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七
關燈
小
中
大
)、轉漕舟船之便(三利),民田适治,河堤亦成,此誠富國安民、興利除害支數百歲,故謂之中策。
若乃繕完故堤,增卑倍薄,勞費無已,數逢其害,此最下策。
” 臣按:古今言治河者蓋未有出賈讓此三策者。
平帝元始四年,征能治河者以百數,其大略異者,關并(人名)言河決率常于平原(今德州)、東郡(今東昌)左右,其地形下而土疏惡,聞禹治河時本空此地,秦漢以來河決南北不過百八十裡,可空此地勿以為官亭、民室。
韓牧以為可略于《禹貢》九河處穿為四五,宜有益。
王橫言河入勃海,地高于韓牧所欲穿處,往者海溢西南,出浸數百裡,九河之地已為海所漸矣。
禹之行河水本從西山下東北去,《周譜》(世統譜諜)雲定王五年河徙,則今所行非禹之所穿也。
又秦攻魏,決河灌之,決處遂大,不可複補,宜更開空使緣西山足,乘高地而東北入海,乃無水災。
司空掾桓譚典其議,為甄豐言,凡此數者必有一是,宜詳考驗,皆可豫見,計定然後舉事,費不過數億萬,亦可以事諸浮食無産業民衣食,縣官而為之作,乃兩便。
臣按:西漢一代治河之策盡見于此,大約不過數說,或築堤以塞之,或開渠以疏之,或作竹落而下以石,或聽其自決以殺其勢,或欲徙民居放河入海,或欲穿水門以殺水勢,或欲空河流所注之地,或欲尋九河故道。
桓譚謂數說必有一是,詳加考驗豫見,計定然後舉事。
以今觀之,古今言治河者皆莫出賈讓三策,其所以治之之法又莫出元賈魯疏浚塞之三法焉。
《宋史》:河入中國,行大行西,曲折山間不能為大患,既出大咺東,更平地二千餘裡,特以堤防為之限,夏秋霖潦,百川所會,不免決溢,而大名、郓、澶、滑、孟、濮、齊、淄、滄、隸、濱、德、博、懷、衛、鄭等郡及開封,往往受其害。
于是诏命諸州長吏兼河堤使,防塞之法甚備而決溢之患時有,說者謂河随時漲落,自立春後凍解,候人量水,初至凡一寸,則夏秋當至一尺,頗為信驗,謂之信水,非時暴漲謂之客水,随決随塞,瀕河之民苦之。
仁宗至和二年,河決大名館陶,殿中丞李仲昌請自澶州商胡河穿六墶渠,入橫隴故道,以披其勢。
富弼是其策,诏發三十萬丁修六墶河以回河道,以仲昌提舉河渠。
仲昌塞商胡,北流入六墶,河不能容,明年複決,水死者數千萬人。
歐陽修曰:“鲧障洪水九年無功,禹得《洪範》五行之書,知水潤下之性,乃因水之流疏而就下,水患乃息。
然則以大禹之功不能障塞,但能因勢而疏決爾,今欲逆水性障而塞之,奪洪河之正流,使人力斡而回注,此大禹之所不能,此其必不可者也。
” 熙甯十年,河大決于澶州曹村,北流斷絕,河道南徙,東彙于梁山張澤泺,分為二派,一合南清河入于淮,一合北清河入于海。
凡灌郡縣四十五而濮、齊、郓、徐尤甚,壞田逾三十萬頃。
臣按:此黃河入淮之始,然此特其支流由汴入泗至清河口入淮者耳。
又,劉彜、程昉言:二股河北流今已閉塞,然禦河水由冀州下流尚當疏導,以絕河患。
元至大三年,河北河南道廉訪司言:黃河伏槽之時水勢似寬,觀之不足為害,一遇霖潦,湍浪迅猛,自孟津以東,土性疏薄兼帶沙鹵,一失導洩之功,崩潰決溢可立而待。
河至杞縣三氵義口播而為三,蓋亦有年,其後二氵義湮塞,三河之水合而為一,下流既不通暢,自然上溢為災,即今水勢趨下,有複钜野、梁山之意,蓋河性遷徙無常,苟不預防,不出數年曹、濮、濟、郓蒙害必矣。
宜妙選廉幹深知水利之人專職其事,頻為巡視,謹其防護,職掌既專則事功可立,較之河已決溢、民已被害然後鹵莽修治以勞民者不同矣。
至正四年夏,久雨河溢決堤,瀕河郡邑濟甯、單州、虞城、砀山、金鄉、魚台、豐沛、定陶、楚丘、武城以至曹州、東明、钜野、郓城、嘉祥、汶上、任城等處皆罹水患,水勢北侵安山,沿入會通運河。
其後集群議,都漕運使賈魯議欲疏塞并舉挽河使東行以複故道,丞相托克托韪其策,以魯為總治河防使,發民丁十五萬人,自四月至十一月諸掃諸堤成,河乃複故道,南彙于淮,又東入于海。
歐陽玄曰:“治河一也,有疏、有浚、有塞三者異焉,酾河之流因而導之謂之疏,去河之淤因而深之謂之浚,抑河之暴因而扼之謂之塞。
”又曰:“賈魯有言,水工之功視土工之功為難,中流之功視河濱之功為難,決河口視中流又難,北岸之功視南岸為難。
用物之效,草雖至柔,柔能狎水,水漬之生泥,泥與草并力,重如碇,然維持夾輔,纜索之功實多。
” 餘阙曰:“中原之地平曠夷衍,無洞庭、彭蠡以為之彙,故河嘗橫潰為患,其勢非多為之委以殺其流未可以力勝也,故禹之治河,自大咺而下則析為三渠,大陸而下則播為九河,然後其委多,河之大有所瀉而其力有所分而患可平也,此禹治河之道也。
自周定王時河始南徙,訖于漢而禹之故道失矣,故西京時受害特甚,雖以武帝之才,乘文、景富庶之業,而一瓠子之微終不能塞而付之無可奈何而後已。
自瓠子再決而其流為屯氏諸河,其後河入千乘而德隸之河又播為八,漢人指以
若乃繕完故堤,增卑倍薄,勞費無已,數逢其害,此最下策。
” 臣按:古今言治河者蓋未有出賈讓此三策者。
平帝元始四年,征能治河者以百數,其大略異者,關并(人名)言河決率常于平原(今德州)、東郡(今東昌)左右,其地形下而土疏惡,聞禹治河時本空此地,秦漢以來河決南北不過百八十裡,可空此地勿以為官亭、民室。
韓牧以為可略于《禹貢》九河處穿為四五,宜有益。
王橫言河入勃海,地高于韓牧所欲穿處,往者海溢西南,出浸數百裡,九河之地已為海所漸矣。
禹之行河水本從西山下東北去,《周譜》(世統譜諜)雲定王五年河徙,則今所行非禹之所穿也。
又秦攻魏,決河灌之,決處遂大,不可複補,宜更開空使緣西山足,乘高地而東北入海,乃無水災。
司空掾桓譚典其議,為甄豐言,凡此數者必有一是,宜詳考驗,皆可豫見,計定然後舉事,費不過數億萬,亦可以事諸浮食無産業民衣食,縣官而為之作,乃兩便。
臣按:西漢一代治河之策盡見于此,大約不過數說,或築堤以塞之,或開渠以疏之,或作竹落而下以石,或聽其自決以殺其勢,或欲徙民居放河入海,或欲穿水門以殺水勢,或欲空河流所注之地,或欲尋九河故道。
桓譚謂數說必有一是,詳加考驗豫見,計定然後舉事。
以今觀之,古今言治河者皆莫出賈讓三策,其所以治之之法又莫出元賈魯疏浚塞之三法焉。
《宋史》:河入中國,行大行西,曲折山間不能為大患,既出大咺東,更平地二千餘裡,特以堤防為之限,夏秋霖潦,百川所會,不免決溢,而大名、郓、澶、滑、孟、濮、齊、淄、滄、隸、濱、德、博、懷、衛、鄭等郡及開封,往往受其害。
于是诏命諸州長吏兼河堤使,防塞之法甚備而決溢之患時有,說者謂河随時漲落,自立春後凍解,候人量水,初至凡一寸,則夏秋當至一尺,頗為信驗,謂之信水,非時暴漲謂之客水,随決随塞,瀕河之民苦之。
仁宗至和二年,河決大名館陶,殿中丞李仲昌請自澶州商胡河穿六墶渠,入橫隴故道,以披其勢。
富弼是其策,诏發三十萬丁修六墶河以回河道,以仲昌提舉河渠。
仲昌塞商胡,北流入六墶,河不能容,明年複決,水死者數千萬人。
歐陽修曰:“鲧障洪水九年無功,禹得《洪範》五行之書,知水潤下之性,乃因水之流疏而就下,水患乃息。
然則以大禹之功不能障塞,但能因勢而疏決爾,今欲逆水性障而塞之,奪洪河之正流,使人力斡而回注,此大禹之所不能,此其必不可者也。
” 熙甯十年,河大決于澶州曹村,北流斷絕,河道南徙,東彙于梁山張澤泺,分為二派,一合南清河入于淮,一合北清河入于海。
凡灌郡縣四十五而濮、齊、郓、徐尤甚,壞田逾三十萬頃。
臣按:此黃河入淮之始,然此特其支流由汴入泗至清河口入淮者耳。
又,劉彜、程昉言:二股河北流今已閉塞,然禦河水由冀州下流尚當疏導,以絕河患。
元至大三年,河北河南道廉訪司言:黃河伏槽之時水勢似寬,觀之不足為害,一遇霖潦,湍浪迅猛,自孟津以東,土性疏薄兼帶沙鹵,一失導洩之功,崩潰決溢可立而待。
河至杞縣三氵義口播而為三,蓋亦有年,其後二氵義湮塞,三河之水合而為一,下流既不通暢,自然上溢為災,即今水勢趨下,有複钜野、梁山之意,蓋河性遷徙無常,苟不預防,不出數年曹、濮、濟、郓蒙害必矣。
宜妙選廉幹深知水利之人專職其事,頻為巡視,謹其防護,職掌既專則事功可立,較之河已決溢、民已被害然後鹵莽修治以勞民者不同矣。
至正四年夏,久雨河溢決堤,瀕河郡邑濟甯、單州、虞城、砀山、金鄉、魚台、豐沛、定陶、楚丘、武城以至曹州、東明、钜野、郓城、嘉祥、汶上、任城等處皆罹水患,水勢北侵安山,沿入會通運河。
其後集群議,都漕運使賈魯議欲疏塞并舉挽河使東行以複故道,丞相托克托韪其策,以魯為總治河防使,發民丁十五萬人,自四月至十一月諸掃諸堤成,河乃複故道,南彙于淮,又東入于海。
歐陽玄曰:“治河一也,有疏、有浚、有塞三者異焉,酾河之流因而導之謂之疏,去河之淤因而深之謂之浚,抑河之暴因而扼之謂之塞。
”又曰:“賈魯有言,水工之功視土工之功為難,中流之功視河濱之功為難,決河口視中流又難,北岸之功視南岸為難。
用物之效,草雖至柔,柔能狎水,水漬之生泥,泥與草并力,重如碇,然維持夾輔,纜索之功實多。
” 餘阙曰:“中原之地平曠夷衍,無洞庭、彭蠡以為之彙,故河嘗橫潰為患,其勢非多為之委以殺其流未可以力勝也,故禹之治河,自大咺而下則析為三渠,大陸而下則播為九河,然後其委多,河之大有所瀉而其力有所分而患可平也,此禹治河之道也。
自周定王時河始南徙,訖于漢而禹之故道失矣,故西京時受害特甚,雖以武帝之才,乘文、景富庶之業,而一瓠子之微終不能塞而付之無可奈何而後已。
自瓠子再決而其流為屯氏諸河,其後河入千乘而德隸之河又播為八,漢人指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