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九
關燈
小
中
大
今湖廣之長沙、衡、永、寶慶四府,郴州,廣西之全州)、曰成都等四路(成都府路今四川之成都府,眉、嘉定、雅三州及黎州安撫司;潼川府路今四川之叙、順慶二府,潼川、泸、合三州及資、金堂、榮三縣;利州路今四川之保甯府、蓬州及龍州宣撫司,陝西之漢中府、階州及西河、成、文三縣;夔州府路今四川之重慶、夔二府及播州宣慰司,湖廣之施州衛,貴州之思州府)、曰福建(今福建之福、泉、興化、漳、建、延平、邵武、汀八府)、曰廣南東西(東路今廣東之廣、肇慶、韶南、雄、惠、潮六府,廣西之富川、賀縣;西路今廣西之桂林、平樂、柳、慶遠、浔、梧、南甯、太平八府,廣東高、雷、廉、瓊四府)、曰燕山府(今順天府及北直隸之永平府,易、隆慶、保安三州,山西之大同府,此地宋時屬遼金)。
臣按:自漢分天下為十三部,設部刺史,後改為州牧,唐分天下為十五道,宋始分為十五路,繼為十八路,後又析為二十三路,皆因山川形便設為藩服,以分統天下郡縣吏民。
本朝内有兩京,畿外有十三布政司,畿内郡縣親領于六部,故曰直隸而有南北之分,惟兩京府南曰應天、北曰順天,在天子辇毂下,與内諸司相颉颃,不以直隸稱,其十三布政司曰浙江、曰江西、曰湖廣、曰福建、曰廣東、曰廣西、曰四川、曰雲南、曰河南、曰陝西、曰山東、曰山西、曰貴州(國初止十二布政司,後革思州宣慰司,以其地并貴州升為布政司,永樂初平安南,又立交趾布政司,未幾罷之),其因山川分疆域,比前代尤為得中焉。
臣嘗因是而通論之,天地之間而人生焉,天雖無所不包而地則必有遠近,人君中天地而立為生民之主,民生近地者舉目而可見,聞聲而即至,百步之外則視有所不及矣,一裡之外則呼有所不聞矣,是以人君必随地勢之所至、民生之所在立為君長以臨莅保養之,由近而及遠,用大而統小,自中而制乎外,合外以奉乎中。
譬則人之一身焉,上必有首以為衆體之尊,自是而下分為肢體,肢體之下又有臂有指焉,上焉以衛乎首,次焉以為耳目口鼻之用,外焉以修飾乎發膚,内焉以承附乎髒腑,夫然則彼此應援,血氣周流而一身得其安矣。
人君于民何以異此?夫人君以一人之身雖曰居尊以臨卑,然實以寡而禦衆,以理言固可以一人統,以勢言則不能以一人周也,是以為治者既建國立都以宅中圖治,又必随地形因民俗衆為郡國邑裡以分理之。
然散必有所以聯之之方,分必有所以合之之處,于是乎又因山川之形便、據地理之總會,建為州牧方伯之職,以提綱而挈領、承流而宣化,使上之政教有所承傳以代之下宣、下之心志有所敷奏而代之上達。
此唐虞三代之制皆有九州十二州之設,而漢唐宋之世因之而分部設道也欤。
以上論分民之牧 ▲詢民之瘼 《詩皇皇者華》其首章曰:皇皇(猶煌煌也)者華(草木之華),于彼原隰(高平曰原,下濕曰隰)。
駪駪(衆多疾行之貌)征夫(使臣與其屬也),每懷(思也)靡及。
其二章曰:我馬維駒,六辔如濡(鮮澤也)。
載馳載驅,周(遍也)爰(于也)咨诹(訪問)。
程頤曰:“遣使四方以觀省風俗,采察善惡,訪問疾苦,宣道化于天下,故為使者惟慮不能宣道也。
” 朱熹曰:“此遣使臣之詩也。
君之使臣固欲其宣上德而達下情,而臣之受命亦惟恐其無以副君之意也。
使臣自以每懷靡及,故廣詢博訪,以補其不及而盡其職也。
程子曰:‘咨訪,使臣之大務。
’” 歐陽修曰:“周詳訪問以博采廣聞,不徒将一事而出也。
” 輔廣曰:“每懷靡及者心也,诹謀度詢者事也,有是心則有是事矣。
程子之意,蓋謂人君正以耳目不得與遠民相接,故遣使以宣己意而通下情,為之使者豈可不咨訪以副君意哉?” 臣按:三代盛時既列爵分土以分牧于天下,而又特遣使臣循行四方,诹謀詢度以求民隐、察民瘼,此下民所以無隐情而王政罔有阙遺也欤。
《周禮》:撣人(主撣序王意以語天下)掌誦王志、道國之政事,以巡天下之邦國而語(谕說也)之,使萬民和悅而正王面(猶向也,使民心曉而正向王)。
鄭玄曰:“道猶言也,以王之志與政事谕說諸侯,使不迷惑。
” 臣按:王者處九重之上,其去民也有千萬裡之遠焉,王之心志所在,下人何從而知之哉?故設為撣人之官,巡邦國之内,使之探王志之所在為之誦說以曉谕夫天下之人,俾其在闾閻之下者如在殿陛之間,處萬裡之遠者如在跬步之近,親聞玉音之謦咳,親面天威之嚴穆,上無隔絕之勢,下無阻阏之情。
故凡一号令之頒、一政事之舉,莫不曉然于心、欣然于色而知上之人志向在此也,是以诏之無不信、行之無不從。
《禮記》:天子使其大夫為三監,監于方伯之國,國三人。
方悫曰:“方伯專征于一方,其權實重焉,天子不可不大為之防。
每國三人故謂之三監,不使卿為之,止使大夫為之,以見天子之尊,雖使其大夫固足以制于方伯故也。
” 臣按:先儒謂方伯者天子所任以總乎外者也,又有監以臨之,蓋方伯權重則易專,大夫位卑則不敢肆,此小大相維、内外相統之微意。
今制分天下為十三布政司,每歲遣監察禦史往巡其地,蓋得古人此意。
秦以禦史監理諸郡,謂之監察禦史。
漢惠帝三年,遣禦史監三輔郡,察詞訟,所察之事凡九條,監者二歲更之,常以十月奏事、十二月還監。
其後諸州複置監察禦史。
文帝十三年,以禦史不奉法,下失其職,乃遣丞相史出刺,并督察監察禦史。
武帝元封元年,禦史止不複監。
臣按:禦史之設于周而加以監察之名則始于秦,而漢因之,蓋設此官以監郡邑及察其官吏也。
自武帝置郡刺史不複用監,直至我朝,乃複
臣按:自漢分天下為十三部,設部刺史,後改為州牧,唐分天下為十五道,宋始分為十五路,繼為十八路,後又析為二十三路,皆因山川形便設為藩服,以分統天下郡縣吏民。
本朝内有兩京,畿外有十三布政司,畿内郡縣親領于六部,故曰直隸而有南北之分,惟兩京府南曰應天、北曰順天,在天子辇毂下,與内諸司相颉颃,不以直隸稱,其十三布政司曰浙江、曰江西、曰湖廣、曰福建、曰廣東、曰廣西、曰四川、曰雲南、曰河南、曰陝西、曰山東、曰山西、曰貴州(國初止十二布政司,後革思州宣慰司,以其地并貴州升為布政司,永樂初平安南,又立交趾布政司,未幾罷之),其因山川分疆域,比前代尤為得中焉。
臣嘗因是而通論之,天地之間而人生焉,天雖無所不包而地則必有遠近,人君中天地而立為生民之主,民生近地者舉目而可見,聞聲而即至,百步之外則視有所不及矣,一裡之外則呼有所不聞矣,是以人君必随地勢之所至、民生之所在立為君長以臨莅保養之,由近而及遠,用大而統小,自中而制乎外,合外以奉乎中。
譬則人之一身焉,上必有首以為衆體之尊,自是而下分為肢體,肢體之下又有臂有指焉,上焉以衛乎首,次焉以為耳目口鼻之用,外焉以修飾乎發膚,内焉以承附乎髒腑,夫然則彼此應援,血氣周流而一身得其安矣。
人君于民何以異此?夫人君以一人之身雖曰居尊以臨卑,然實以寡而禦衆,以理言固可以一人統,以勢言則不能以一人周也,是以為治者既建國立都以宅中圖治,又必随地形因民俗衆為郡國邑裡以分理之。
然散必有所以聯之之方,分必有所以合之之處,于是乎又因山川之形便、據地理之總會,建為州牧方伯之職,以提綱而挈領、承流而宣化,使上之政教有所承傳以代之下宣、下之心志有所敷奏而代之上達。
此唐虞三代之制皆有九州十二州之設,而漢唐宋之世因之而分部設道也欤。
以上論分民之牧 ▲詢民之瘼 《詩皇皇者華》其首章曰:皇皇(猶煌煌也)者華(草木之華),于彼原隰(高平曰原,下濕曰隰)。
駪駪(衆多疾行之貌)征夫(使臣與其屬也),每懷(思也)靡及。
其二章曰:我馬維駒,六辔如濡(鮮澤也)。
載馳載驅,周(遍也)爰(于也)咨诹(訪問)。
程頤曰:“遣使四方以觀省風俗,采察善惡,訪問疾苦,宣道化于天下,故為使者惟慮不能宣道也。
” 朱熹曰:“此遣使臣之詩也。
君之使臣固欲其宣上德而達下情,而臣之受命亦惟恐其無以副君之意也。
使臣自以每懷靡及,故廣詢博訪,以補其不及而盡其職也。
程子曰:‘咨訪,使臣之大務。
’” 歐陽修曰:“周詳訪問以博采廣聞,不徒将一事而出也。
” 輔廣曰:“每懷靡及者心也,诹謀度詢者事也,有是心則有是事矣。
程子之意,蓋謂人君正以耳目不得與遠民相接,故遣使以宣己意而通下情,為之使者豈可不咨訪以副君意哉?” 臣按:三代盛時既列爵分土以分牧于天下,而又特遣使臣循行四方,诹謀詢度以求民隐、察民瘼,此下民所以無隐情而王政罔有阙遺也欤。
《周禮》:撣人(主撣序王意以語天下)掌誦王志、道國之政事,以巡天下之邦國而語(谕說也)之,使萬民和悅而正王面(猶向也,使民心曉而正向王)。
鄭玄曰:“道猶言也,以王之志與政事谕說諸侯,使不迷惑。
” 臣按:王者處九重之上,其去民也有千萬裡之遠焉,王之心志所在,下人何從而知之哉?故設為撣人之官,巡邦國之内,使之探王志之所在為之誦說以曉谕夫天下之人,俾其在闾閻之下者如在殿陛之間,處萬裡之遠者如在跬步之近,親聞玉音之謦咳,親面天威之嚴穆,上無隔絕之勢,下無阻阏之情。
故凡一号令之頒、一政事之舉,莫不曉然于心、欣然于色而知上之人志向在此也,是以诏之無不信、行之無不從。
《禮記》:天子使其大夫為三監,監于方伯之國,國三人。
方悫曰:“方伯專征于一方,其權實重焉,天子不可不大為之防。
每國三人故謂之三監,不使卿為之,止使大夫為之,以見天子之尊,雖使其大夫固足以制于方伯故也。
” 臣按:先儒謂方伯者天子所任以總乎外者也,又有監以臨之,蓋方伯權重則易專,大夫位卑則不敢肆,此小大相維、内外相統之微意。
今制分天下為十三布政司,每歲遣監察禦史往巡其地,蓋得古人此意。
秦以禦史監理諸郡,謂之監察禦史。
漢惠帝三年,遣禦史監三輔郡,察詞訟,所察之事凡九條,監者二歲更之,常以十月奏事、十二月還監。
其後諸州複置監察禦史。
文帝十三年,以禦史不奉法,下失其職,乃遣丞相史出刺,并督察監察禦史。
武帝元封元年,禦史止不複監。
臣按:禦史之設于周而加以監察之名則始于秦,而漢因之,蓋設此官以監郡邑及察其官吏也。
自武帝置郡刺史不複用監,直至我朝,乃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