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五

關燈
之,王(楚平王)曰吾未撫吾民,今(謂城州來也)亦如之而城州來以挑吳,能無敗乎?”侍者(戍之侍者)曰:“王施(施恩德)舍(舍逋負)不倦,息民五年,可謂撫之矣。

    ”戍曰:“吾聞民樂其性而無寇仇,今宮室無量,民人日駭勞罷(音疲)死轉,忘寝與息,非撫之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沈尹戍此言人君之欲用民力必先有以撫之,所以撫之之道在乎節用于内而樹德于外。

    蓋用不節則必美衣食、厚用度、營宮室、廣廟宇,财費于内、力疲于外,而民不安其居、不遂其生,勞苦罷困、死亡轉徙,而林林而生、總總而處者皆不得樂其性,而且為吾之寇仇矣,為人上者可不畏哉? 哀公十一年,季孫欲以田賦,使冉有訪諸仲尼,仲尼不對而私于冉有曰:“君子之行(政事)也,度于禮,施取于厚,事舉其中,斂從其薄,如是則以丘(丘十六井,是賦之常法)亦足矣。

    ” 臣按:施取于厚即所謂食壯者之食也,事舉其中即所謂任老者之事也,斂從其薄即所謂不厚斂于民也,此三言者聖人雖為季孫發而以告冉有,後世人主行事以禮、用民以寬,要當以是為法。

     《王制》:用民之力,歲不過三日。

     孔穎達曰:“《周禮》均人豐年旬用三日、中年旬用二日、無年旬用一日,年歲不同,雖豐不得過三日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用民力如治城郭、塗巷、溝渠、宮廟之類,若師旅之事則不拘此制。

    又曰:凡使民,任老者之事,食壯者之食。

     臣按:先儒謂老者食少而功亦少、壯者功多而食亦多,今之使民雖少壯但責以老者之功程,雖老者亦食以少者之飲食,寬厚之至也。

     八十者一子不從政(從政謂給公家之力役),九十者其家不從政,廢疾非人不養者一人不從政,父母之喪三年不從政,齊衰、大功之喪三月不從政,将徙(欲去者)于諸侯三月不從政,自諸侯來徙(已來者)家期不從政。

     臣按:昔人有言,夫人莫衰于老,莫苦于疾,莫憂于喪,莫勞于徙,此王政之所宜恤者,故皆不使之從政焉。

    如是,則老耄者得以終其天年,廢疾者得以全其身體,居喪者盡送終之禮,遷徙者無失所之虞,是亦仁政之一端也。

     孔子曰:“張(張弓弦也)而不弛(落弓弦也),文、武弗能也。

    弛而不張,文、武弗為也。

    一張一弛,文、武之道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此章孔子因子貢觀蠟之問而以弓喻民以答之,謂弓之為器,久張而不弛則力必絕,如民久勞苦而不休息則其力必憊;久弛而不張則體必變,如民久休息而不勞苦則其志必逸。

    弓必有時而張如民必有時而勞,弓必有時而弛如民必有時而息。

    一于勞苦,民将不堪,雖文王、武王有所不能治也;一于逸樂則民将廢業,則文王、武王必不為此也。

    然則果如之何而可?曰不久張以著其仁,不久弛以著其義。

     子曰:“使民以時。

    ”朱熹曰:“時謂農隙之時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朱熹解此章謂時為農隙之時,至《孟子》不違農時章則又解曰農時謂春耕、夏耘、秋收之時,凡有興作不違此時,至冬乃役之也。

    臣竊以謂歲時有早晚,氣候有寒暑,農事有劇易,事體有緩急,人君遇有興作,必當順天之時、量事之勢、适民之願,苟堕指裂肌之時、爍石流金之候,農務方殷、饑寒切體而欲有所營為,可乎?所謂時者非但謂農時,各随時而量其可否可也。

     魯人為長府,闵子骞曰:“仍舊貫如之何,何必改作?”王安石曰:“改作勞民傷财,在于得已,則不如仍舊貫之善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古人必不得已而後改作,非甚不得已必不肯快一己之私意,廢前人之成功。

    安石能為此言,至其為相乃變祖宗之法,何哉? 魯定公問于顔回曰:“子亦聞東野畢之善禦乎?”對曰:“善則善矣,然其馬将必佚。

    ”公曰:“何以知之?”對曰:“以政知之。

    昔者帝舜巧于使民、造父巧于使馬,舜不窮其民力、造父不窮其馬力,是以舜無佚民、造父無佚馬。

    今東野畢之禦也,升馬執辔銜體正矣,步驟馳騁朝禮畢矣,曆險緻遠馬力盡矣,然而猶乃求馬不已,臣以此知之。

    ”公曰:“吾子之言其義大矣,願少進乎。

    ”回曰:“鳥窮則啄,獸窮則攫,人窮則詐,馬窮則佚,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無危者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《家語》此章,顔子謂舜不窮其民是以無佚民,由是推之,則桀纣窮其民所以有佚民,而緻危亡之禍也可知已。

    後世人主,其尚無以苛政虐刑以窮其民哉。

     漢高祖七年,民産子複勿事二歲。

     宣帝地節四年,諸有大父母、父母喪者勿繇事,使得收斂送終,盡其子道。

     臣按:地節之诏即推廣《王制》父母之喪三年不從政之意,高帝七年令民産子複勿事二歲,豈非古人保胎息之遺意欤?漢世去古未遠,愛養元元之心猶有三代餘風,已死也而憫其喪,未生也而保其胎,人君以此為政,則其國祚之長豈不宜哉。

     以上論寬民之力 ▲湣民之窮 《書大禹谟》:不虐無告,不廢困窮,惟帝時克。

    真德秀曰:“易虐者不虐,易廢者不廢,皆自克艱一念為之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帝舜然禹克艱之言而及于無告困窮者,蓋人君以一人而為億兆人之父母,要必億兆人皆得其所,然後一人克盡其道。

    君道厥惟艱哉,是以人君欲盡克艱之道、布德于有生之民非難,而施惠于無告之民為難也。

    不虐無告,不廢困窮,帝舜不敢謂其必能而歸之于堯。

    孔子謂堯、舜以博施濟衆為病,亦此意欤?雖然,人君富有四海,苟恻然興念則澤無不被矣,夫豈難事而必謂帝堯然後時克哉?噫!樹藝者培其方長非難,而蘇其枯槁為難;業醫者已其疾病非難,而起其膏肓為難。

    後世帝王有志于堯、舜之治而思盡君道之難者,發政施仁烏可後此? 《無逸》:懷保小民,惠鮮鳏寡。

     蔡沈曰:“于小民則懷保之,于鳏寡則惠鮮之。

    惠鮮者,鳏寡之人垂首喪氣,赉予周給之使有生意。

    ” 臣按:昔帝舜告大禹以帝堯克艱之道,而以不虐無告、不廢困窮為言;今周公告成王以文王無逸之實,而以懷保小民、惠鮮鳏寡為言。

    是知自古帝王所以克艱、其君而所以無逸者,必先于發政施仁,而所以發政施仁者必先于天民之無告者,前聖、後聖其揆一也。

     《詩正月》篇:哿矣富人,哀此茕獨。

     朱熹曰:“亂世富人猶或可勝茕獨甚矣,此孟子所以言發政施仁必先鳏寡孤獨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民之生也有富有貧,其富者雖不幸而孤獨鳏寡,然猶有以為養生送死之具,惟夫既孤獨鳏寡矣而又貧窭乏絕焉,生無以為生,死無以為死,其尤可哀哉。

    是以帝王之施仁政也,又于其中較其淺深而為之赒恤,使之均得其所焉。

     《周禮》曰:大司徒以保息六養萬民,三曰振窮。

    鄭玄曰:“天民之窮者有四,曰鳏、曰寡、曰孤、曰獨。

    ” 臣按:民之生也,少者賴父母以鞠之,老者賴子孫以養之,生有衣食之資,死有葬祭之具,則其生遂而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