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一
關燈
小
中
大
▲總論理财之道(下)
《論語》:子曰:“節用而愛人。
” 楊時曰:“《易》曰‘節以制度,不傷财,不害民’,蓋侈用則傷财,傷财必至于害民,故愛民必先于節用。
” 朱熹曰:“國家财用皆出于民,如有不節而用度有阙,則橫賦暴斂必先有及于民者,雖有愛人之心而民不被其澤矣,是以将愛人者必先節用,此不易之理也。
” 臣按:帝王為治之道不出乎孔子此言,愛之一言萬世治民之本,節之一言萬世理财之要。
孟子曰:“無政事則财用不足。
”朱熹曰:“生之無道,取之無度,用之無節故也。
” 臣按:國家不患财用之不足,惟患政事之不立。
所謂立政事者,豈求财于常賦之外哉?生之有道,取之有度,用之有節而已。
趙簡子使尹铎為晉陽,請曰:“以為繭絲乎,抑為保障乎?”簡子曰:“保障哉。
”尹铎損其戶數。
胡寅曰:“繭絲者取之不息至于盡而後止也,尹铎雖少而心智,簡子雖貴而慮長,其後無恤為智氏所攻,卒于晉陽托身而得免,況為天下者乎?而後世謀國者以愛民敦本為腐儒常談,以聚斂積實為應時急務,凡江海、山林、薮澤、魚鹽、金石、茗荈之利皆王政所弛者,設法着令無不榷取。
昔也民富可以多取,既而國富則民貧而無可取矣;昔也國富可以橫費,既而民盡則國貧而無可費矣。
以四海之大,九貢之入,文、景守之則三十稅一,又且盡蠲,不聞空匮之患;明皇、德宗守之則為大盜所迫,倉皇奔竄,食粝麥飯、啖蕪菁根而不能飽,不聞掊克之益,何輕用其國而慮不及趙簡子與尹铎哉?何急急于繭絲之近用而忽于保障之大計哉?” 臣按:繭絲主賦稅而言,保障指藩籬而言。
尹铎之意不在賦稅在乎藩籬,簡子知其意而從之,铎守晉陽損其戶數,其後簡子之子果賴其庇,然求其所以為保障之實不過損民之戶數而已。
夫國家所以為保障之固者,以其民戶之衆也,今欲其保障而乃損其戶數,何哉?蓋戶數一增則民間各自立門戶,取之既多役之複衆,力分而财聚,民生所以日耗,民心所以日離,往往生其怨怼之心而背畔也。
今損其戶數,則一夫應公家之征求,餘夫營私家之衣食,生理既厚,感戴益深,惟恐上之人一旦舍我去而他人來不我恤也,一遇國家有難,竭力以衛上,捐軀以拒敵,凡可以為國家保障者無所不用其極焉。
彼其以民為繭絲者則異乎是,盡民之力而役之,罄民之赀而取之,既征其田畝,又征其畜産,與夫山澤之所出、飲食之所需,無一不有稅焉,譬則工女之缲絲,縷縷而繹之,非見蛹不止也。
胡氏所謂賊道者,豈非斯人也哉?上以賊道待下,下亦以賊道應之,肙肙然側目以視其上,惟恐其去之不速也,況望為之保障哉? 唐陸贽曰:“地力之生物有大數,人力之成物有大限,取之有度、用之有節則常足,取之無度、用之無節則常不足。
生物之豐敗由天,用物之多少由人,是以先王立程,量入為出,雖遇菑難下無困窮,理化既衰則乃反是。
桀用天下而不足,湯用七十裡而有餘,是乃用之盈虛在于節與不節耳,不節則雖盈必竭,能節則雖虛必盈。
” 臣按:陸贽進言于其君所謂節之一言,誠萬世人君制用豐财之要道也。
節與不節是蓋君德修否之驗,府庫盈虛之由,生民休戚之本,國家治亂之基。
贽既即此言告其君于前,複即衛文公、漢文帝、唐太宗三君始由艱窘而終獲豐福,以著其能節則雖虛必盈之效,以為其君勸;秦始皇、漢武帝、隋炀帝三君始由豐厚而終以蹙喪,以著其不能節則雖盈必竭之效,以為其君戒。
其末又曰:“秦隋不悟而遂滅,漢武中悔而獲存,乃知懲與不懲、覺與不覺,其于得失相遠,複有存滅之殊,安可不思
” 楊時曰:“《易》曰‘節以制度,不傷财,不害民’,蓋侈用則傷财,傷财必至于害民,故愛民必先于節用。
” 朱熹曰:“國家财用皆出于民,如有不節而用度有阙,則橫賦暴斂必先有及于民者,雖有愛人之心而民不被其澤矣,是以将愛人者必先節用,此不易之理也。
” 臣按:帝王為治之道不出乎孔子此言,愛之一言萬世治民之本,節之一言萬世理财之要。
孟子曰:“無政事則财用不足。
”朱熹曰:“生之無道,取之無度,用之無節故也。
” 臣按:國家不患财用之不足,惟患政事之不立。
所謂立政事者,豈求财于常賦之外哉?生之有道,取之有度,用之有節而已。
趙簡子使尹铎為晉陽,請曰:“以為繭絲乎,抑為保障乎?”簡子曰:“保障哉。
”尹铎損其戶數。
胡寅曰:“繭絲者取之不息至于盡而後止也,尹铎雖少而心智,簡子雖貴而慮長,其後無恤為智氏所攻,卒于晉陽托身而得免,況為天下者乎?而後世謀國者以愛民敦本為腐儒常談,以聚斂積實為應時急務,凡江海、山林、薮澤、魚鹽、金石、茗荈之利皆王政所弛者,設法着令無不榷取。
昔也民富可以多取,既而國富則民貧而無可取矣;昔也國富可以橫費,既而民盡則國貧而無可費矣。
以四海之大,九貢之入,文、景守之則三十稅一,又且盡蠲,不聞空匮之患;明皇、德宗守之則為大盜所迫,倉皇奔竄,食粝麥飯、啖蕪菁根而不能飽,不聞掊克之益,何輕用其國而慮不及趙簡子與尹铎哉?何急急于繭絲之近用而忽于保障之大計哉?” 臣按:繭絲主賦稅而言,保障指藩籬而言。
尹铎之意不在賦稅在乎藩籬,簡子知其意而從之,铎守晉陽損其戶數,其後簡子之子果賴其庇,然求其所以為保障之實不過損民之戶數而已。
夫國家所以為保障之固者,以其民戶之衆也,今欲其保障而乃損其戶數,何哉?蓋戶數一增則民間各自立門戶,取之既多役之複衆,力分而财聚,民生所以日耗,民心所以日離,往往生其怨怼之心而背畔也。
今損其戶數,則一夫應公家之征求,餘夫營私家之衣食,生理既厚,感戴益深,惟恐上之人一旦舍我去而他人來不我恤也,一遇國家有難,竭力以衛上,捐軀以拒敵,凡可以為國家保障者無所不用其極焉。
彼其以民為繭絲者則異乎是,盡民之力而役之,罄民之赀而取之,既征其田畝,又征其畜産,與夫山澤之所出、飲食之所需,無一不有稅焉,譬則工女之缲絲,縷縷而繹之,非見蛹不止也。
胡氏所謂賊道者,豈非斯人也哉?上以賊道待下,下亦以賊道應之,肙肙然側目以視其上,惟恐其去之不速也,況望為之保障哉? 唐陸贽曰:“地力之生物有大數,人力之成物有大限,取之有度、用之有節則常足,取之無度、用之無節則常不足。
生物之豐敗由天,用物之多少由人,是以先王立程,量入為出,雖遇菑難下無困窮,理化既衰則乃反是。
桀用天下而不足,湯用七十裡而有餘,是乃用之盈虛在于節與不節耳,不節則雖盈必竭,能節則雖虛必盈。
” 臣按:陸贽進言于其君所謂節之一言,誠萬世人君制用豐财之要道也。
節與不節是蓋君德修否之驗,府庫盈虛之由,生民休戚之本,國家治亂之基。
贽既即此言告其君于前,複即衛文公、漢文帝、唐太宗三君始由艱窘而終獲豐福,以著其能節則雖虛必盈之效,以為其君勸;秦始皇、漢武帝、隋炀帝三君始由豐厚而終以蹙喪,以著其不能節則雖盈必竭之效,以為其君戒。
其末又曰:“秦隋不悟而遂滅,漢武中悔而獲存,乃知懲與不懲、覺與不覺,其于得失相遠,複有存滅之殊,安可不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