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○
關燈
小
中
大
諱者乃所以為聚财之張本也。
所謂生财者必有因天分地之源,所謂有道者必非管商功利之術,而究其所以為生财之道者,則生者衆食者寡、為者疾用者舒而已。
天地間自有無窮之利,有國家者亦本有無窮之财,但勤者得之、怠者失之,儉者裕之、奢者耗之。
履祥謂《大學》此四語萬世理财之大法,臣竊以為履祥所謂勤、儉、怠、奢之四言是又萬世理财之節度也。
仁者以财發(猶起也)身,不仁者以身發财,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,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,未有府庫财非其财者也。
朱熹曰:“仁者散财以得民,不仁者亡身以殖貨,上好仁以愛其下則下好義以忠其上,所以事必有終而府庫之财無悖出之患也。
”又曰:“仁者不私其有,故财散民聚而身尊;不仁者惟利是圖,故捐身賈禍以崇貨也。
然亦即财貨而以其效言之爾,非謂仁者真有以财發身之意也。
夫上好仁則下好義矣,下好義則事有終矣,事有終則為君者安富尊榮而府庫之财可長保矣,此以财發身之效也。
上不好仁則下不好義,下不好義則其事不終,是将為天下翙之不暇,而況府庫之财又豈得為吾之财乎?若商纣以自焚而起钜橋、鹿台之财,德宗以出走而豐瓊林、大盈之積,皆以身發财之效也。
” 孟獻子曰:“與其有聚斂之臣,甯有盜臣。
”此謂國不以利為利,以義為利也。
長國家而務财用者必自小人矣(言由小人導之也),彼為善(善字上疑有不字)之小人之使為國家,菑害并至,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,此謂國不以利為利,以義為利也。
朱熹曰:“聚斂之臣剝民之膏血以奉上而民被其殃,盜臣竊君之府庫以自私而禍不及下,仁者之心至誠恻怛,甯亡己之财而不忍傷民之力,所以與其有聚斂之臣甯有盜臣,亦絜矩之義也。
”又曰:“此言菑害并至,無如之何,何也?曰:怨己結于民心,則非一朝一夕之可解矣。
聖賢深探其實而極言之,欲人有以審于未然而不為,無及于事之悔也。
以此為防人,猶有用桑弘羊、孔僅、宇文融、楊慎矜、陳京、裴延齡之徒以敗其國者,故陸宣公之言曰:‘民者邦之本,财者民之心,其心傷則其本傷,其本傷則枝幹凋瘁而根柢蹶拔矣。
’呂正獻公之言曰:‘小人聚斂以佐人主之欲,人主不悟,以為有利于國而不知其終為害也,賞其納忠而不知其大不忠也,嘉其任怨而不知其怨歸于上也。
’若二公之言可謂深得此章之指者矣,有國家者可不監哉?真德秀曰:‘近世所謂善理财者何其懵此也?元元已病而科斂日興,不知皮将盡而毛無所傅也;出新巧以籠愚民,苟邀倍稱之入,不知朝四暮三之無益也。
孟子曰:我能為君充府庫,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。
’” 金履祥曰:“國天下之國,家天下之家也,君之者長之而已,固非其所得私也,況可專其利以自私哉?夫為國家之長而惟财用之務,其原必起于小人,小人雖悖亦豈能自肆其毒哉?惟有國家者以其言利為善于體國,以其任怨為善于忠君,以其掊克為善于理财,是以使為國家,小人之得為于國家,所以悖取者無所不至,而國家之菑禍患害亦将無所不至矣。
蓋民窮衆怨,兵連盜起,百姓畔于下,天變怒于上,國家至此不可複為也已,雖有善者以承其後,亦将如之何哉?蓋财之聚者有必聚之怨,怨之聚者有必至之禍,而禍之已至者無可回之勢。
甚矣哉,小人之禍國家若是其烈也,不謹之于其始而何以救于其終哉!” 臣按:《大學》釋治國平天下之義,諄諄以理财為言,豈聖賢教人以興利哉?蓋平之為言,彼此之間各得分願之謂也。
何也?天下之大由乎一人之積,人人各得其分、人人各遂其願而天下平矣。
是故天子有天下則有天下之用度,匹夫有一家則有一家之用度,天子之用度則取之民,民之用度将取之誰哉?居人之上者将欲取于民也,恒以其心度民之心,曰彼民之家上有父母、下有妻子,一日不食則饑,一歲無衣則寒,彼之家計不可一日無亦猶吾之不可一日無國計也。
體民之心反之于己,使彼此之間各止其所處之分,各遂其所欲之願,無一人之不遂其生,無一人之或失其所,則天下無不平者矣。
是則《大學》所謂絜矩之道,推極其理即聖門所謂仁、所謂恕也,雖然,有其心無其政是謂徒善,是以願治之主不獨有理财之法,又必有理财之人,理财之法即所謂生财之大道是也,理财之人所謂聚斂之臣決不用焉。
不用聚斂之臣而行崇本節用之道,推吾所以以心度心者以為取民之節度,僅足吾用而已,不分外以多求,不極欲以侈用,如是,則上之人既得其分願而下之人亦遂其分願矣,天下豈有不平也哉?抑考理财之說昉之《易大傳》,而《大學》不言理而言生,何哉?噫!理之為言有人為分疏之意,生之為言有生生不窮之意,有以生之而财之源生生不窮,有以理之而财之流陳陳相因,如是,則存于民也無不足,而用于君也恒有餘矣,治平之道端在于此。
朱熹所引陸贽、呂公著告其君之言尤為切要,伏惟聖明留神玩味。
以上總論理财之道(上)
所謂生财者必有因天分地之源,所謂有道者必非管商功利之術,而究其所以為生财之道者,則生者衆食者寡、為者疾用者舒而已。
天地間自有無窮之利,有國家者亦本有無窮之财,但勤者得之、怠者失之,儉者裕之、奢者耗之。
履祥謂《大學》此四語萬世理财之大法,臣竊以為履祥所謂勤、儉、怠、奢之四言是又萬世理财之節度也。
仁者以财發(猶起也)身,不仁者以身發财,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,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,未有府庫财非其财者也。
朱熹曰:“仁者散财以得民,不仁者亡身以殖貨,上好仁以愛其下則下好義以忠其上,所以事必有終而府庫之财無悖出之患也。
”又曰:“仁者不私其有,故财散民聚而身尊;不仁者惟利是圖,故捐身賈禍以崇貨也。
然亦即财貨而以其效言之爾,非謂仁者真有以财發身之意也。
夫上好仁則下好義矣,下好義則事有終矣,事有終則為君者安富尊榮而府庫之财可長保矣,此以财發身之效也。
上不好仁則下不好義,下不好義則其事不終,是将為天下翙之不暇,而況府庫之财又豈得為吾之财乎?若商纣以自焚而起钜橋、鹿台之财,德宗以出走而豐瓊林、大盈之積,皆以身發财之效也。
” 孟獻子曰:“與其有聚斂之臣,甯有盜臣。
”此謂國不以利為利,以義為利也。
長國家而務财用者必自小人矣(言由小人導之也),彼為善(善字上疑有不字)之小人之使為國家,菑害并至,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,此謂國不以利為利,以義為利也。
朱熹曰:“聚斂之臣剝民之膏血以奉上而民被其殃,盜臣竊君之府庫以自私而禍不及下,仁者之心至誠恻怛,甯亡己之财而不忍傷民之力,所以與其有聚斂之臣甯有盜臣,亦絜矩之義也。
”又曰:“此言菑害并至,無如之何,何也?曰:怨己結于民心,則非一朝一夕之可解矣。
聖賢深探其實而極言之,欲人有以審于未然而不為,無及于事之悔也。
以此為防人,猶有用桑弘羊、孔僅、宇文融、楊慎矜、陳京、裴延齡之徒以敗其國者,故陸宣公之言曰:‘民者邦之本,财者民之心,其心傷則其本傷,其本傷則枝幹凋瘁而根柢蹶拔矣。
’呂正獻公之言曰:‘小人聚斂以佐人主之欲,人主不悟,以為有利于國而不知其終為害也,賞其納忠而不知其大不忠也,嘉其任怨而不知其怨歸于上也。
’若二公之言可謂深得此章之指者矣,有國家者可不監哉?真德秀曰:‘近世所謂善理财者何其懵此也?元元已病而科斂日興,不知皮将盡而毛無所傅也;出新巧以籠愚民,苟邀倍稱之入,不知朝四暮三之無益也。
孟子曰:我能為君充府庫,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。
’” 金履祥曰:“國天下之國,家天下之家也,君之者長之而已,固非其所得私也,況可專其利以自私哉?夫為國家之長而惟财用之務,其原必起于小人,小人雖悖亦豈能自肆其毒哉?惟有國家者以其言利為善于體國,以其任怨為善于忠君,以其掊克為善于理财,是以使為國家,小人之得為于國家,所以悖取者無所不至,而國家之菑禍患害亦将無所不至矣。
蓋民窮衆怨,兵連盜起,百姓畔于下,天變怒于上,國家至此不可複為也已,雖有善者以承其後,亦将如之何哉?蓋财之聚者有必聚之怨,怨之聚者有必至之禍,而禍之已至者無可回之勢。
甚矣哉,小人之禍國家若是其烈也,不謹之于其始而何以救于其終哉!” 臣按:《大學》釋治國平天下之義,諄諄以理财為言,豈聖賢教人以興利哉?蓋平之為言,彼此之間各得分願之謂也。
何也?天下之大由乎一人之積,人人各得其分、人人各遂其願而天下平矣。
是故天子有天下則有天下之用度,匹夫有一家則有一家之用度,天子之用度則取之民,民之用度将取之誰哉?居人之上者将欲取于民也,恒以其心度民之心,曰彼民之家上有父母、下有妻子,一日不食則饑,一歲無衣則寒,彼之家計不可一日無亦猶吾之不可一日無國計也。
體民之心反之于己,使彼此之間各止其所處之分,各遂其所欲之願,無一人之不遂其生,無一人之或失其所,則天下無不平者矣。
是則《大學》所謂絜矩之道,推極其理即聖門所謂仁、所謂恕也,雖然,有其心無其政是謂徒善,是以願治之主不獨有理财之法,又必有理财之人,理财之法即所謂生财之大道是也,理财之人所謂聚斂之臣決不用焉。
不用聚斂之臣而行崇本節用之道,推吾所以以心度心者以為取民之節度,僅足吾用而已,不分外以多求,不極欲以侈用,如是,則上之人既得其分願而下之人亦遂其分願矣,天下豈有不平也哉?抑考理财之說昉之《易大傳》,而《大學》不言理而言生,何哉?噫!理之為言有人為分疏之意,生之為言有生生不窮之意,有以生之而财之源生生不窮,有以理之而财之流陳陳相因,如是,則存于民也無不足,而用于君也恒有餘矣,治平之道端在于此。
朱熹所引陸贽、呂公著告其君之言尤為切要,伏惟聖明留神玩味。
以上總論理财之道(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