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九

關燈
有正;二百一十國以為州,州有伯。

    八州八伯、五十六正、百六十八帥、三百三十六長。

    八伯各以其屬屬于天子之老,二人分天下以為左右曰二伯。

     陳澔曰:“自陝以東周公主之,自陝以西召公主之,此即天子之上公分主天下之侯國也。

    八伯為八州之伯,二伯則天下之伯也。

    ” 徐自明曰:“先王衆建諸侯而設方伯、連帥之職,或以子男附庸之屬不能專達于天子,故貢賦、朝聘之數悉使之聽命于牧伯,此特其一節耳。

    夫先王舉天下以封建諸侯而缺然,無所紀綱于其間則強弱有以相吞而大小無以相維,甚非經久長治之策也。

    蓋方伯、連帥之設所謂褒表功德,關諸盛衰,深根固本為不可拔者也,其所系大矣哉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先王之世封建之制行,故其中又設為方伯、連帥以監臨而總督之,後世立為郡縣于其間,又分屬于各道,制雖不盡同而亦其遺意欤。

     《漢地理志》:武帝開地斥境,南置交趾、北置朔方之州,兼徐、梁、幽,并夏周之制,改雍曰涼、改梁曰益,凡十三部:曰豫州(部颍川、汝南、沛凡三郡,梁、魯二國),曰冀州(部魏、巨鹿、常山、清河四郡,趙、廣平、真定、中山、信都、河間凡六國),曰兖州(部陳留、山陽、濟陰、泰山、東郡凡五郡,城陽、淮陽、東平凡三國),曰徐州(部琅邪、東海、臨淮凡三郡,泗水、廣陵、楚凡三國),曰青州(部平原、千乘、濟南、北海、東萊、齊凡六郡,菑川、膠東、高密凡三國),曰荊州(部南陽、江夏、桂陽、武陵、零陵、南郡凡六郡,長沙一國),曰揚州(部廬江、九江、會稽、丹陽、豫章凡六郡,六安一國),曰益州(部漢中、廣漢、武都、犍為、越巂、益州、牂牁、蜀凡六郡),曰涼州(部隴西、金城、天水、武威、張掖、酒泉、敦煌、五原、雲中、定襄、雁門、上郡凡九郡),曰幽州(部勃海、上谷、漁陽、右北平、遼西、遼東、玄菟、樂浪、涿、代凡十郡,廣陽一國),曰交州(部南陽、郁林、蒼梧、交、合浦、九真、日南七郡),曰并州(部太原、上黨、西河、朔方凡四郡)。

     臣按:自漢以來分部牧民之始,漢十三部,部各有郡、國,郡天子親理,命守治之,國分封諸侯王,置相以為之治也。

    漢分天下為十三部而在關中者則屬司隸校尉部,京兆、扶風、馮翊、弘農、河内、河南、河東凡七郡,在征和以前司隸所統,亦有刺史察之,後乃除焉。

    今制分天下為十三布政司而兩京畿則直隸府部,亦此意也。

     唐太宗貞觀元年,帝以民少吏多,悉并省之,因山川形便分為十道,曰關内(古雍州之地,漢京兆、馮翊、扶風、北地、安定、上郡及弘農、隴西、五原、西河、雲中之境)、曰河南(古豫、兖、青、徐之域,漢河南、弘農、颍川、汝南、陳留、沛、泰山、濟陰、濟南、東萊、齊國、山陽、東海、琅邪、北海、千乘、東郡及梁、楚、魯國、東平、城陽、淮陽、菑川、高密、泗水、平原勃海之境)、曰河東(古冀州之域,漢河東、太原、上黨、西河、雁門、代郡及钜鹿、趙國、常山、廣平國之地)、曰河北(古幽、冀二州之域,漢河内、魏、勃海、清河、平原、常山、上谷、涿、漁陽、右北平、遼西、真定、中山、信都、河間、廣陽等郡國,又參有東郡、河東、上黨、钜鹿之地)、曰山南(古荊、梁二州之域,漢南郡、武陵、巴郡、漢中、南陽及江夏等郡之地)、曰隴右(古雍、梁二州之域,漢天水、武都、隴西、金城、武威、張掖、酒泉、敦煌等郡)、曰淮南(古揚州之域,漢九江、廬江、江夏等郡,廣陵、六安國及南陽、汝南、臨淮之境)、曰江南(古揚州南境,漢丹陽、會稽、豫章、廬江、零陵、桂陽等郡,長沙國及牂牁、江夏、南郡,福、建、汀、漳)、曰劍南(古梁州之域,漢蜀都、廣漢、犍為、越巂、牂牁、巴郡之地)、曰嶺南(古揚州之南境,漢南海、郁林、蒼梧、珠崖、儋耳、交趾、合浦、九真、日南等郡)。

     臣按:此後世因山川形便分道始此。

     宋太宗分天下為十五路,仁宗析為十八路,神宗又析為二十三路,曰京東東西(東路今山東之濟南、青、登、萊四府,南直隸之邳州;西路今河南之歸德、睢二州及太康縣,山東之兖州府,南直隸之徐州)、曰京西南北(南路今湖廣之襄陽府,随、安陸二州,河南之南陽府;北路今河南之河南、汝甯二府,許、鄭、陳、汝四州及孟、汜水、河陰三縣,南直隸之颍州,北直隸之滑、胙城二縣)、曰河北東西(東路今北直隸之大名、河間二府,冀、霸二州及成安、清河、保定、容城、雄五縣,山東之東昌府,武定、德、濱三州;西路今北直隸之真定、順德、廣平、保定四府及浚縣,河南之彰德、懷慶、衛輝三府)、曰河東(今山西之太原、平陽二府,澤、潞、汾、遼、沁五州,陝西之葭州及吳堡、神木、府谷三縣)、曰陝西二路(永興軍路今陝西之西安、延安、慶陽三府,河南之陝州,山西之蒲、解二州及平陸縣,湖廣之上津縣;秦鳳路今陝西之鳳翔、臨洮、鞏昌、平涼四府,河、岷、洮三州)、曰兩浙二路(西路今南直隸鎮江、常、蘇、松江四府,浙江之杭、嚴、嘉興、湖四府;東路今浙江之紹興、甯波、台、溫、金華、衢、處七府)、曰淮南東西(東路今南直隸之揚、淮安二府,滁、宿、泗三州及五河、亳二縣,河南之永城、鹿邑二縣;西路今南直隸之鳳陽、廬、安慶三府,河南之光州,湖廣之黃州)、曰江南東西(東路今應天府及直隸之太平、池、徽、甯國五府,廣德州,江西之饒、廣信、撫、建昌四府;西路今江西之南昌、瑞、袁、吉安、臨江、九江、南康、贛、南安九府,湖廣之興國州)、曰荊湖南北(北路今湖廣之武昌、漢陽、嶽、常德、德安、荊、辰七府,沔陽、靖二州;南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