獨富,有若深言君民一體之意,以止公之厚斂,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。

    ” 楊時曰:“仁政必自經界始,經界正而後井田均、谷祿平,而軍國之須皆量是以為出焉。

    故一徹而百度舉矣,上下甯憂不足乎?以二猶不足而教之徹,疑若迂矣,然什一天下之中正,多則桀、寡則貉,不可改也。

    後世不究其本而唯末之圖,故征斂無藝、費出無經而上下困矣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