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五

關燈
稅,以桑為均(繭之多寡以葉為均齊)。

     《祭義》:古者天子、諸侯必有公桑蠶室,君皮弁素積,蔔三宮之夫人世婦之吉者,使入蠶于蠶室。

    歲既單(盡也)矣,世婦卒蠶,奉繭以示于君,遂獻繭于夫人,夫人缫以為黼黻文章。

    服既成,君服以祀先王、先公,敬之至也。

     《祭統》:天子親耕于南郊以共齊盛,王後蠶于北郊以共純(讀作缁)服。

    天子、諸侯非莫耕也,王後、夫人非莫蠶也。

     張栻曰:“周家建國,自後稷以農事為務,曆世相傳,其君子則重稼穑之事,其室家則躬織之勤,相與咨嗟歎息,服習乎艱難,詠歌其勞苦,此實王業之根本也。

    如周公之告成王,其見于《詩》有若《七月》,皆言農桑之候也;其見于《書》有若《無逸》,則欲其知稼穑之艱難、知小人之依也,帝王所傳心法之要端在乎此。

    夫治常生于敬畏而亂常起于驕肆,使為國者每念乎稼穑之勞,而其後妃又不忘乎織之事,則心不存焉者寡矣,何者?其必嚴恭朝夕而不敢怠也,其必懷保小民而不敢康也,其必思天下之饑寒若己饑寒之也,是心常存則驕矜放肆何自而生,豈非治之所由興也欤?美哉,周之家法也。

    其後幽王惑褒姒而廢正後,以召犬戎之禍,而詩人刺之曰‘婦無公事,休其蠶織’,蓋推其禍端,良由稼穑、織之事不聞于耳、不動于心,以至于此。

    故誦《葛覃》‘服之無斁’之章則知周之所以興,誦‘休其蠶織’之章則知周之所以衰,其得失所自豈不較著乎?” 臣按:天子之尊,非無可耕之人也,而必躬耕以供宗廟之粢盛;後妃之貴,非無可織之人也,而必躬蠶以為祭祀之服飾。

    所以然者,非但身緻其誠信以事神明而已也,亦将以其身為天下農夫蠶婦之帥先也。

    由是畎畝之間、闾閻之下,聞其風教者莫不曰以天子之尊、後妃之貴猶不廢耒耜、機杼之業,況吾侪小人乎?夫然将見田裡無不耕之夫、室家無不織之女,人人有業、家家務本,自然無遊手之民、末作之技,家給而人足,盜息而訟簡,民所以為生者益固,國所以藏富者益厚矣。

    張栻以為王業之根本于是乎在,然推其根本之所以立則又在乎朝廷之上、宮闱之間,其言深至切要,所謂“帝王所傳心法之要端在乎此”,誠非虛語也。

    伏望明主于燕閑之暇留神垂覽,天下人民不勝大願。

     《國語》:周宣王即位,不藉千畝,虢文公谏曰:“不可。

    夫民之大事在農,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,民之蕃庶于是乎生,事之共給于是乎在,和協輯睦于是乎興,财用繁殖于是乎始,敦龐純固于是乎成,是故稷為大官。

    古者太史順時(視也)土,陽瘅(厚也)憤(積也)盈,土氣震發,農祥(房星也)晨正(立春之日晨中于中),日月底于天廟(營室),土乃脈發。

    先時九日,太史告稷曰:‘自今至于初吉(二月朔日),陽氣俱烝,土膏其動。

    弗震弗渝,脈其滿眚(災也),谷乃不殖。

    ’稷以告王曰:‘史帥陽官(春官)以命我司事(主農事官)曰:距今九日,土其俱動,王其祗祓(祓除),監農不易。

    ’王乃使司徒鹹戒公卿、百吏、庶民,司空除壇于藉,命農大夫鹹戒農用。

    先時五日,瞽告有協風至,王即齊宮,百官禦事,各三日。

    王乃淳濯飨醴,及期,郁人薦鬯,犧人薦醴,王祼鬯,乃行,百吏、庶人畢從。

    及藉,後稷監之,膳夫、農正陳藉禮,太史贊王,王敬從之。

    王耕一垡,班三之,庶人終于千畝。

    其後稷省功,太史監之;司徒省民,太師監之。

    畢,宰夫陳飨,膳宰監之。

    膳夫贊王,王歆大牢,班嘗之,庶人終食。

    是日也,瞽率、音官以省風土。

    廪于藉東南,鐘而藏之,而時布于農。

    稷則遍戒百姓,紀農協功,曰:‘陰陽分布,震雷出滞。

    ’土不備墾,辟在司寇。

    乃命其旅(衆也)曰:‘徇(行也),農師一之(先往),農正再之,後稷三之,司空四之,司徒五之,太保六之,太師七之,太史八之,宗伯九之,王則大徇。

    耨獲亦如之。

    ’民用莫不震動,恪恭于農,修其疆畔,日服其枿,不解于時,财用不乏,民用和同。

    是時也,王事唯農是務,無有求利于其官以幹農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《詩序》“《載芟》,春藉田而祈社稷也”,箋言:“藉田,甸師氏所掌。

    王載耒耜,所耕之田,天子千畝,諸侯百畝。

    藉之言借也,借民力治之,故謂之藉。

    ”疏謂:“王一耕之而使庶民芸芓終之,是借民者借此甸師之徒也。

    ”《漢書》注韋昭亦以借民力為言,臣瓒謂:“帝躬耕為天下先,不得以假借為稱。

    藉謂蹈藉也。

    ”顔師古是瓒說,引宣王不藉千畝虢文公谏為證明其非假借也。

    以臣觀之,二說相須其義始備。

    夫以千畝之田,非一人一日所能盡,意其始也蹈藉田畝以躬三推之儀,終也假借民力以終千畝之制爾。

    自周以後迄于唐、宋,此禮不廢,然耕藉田者必祀先農。

    我列聖躬祀先農行藉田禮如古制,非徒以供宗廟之粢盛,實所以重農事以勸相天下之民,使興起農功也。

     漢文帝二年正月,诏曰:“夫農,天下之本也。

    其開藉田,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。

    ” 九月,又诏曰:“農,天下之大本也,民所恃以生也,而民或不務本而事末,故生不遂。

    朕憂其然,故今茲親率群臣農以勸之,其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。

    ” 文帝又诏皇後親桑以奉祭服,為天下先。

     景帝後二年,诏曰:“雕文刻镂,傷農事者也;錦繡纂組,害女紅(工也)者也。

    農事傷則饑之本也,女紅害則寒之原也,夫饑寒并至而能亡為非者,寡矣。

    朕親耕、後親桑以奉宗廟粢盛、祭服,為天下先,不受獻,減大官,省繇賦,欲天下務農蠶,素有畜積以備災害。

    ” 臣按:成周之後,最重農者莫如漢,文、景二帝尤惓惓焉,非徒有是虛文也,而減租之诏歲下,雖以武帝之窮奢好武,下至舟車皆有算,而于田租則未嘗有加焉,茲則所謂誠于憫農之實惠也。

    自是而後,君非不耕藉田,後非不親蠶,非不下憫農之诏,非不敕守令以勸相,然皆尚虛文而已,非實惠也,是故農不必勸也,能無擾之足矣。

    善乎,柳宗元之言曰:“長人者好煩其令,若甚憐焉而卒以禍,旦暮吏來而呼曰:官命促爾耕、勖爾植、督爾獲。

    蚤缲而緒,蚤織而縷,字而幼孩,遂而雞豚,鳴鼓而聚之,擊木而召之,小人辍飧饔以勞,吏者且不得暇,又何以蕃其生而安其性耶?臣願仁聖在上,思王業之所本,念小人之所依,禁遊惰則為之者衆,省繇役則不奪其時,減租賦則不罄所有,是雖不下憫農之诏而人皆知其有憫念之心,不設勸農之官而人皆受其勸相之惠,田裡小民不勝多幸。

    ” 晁錯言于文帝曰:“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,非能耕而食之、織而衣之也,為開其資财之道也。

    民貧則奸邪生,貧生于不足,不足生于不農,不農則不地著,不地著則離鄉輕家,民如鳥獸,雖有高城深池、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。

    民者在上所以牧之,趨利如水走下四方,亡擇也。

    夫珠玉、金銀,饑不可食,寒不可衣,然而衆貴之者,以上用之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