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五
關燈
小
中
大
也。
粟米、布帛生于地、長于時、聚于力,非可一日成也,一日弗得則饑寒至,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。
” 又曰:“方今之務,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。
欲民務農在于貴粟,粟者,王者大用、政之本務。
” 臣按:晁錯以此告于文帝,欲其為民開資财之道,所以開之之要在于務民于農桑,薄賦斂、廣蓄積以實倉廪、備水旱而已。
而其末又言“方今之務,莫若使民務農。
務農在于貴粟,粟者,王者大用、政之本務”,人君誠貴五谷而賤金玉,民知人君所貴在此,則鹹知所貴重矣。
九重之上誠躬行節儉而捐棄金玉,切切焉勸農桑、抑末作,則天下之民鹹趨于南畝而惟農之是務矣。
景帝後三年,诏曰:“農,天下之本也。
黃金、珠玉,饑不可食,寒不可衣,以為币用不識其終始。
間歲或不登,意為末者衆,農民寡也。
其令郡國務勸農桑,益種樹,可得衣食物,吏發民若取庸(取其資以雇庸)采黃金、珠玉者,坐贓為盜,二千石聽者與同罪。
” 臣按:“農,天下之本也”之一言者,文帝之诏凡三見焉,而景帝、武帝亦皆以是言冠于诏之先,漢人去古未遠,猶知所重也。
後世往往重珠玉而輕谷粟,是不知所重也。
景帝此诏令郡國務勸農桑、益種樹,可得衣食物,其知所重矣乎。
以上論重民之事 ▲寬民之力 《易兌》之彖曰:說以先民,民忘其勞;說以犯難,民忘其死。
說之大,民勸矣哉。
程頤曰:“君子之道其說于民,如天地之施,感于其心而說服無斁,故以之先民則民心說随而忘其勞,率之以犯難則民心說服于義而不恤其死。
說道之大,民莫不知勸,勸謂信之而勉力順從人君之道。
以人心說服為本,故聖人贊其大。
” 臣按:此《兌》卦之彖辭。
兌之義,說也。
兌上為君,兌下為民,有君、民相說之象。
人君之用民力必以說服為本,有事而欲與民趨之,則思曰此民所說乎不說乎?苟民心說也則先以趨之,則民知上之勞我所以逸我也,鹹忘其為勞矣;有難而欲與民犯之,則民知上之死我所以生我也,鹹忘其為死矣。
人君之欲用民力,察夫事之理而得其正,體夫民之心而同其欲,必為天下而不為一家,必為衆人而不為一己,然後為之則民無不勸勉順從者矣。
《節》之彖曰:節以制度,不傷财不害民。
程頤曰:“聖人立制度以為節,故能不傷财害民。
人欲之無窮也,苟非節以制度,則侈肆至于傷财、害民矣。
” 臣按:此《節》卦之彖。
節之為言有限而止也,為卦下兌上坎,澤上有水,其容有限,故為節。
聖人體節之義則立為制度,量入為出,無過取,無泛用,甯損己而益人,不厲民以适己,則必不至于傷财,不傷财則不至于害民矣。
《詩靈台》之一章曰:經始靈台,經之營之。
庶民攻之,不日成之。
經始勿亟,庶民子來。
朱熹曰:“國之有台,所以望氛祲、察災祥、時觀遊、節勞佚也。
文王之台,方其經度營表之際而庶民已來作之,所以不終日而成也。
雖文王心恐煩民,戒令勿亟而民心樂之,如子趨父事,不召自來也。
孟子曰:‘文王以民力為台為沼,而民歡樂之,謂其台曰靈台,謂其沼曰靈沼。
’此之謂也。
” 臣按:人君之用民力以興土木之工,必若文王之作靈台将以望氛祲、察災祥、時觀遊、節勞佚然後為之,是其所以為此台者非專以适己,蓋不得已、不得不為者也。
故其雖用民力,民反歡樂之,若秦之阿房、漢之長楊、五柞則是勞民以奉己也,民安得而不怨恨之哉?民怨則國不安,危亡之兆也。
《周禮》:小司徒之職,乃均土地,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數。
上地家七人(一夫受田百畝,七口以上授以上等之地),可任也者家三人(可任力役者每家三人);中地家六人,可任也者二家五人(二家共五人);下地家五人,可任也者家二人。
凡起徒役,毋過家一人,以其餘為羨(正卒之外皆為羨卒),惟田與追胥竭作(惟田獵與逐捕、寇盜,則正卒、羨卒皆作)。
臣按:成周盛時,其役民也因其受田之高下以定其力役之多寡,故其事力相稱而其為役也适平,及其徒役之起,又不過家用一人,非田獵與追胥不至于并行也,非若後世不複考其人之數、不複量其人之産,一切征發,乃至于盡室而行焉。
鄉大夫之職,以歲時登其夫家之衆寡,辨其可任者。
國中自七尺以及六十(七尺年二十)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(六尺年十五)皆征之。
其舍者(謂不征者),國中貴者、賢者、能者、服公事者、老者、疾者皆舍。
旅師,凡新(新徙來者)之治皆聽之,使無征役。
臣按:成周力役之征必稽考其版籍之數,以辨其事力之任否,地近而役多者則征之遲而舍之早,地遠而役少者則征之早而舍之遲,非若後世役民,往往勞近而寬遠,政與古人相反也。
是以自古明王尤轸念畿甸之民,無事之時常加寬恤,蓋以有事之時必賴其用故也。
然不獨寬其國中之民而已,凡國之中貴而有爵者、賢而有德者、能而有才者、服勞公事者、老者、疾者皆複除之,與夫新之治則無征役,兇劄之歲則無力政,凡此皆先王行役民之義而存仁民之心。
均人(凡均力役之政)以歲上下,豐年則公旬(音均)用三日焉,中年則公旬用二日焉,無年則公旬用一日焉,兇劄(兇謂饑荒,劄謂疾疫)則無力政(并與力政免之)。
臣按:此即《王制》所謂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者也,然又因歲時之豐歉以定役數之多寡,是以三代盛時之民,以一人之身、八口之家,于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之間無一日而不自營其私也,所以為公者僅三日焉耳。
後世驅民于鋒镝,起民以繇戍,聚民以工作,蓋有一歲之間在官之日多而家居之日少,甚者乃至于終歲勤苦而無一日休者。
嗚呼,民亦不幸而不生于三代之前哉。
雖然,萬古此疆界、萬古此人民也,上之人誠能清心省事,不窮奢而極欲,不好大而喜功,庶幾人民享太平之福哉。
《春秋》:僖公二十年春,新作南門。
胡安國曰:“書新作南門,譏用民力于所不當為也。
《春秋》凡用民力得其時制者猶書于策,以見勞民為重事,而況輕用于所不當為者乎?” 臣按:人君之用民力,非不得已不可用也。
蓋君以養民為職,所以養之者非必人人而食之、家家而給之也,惜民之力而使之得以盡其力于私家,而有以為仰事俯育之資、養生送死之具,則君之職盡矣。
孔子作《春秋》,于魯僖之作泮宮則不書,複宮則不書,而于作南門則書之。
不徒書之而且加以新作之辭,以見泮宮、宮乃魯國之舊制,有以舉之則不可廢,雖欲不修不可得也,如此而用民力亦不為過,若夫南門,魯國舊所無也,雖不作之亦無所加損,何必勞民力以為此無益之事,此聖人所以譏之欤? 《左傳》:昭公十九年,楚人城州來,沈尹戍曰:“楚人必敗。
昔吳滅州來(在昭十三年),子旗請伐
粟米、布帛生于地、長于時、聚于力,非可一日成也,一日弗得則饑寒至,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。
” 又曰:“方今之務,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。
欲民務農在于貴粟,粟者,王者大用、政之本務。
” 臣按:晁錯以此告于文帝,欲其為民開資财之道,所以開之之要在于務民于農桑,薄賦斂、廣蓄積以實倉廪、備水旱而已。
而其末又言“方今之務,莫若使民務農。
務農在于貴粟,粟者,王者大用、政之本務”,人君誠貴五谷而賤金玉,民知人君所貴在此,則鹹知所貴重矣。
九重之上誠躬行節儉而捐棄金玉,切切焉勸農桑、抑末作,則天下之民鹹趨于南畝而惟農之是務矣。
景帝後三年,诏曰:“農,天下之本也。
黃金、珠玉,饑不可食,寒不可衣,以為币用不識其終始。
間歲或不登,意為末者衆,農民寡也。
其令郡國務勸農桑,益種樹,可得衣食物,吏發民若取庸(取其資以雇庸)采黃金、珠玉者,坐贓為盜,二千石聽者與同罪。
” 臣按:“農,天下之本也”之一言者,文帝之诏凡三見焉,而景帝、武帝亦皆以是言冠于诏之先,漢人去古未遠,猶知所重也。
後世往往重珠玉而輕谷粟,是不知所重也。
景帝此诏令郡國務勸農桑、益種樹,可得衣食物,其知所重矣乎。
以上論重民之事 ▲寬民之力 《易兌》之彖曰:說以先民,民忘其勞;說以犯難,民忘其死。
說之大,民勸矣哉。
程頤曰:“君子之道其說于民,如天地之施,感于其心而說服無斁,故以之先民則民心說随而忘其勞,率之以犯難則民心說服于義而不恤其死。
說道之大,民莫不知勸,勸謂信之而勉力順從人君之道。
以人心說服為本,故聖人贊其大。
” 臣按:此《兌》卦之彖辭。
兌之義,說也。
兌上為君,兌下為民,有君、民相說之象。
人君之用民力必以說服為本,有事而欲與民趨之,則思曰此民所說乎不說乎?苟民心說也則先以趨之,則民知上之勞我所以逸我也,鹹忘其為勞矣;有難而欲與民犯之,則民知上之死我所以生我也,鹹忘其為死矣。
人君之欲用民力,察夫事之理而得其正,體夫民之心而同其欲,必為天下而不為一家,必為衆人而不為一己,然後為之則民無不勸勉順從者矣。
《節》之彖曰:節以制度,不傷财不害民。
程頤曰:“聖人立制度以為節,故能不傷财害民。
人欲之無窮也,苟非節以制度,則侈肆至于傷财、害民矣。
” 臣按:此《節》卦之彖。
節之為言有限而止也,為卦下兌上坎,澤上有水,其容有限,故為節。
聖人體節之義則立為制度,量入為出,無過取,無泛用,甯損己而益人,不厲民以适己,則必不至于傷财,不傷财則不至于害民矣。
《詩靈台》之一章曰:經始靈台,經之營之。
庶民攻之,不日成之。
經始勿亟,庶民子來。
朱熹曰:“國之有台,所以望氛祲、察災祥、時觀遊、節勞佚也。
文王之台,方其經度營表之際而庶民已來作之,所以不終日而成也。
雖文王心恐煩民,戒令勿亟而民心樂之,如子趨父事,不召自來也。
孟子曰:‘文王以民力為台為沼,而民歡樂之,謂其台曰靈台,謂其沼曰靈沼。
’此之謂也。
” 臣按:人君之用民力以興土木之工,必若文王之作靈台将以望氛祲、察災祥、時觀遊、節勞佚然後為之,是其所以為此台者非專以适己,蓋不得已、不得不為者也。
故其雖用民力,民反歡樂之,若秦之阿房、漢之長楊、五柞則是勞民以奉己也,民安得而不怨恨之哉?民怨則國不安,危亡之兆也。
《周禮》:小司徒之職,乃均土地,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數。
上地家七人(一夫受田百畝,七口以上授以上等之地),可任也者家三人(可任力役者每家三人);中地家六人,可任也者二家五人(二家共五人);下地家五人,可任也者家二人。
凡起徒役,毋過家一人,以其餘為羨(正卒之外皆為羨卒),惟田與追胥竭作(惟田獵與逐捕、寇盜,則正卒、羨卒皆作)。
臣按:成周盛時,其役民也因其受田之高下以定其力役之多寡,故其事力相稱而其為役也适平,及其徒役之起,又不過家用一人,非田獵與追胥不至于并行也,非若後世不複考其人之數、不複量其人之産,一切征發,乃至于盡室而行焉。
鄉大夫之職,以歲時登其夫家之衆寡,辨其可任者。
國中自七尺以及六十(七尺年二十)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(六尺年十五)皆征之。
其舍者(謂不征者),國中貴者、賢者、能者、服公事者、老者、疾者皆舍。
旅師,凡新(新徙來者)之治皆聽之,使無征役。
臣按:成周力役之征必稽考其版籍之數,以辨其事力之任否,地近而役多者則征之遲而舍之早,地遠而役少者則征之早而舍之遲,非若後世役民,往往勞近而寬遠,政與古人相反也。
是以自古明王尤轸念畿甸之民,無事之時常加寬恤,蓋以有事之時必賴其用故也。
然不獨寬其國中之民而已,凡國之中貴而有爵者、賢而有德者、能而有才者、服勞公事者、老者、疾者皆複除之,與夫新之治則無征役,兇劄之歲則無力政,凡此皆先王行役民之義而存仁民之心。
均人(凡均力役之政)以歲上下,豐年則公旬(音均)用三日焉,中年則公旬用二日焉,無年則公旬用一日焉,兇劄(兇謂饑荒,劄謂疾疫)則無力政(并與力政免之)。
臣按:此即《王制》所謂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者也,然又因歲時之豐歉以定役數之多寡,是以三代盛時之民,以一人之身、八口之家,于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之間無一日而不自營其私也,所以為公者僅三日焉耳。
後世驅民于鋒镝,起民以繇戍,聚民以工作,蓋有一歲之間在官之日多而家居之日少,甚者乃至于終歲勤苦而無一日休者。
嗚呼,民亦不幸而不生于三代之前哉。
雖然,萬古此疆界、萬古此人民也,上之人誠能清心省事,不窮奢而極欲,不好大而喜功,庶幾人民享太平之福哉。
《春秋》:僖公二十年春,新作南門。
胡安國曰:“書新作南門,譏用民力于所不當為也。
《春秋》凡用民力得其時制者猶書于策,以見勞民為重事,而況輕用于所不當為者乎?” 臣按:人君之用民力,非不得已不可用也。
蓋君以養民為職,所以養之者非必人人而食之、家家而給之也,惜民之力而使之得以盡其力于私家,而有以為仰事俯育之資、養生送死之具,則君之職盡矣。
孔子作《春秋》,于魯僖之作泮宮則不書,複宮則不書,而于作南門則書之。
不徒書之而且加以新作之辭,以見泮宮、宮乃魯國之舊制,有以舉之則不可廢,雖欲不修不可得也,如此而用民力亦不為過,若夫南門,魯國舊所無也,雖不作之亦無所加損,何必勞民力以為此無益之事,此聖人所以譏之欤? 《左傳》:昭公十九年,楚人城州來,沈尹戍曰:“楚人必敗。
昔吳滅州來(在昭十三年),子旗請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