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五
關燈
小
中
大
▲重民之事
《舜典》:咨,十有二牧(養民之官),曰食哉惟時。
朱熹曰:“王政以食為首,農事以時為先,舜言足食之道,惟在于不違農時也。
” 臣按:君之所以治者以民,民之所以生者以食,食之所以足者以農,農之所以耕者以時,人君所以設為州牧以子養乎民,使之得以遂其生。
欲遂其生,日食不可阙;欲足其食,農時不可違,此帝舜所以咨牧而必以食為先而勉之以時也。
帝曰:“棄,黎民阻饑(厄也),汝後稷,播(布也)時百谷。
” 臣按:帝舜于咨四嶽求奮事功熙帝載之後,即首命棄以仍其舊職,而後繼之敷教明刑之官,則農事在所重而當先可知矣。
周公作《無逸》曰:君子所其無逸,先知稼穑之艱難乃逸,則知小人之依。
蔡沈曰:“農之依田猶魚之依水、木之依土,魚無水則死,木無土則枯,民非稼穑則無以生也。
故舜自耕稼以至為帝,禹稷躬稼以有天下,文、武之基起于後稷。
四民之事莫勞于稼穑,生民之功莫盛于稼穑,周公發《無逸》之訓而首及乎此,有以哉!” 臣按:人君兢兢然所以居其身于無時暇逸之地者,必先知夫稼穑之艱難也。
備嘗其艱難之事而後居于逸樂之地,則知小人之所依矣。
小人所依在乎稼穑,為人上者烏可縱己之欲以妨農事而使之失其所依哉? 文王卑服即康功(安民之功)、田功(養民之功)。
孔穎達曰:“就田功知稼穑之艱難。
” 臣按:文王卑服,猶禹所謂惡衣服也。
文王于衣服之奉所性不存,專意于安民、養民之功,然不謂養民而謂之田者,周家以農事開國,自公劉以來鹹以稼穑為事,而文王尤專心田事,即是以為養民之功也。
《周頌》曰:嗟嗟臣工(群臣百官),敬爾在公(公家)。
王厘(賜也)爾成(成法),來咨來茹(度也)。
嗟嗟保介(農官之副),維莫之春(夏正三月)。
亦又何求?如何新畬(三歲田)。
于皇(歎美之辭)來牟(麥也),将受厥明(上帝之明賜也)。
明昭上帝,迄(至也)用康年(豐年也)。
命我衆人(甸徒),庤(具也)乃錢(铫也)镈(鋤也,二者皆田器),奄觀铚(獲禾短鐮)艾(獲也)。
嚴粲曰:“既嗟歎而告臣工,又嗟歎而戒保介,皆以重農之意告之也。
” 臣按:此周成王戒農官之詩,凡命他官皆無詩,而命農官獨有者,蓋以農者王政之本,周家以此開國,故重其事也。
成周盛時,其播時百谷之事具有成法,群臣百官容或有不盡知者,故于戒饬之際緻其深歎之言,而且加以敬之一辭,俾其詳考夫先王之成法以為三農之勸相,既不可失其時,又不可失其度,自耕種以至于收獲無一不循其序,凡舊田與夫新田無一不得其宜,官則盡其勸相之功,民則緻其耕治之力,一一皆如先王成法可也。
嗚呼,先王之世盡心于農事者如此,秦、漢以來豈複有事哉? 《噫嘻》,春夏祈谷于上帝也。
其詩曰:噫嘻(歎辭)成王,既昭(明也)假(格也)爾(田官也)。
率時(是也)農夫,播厥百谷。
駿(大也)發(耕也)爾私(私田),終三十裡(萬夫之田内方三十裡)。
亦服爾耕,十千維耦(兩人并耕)。
臣按:我朝學士朱善謂此詩舉成王之谥,則成王以後之詩也。
成王既置田官而戒命之,後王複遵其法而重戒之。
率時農夫,農官之職也。
播厥百谷,農夫之事也。
終三十裡,欲其地之無遺利也。
十千維耦,欲其人之無遺力也。
籲,古之帝王緻力于農事也如此,後世之君聽民自耕自獲,所以命官以治之者征租賦、督力役而已,能勿擾之使其得以盡力南畝已為幸矣,況求其戒敕農官勸相農民勤勤懇懇如是夫? 《周禮》:遂師巡其稼穑(春種曰稼,秋斂曰穑),而移用其民(謂此遂之民移用于彼遂也),以救其時事(謂如水潦暴至之類合力救之)。
遂大夫正歲簡(閱也)稼器(耒耜之類),修稼政。
三歲大比,則帥其吏而興(舉民之賢者能者),明其有功者(農功之修者則明之),屬其地治者(屬,聚也。
地事之治者)。
縣正趣(催促也)其稼事(謂耕耘、收斂之事)而賞罰之(勤者賞之,怠者罰之)。
長趣其耕耨,稽其女功(勸織事也)。
裡宰以歲時合耦于鋤(耦并耕也),以治稼穑趣其耕耨,行其秩叙(秩謂多寡,叙謂先後)。
司稼掌巡(行視)邦野之稼而辨穜(先種後熟)稑(後種先熟)之種,周知其名與其所宜地(所宜種之地),以為法而縣于邑闾。
臣按:《周禮》,周公緻太平之書也。
周家自後稷以來以農為國,故周公于《書》既作《無逸》以為其君告,使其知小民之所依而不敢逸豫;又于《詩》作《豳頌》以為其君誦,使其知王業之所起而不敢荒甯。
及其作《周官》也,一書之間設官分職,其間為農事者不一而足,或以巡稼穑,或以簡稼器,趨其耕耨,辨其種類,合耦以相助,移用以相救,行其秩叙,懸其法式,又于三歲大比以興其治田之,亦如大比之興賢能焉,或誅或賞、或興或廢,無非以為農事而已。
噫,周公之輔成王,陳言以獻忠于上者,惓惓以稼穑為言;建官以分治于下者,諄諄以農事為急,其知本乎! 《月令》:孟春之月,天子乃以元日(上辛也)祈谷于上帝,乃擇元辰(郊後吉日也),天子親載耒耜,措之于參(參乘之人)保介(衣甲也)之禦(禦,車也)間,帥三公、九卿、諸侯、大夫躬耕帝籍,天子三推(執耒而進謂之推),三公五推,卿諸侯九推。
又曰:王命布農事,命田(田畯也)舍(居也)東郊,皆修封疆(田之限域),審端徑術(術與遂通,田間溝洫也),善相(視也)丘陵阪險原隰土地所宜、五谷所殖,以教道民,必躬親之。
田事既饬,先定準直,農乃不惑。
臣按:天子籍田千畝,收其谷為祭祀之粢盛,故曰帝籍。
謂之籍者,借也,天子執耒而進,然後借民力以終之也。
古之天子非無人可耕也,而必躬為之者,豈專為供上帝之粢盛哉?亦以為天下之農民帥先爾。
天子既身為之帥先,又必命田畯之官居郊野之外以督其耕,修其封疆以防其交争,審端徑術以通其水道,善相丘陵、阪險、原隰以相其地勢高下、險易、燥濕,土地各有所宜,五谷各有所殖,教之使能其事,道之使達其理,皆須田畯躬親教饬之以定其準,使得其平定其直使得其正,則農民無所疑惑也。
籲,以九重之上、萬乘之尊猶且躬為之耕,則夫闾閻小民豈有不興起也哉? 季春之月,天子乃薦鞠衣(色如鞠花之黃)于先帝(薦衣以祈蠶)。
命野虞毋伐桑柘,具曲(簿也)植(槌也)籧(席之粗者)筐(筥之方者,四者皆蠶具),後妃齊戒親東鄉(去)躬桑,禁婦女毋觀(使不得為容觀之飾),省婦使(鹹省其他役)以勸蠶事。
蠶事既登,分繭稱絲,效功以共郊廟之服,毋有敢惰。
孟夏之月,蠶事畢,後妃獻繭(後妃受内命婦之獻),乃收繭
朱熹曰:“王政以食為首,農事以時為先,舜言足食之道,惟在于不違農時也。
” 臣按:君之所以治者以民,民之所以生者以食,食之所以足者以農,農之所以耕者以時,人君所以設為州牧以子養乎民,使之得以遂其生。
欲遂其生,日食不可阙;欲足其食,農時不可違,此帝舜所以咨牧而必以食為先而勉之以時也。
帝曰:“棄,黎民阻饑(厄也),汝後稷,播(布也)時百谷。
” 臣按:帝舜于咨四嶽求奮事功熙帝載之後,即首命棄以仍其舊職,而後繼之敷教明刑之官,則農事在所重而當先可知矣。
周公作《無逸》曰:君子所其無逸,先知稼穑之艱難乃逸,則知小人之依。
蔡沈曰:“農之依田猶魚之依水、木之依土,魚無水則死,木無土則枯,民非稼穑則無以生也。
故舜自耕稼以至為帝,禹稷躬稼以有天下,文、武之基起于後稷。
四民之事莫勞于稼穑,生民之功莫盛于稼穑,周公發《無逸》之訓而首及乎此,有以哉!” 臣按:人君兢兢然所以居其身于無時暇逸之地者,必先知夫稼穑之艱難也。
備嘗其艱難之事而後居于逸樂之地,則知小人之所依矣。
小人所依在乎稼穑,為人上者烏可縱己之欲以妨農事而使之失其所依哉? 文王卑服即康功(安民之功)、田功(養民之功)。
孔穎達曰:“就田功知稼穑之艱難。
” 臣按:文王卑服,猶禹所謂惡衣服也。
文王于衣服之奉所性不存,專意于安民、養民之功,然不謂養民而謂之田者,周家以農事開國,自公劉以來鹹以稼穑為事,而文王尤專心田事,即是以為養民之功也。
《周頌》曰:嗟嗟臣工(群臣百官),敬爾在公(公家)。
王厘(賜也)爾成(成法),來咨來茹(度也)。
嗟嗟保介(農官之副),維莫之春(夏正三月)。
亦又何求?如何新畬(三歲田)。
于皇(歎美之辭)來牟(麥也),将受厥明(上帝之明賜也)。
明昭上帝,迄(至也)用康年(豐年也)。
命我衆人(甸徒),庤(具也)乃錢(铫也)镈(鋤也,二者皆田器),奄觀铚(獲禾短鐮)艾(獲也)。
嚴粲曰:“既嗟歎而告臣工,又嗟歎而戒保介,皆以重農之意告之也。
” 臣按:此周成王戒農官之詩,凡命他官皆無詩,而命農官獨有者,蓋以農者王政之本,周家以此開國,故重其事也。
成周盛時,其播時百谷之事具有成法,群臣百官容或有不盡知者,故于戒饬之際緻其深歎之言,而且加以敬之一辭,俾其詳考夫先王之成法以為三農之勸相,既不可失其時,又不可失其度,自耕種以至于收獲無一不循其序,凡舊田與夫新田無一不得其宜,官則盡其勸相之功,民則緻其耕治之力,一一皆如先王成法可也。
嗚呼,先王之世盡心于農事者如此,秦、漢以來豈複有事哉? 《噫嘻》,春夏祈谷于上帝也。
其詩曰:噫嘻(歎辭)成王,既昭(明也)假(格也)爾(田官也)。
率時(是也)農夫,播厥百谷。
駿(大也)發(耕也)爾私(私田),終三十裡(萬夫之田内方三十裡)。
亦服爾耕,十千維耦(兩人并耕)。
臣按:我朝學士朱善謂此詩舉成王之谥,則成王以後之詩也。
成王既置田官而戒命之,後王複遵其法而重戒之。
率時農夫,農官之職也。
播厥百谷,農夫之事也。
終三十裡,欲其地之無遺利也。
十千維耦,欲其人之無遺力也。
籲,古之帝王緻力于農事也如此,後世之君聽民自耕自獲,所以命官以治之者征租賦、督力役而已,能勿擾之使其得以盡力南畝已為幸矣,況求其戒敕農官勸相農民勤勤懇懇如是夫? 《周禮》:遂師巡其稼穑(春種曰稼,秋斂曰穑),而移用其民(謂此遂之民移用于彼遂也),以救其時事(謂如水潦暴至之類合力救之)。
遂大夫正歲簡(閱也)稼器(耒耜之類),修稼政。
三歲大比,則帥其吏而興(舉民之賢者能者),明其有功者(農功之修者則明之),屬其地治者(屬,聚也。
地事之治者)。
縣正趣(催促也)其稼事(謂耕耘、收斂之事)而賞罰之(勤者賞之,怠者罰之)。
長趣其耕耨,稽其女功(勸織事也)。
裡宰以歲時合耦于鋤(耦并耕也),以治稼穑趣其耕耨,行其秩叙(秩謂多寡,叙謂先後)。
司稼掌巡(行視)邦野之稼而辨穜(先種後熟)稑(後種先熟)之種,周知其名與其所宜地(所宜種之地),以為法而縣于邑闾。
臣按:《周禮》,周公緻太平之書也。
周家自後稷以來以農為國,故周公于《書》既作《無逸》以為其君告,使其知小民之所依而不敢逸豫;又于《詩》作《豳頌》以為其君誦,使其知王業之所起而不敢荒甯。
及其作《周官》也,一書之間設官分職,其間為農事者不一而足,或以巡稼穑,或以簡稼器,趨其耕耨,辨其種類,合耦以相助,移用以相救,行其秩叙,懸其法式,又于三歲大比以興其治田之,亦如大比之興賢能焉,或誅或賞、或興或廢,無非以為農事而已。
噫,周公之輔成王,陳言以獻忠于上者,惓惓以稼穑為言;建官以分治于下者,諄諄以農事為急,其知本乎! 《月令》:孟春之月,天子乃以元日(上辛也)祈谷于上帝,乃擇元辰(郊後吉日也),天子親載耒耜,措之于參(參乘之人)保介(衣甲也)之禦(禦,車也)間,帥三公、九卿、諸侯、大夫躬耕帝籍,天子三推(執耒而進謂之推),三公五推,卿諸侯九推。
又曰:王命布農事,命田(田畯也)舍(居也)東郊,皆修封疆(田之限域),審端徑術(術與遂通,田間溝洫也),善相(視也)丘陵阪險原隰土地所宜、五谷所殖,以教道民,必躬親之。
田事既饬,先定準直,農乃不惑。
臣按:天子籍田千畝,收其谷為祭祀之粢盛,故曰帝籍。
謂之籍者,借也,天子執耒而進,然後借民力以終之也。
古之天子非無人可耕也,而必躬為之者,豈專為供上帝之粢盛哉?亦以為天下之農民帥先爾。
天子既身為之帥先,又必命田畯之官居郊野之外以督其耕,修其封疆以防其交争,審端徑術以通其水道,善相丘陵、阪險、原隰以相其地勢高下、險易、燥濕,土地各有所宜,五谷各有所殖,教之使能其事,道之使達其理,皆須田畯躬親教饬之以定其準,使得其平定其直使得其正,則農民無所疑惑也。
籲,以九重之上、萬乘之尊猶且躬為之耕,則夫闾閻小民豈有不興起也哉? 季春之月,天子乃薦鞠衣(色如鞠花之黃)于先帝(薦衣以祈蠶)。
命野虞毋伐桑柘,具曲(簿也)植(槌也)籧(席之粗者)筐(筥之方者,四者皆蠶具),後妃齊戒親東鄉(去)躬桑,禁婦女毋觀(使不得為容觀之飾),省婦使(鹹省其他役)以勸蠶事。
蠶事既登,分繭稱絲,效功以共郊廟之服,毋有敢惰。
孟夏之月,蠶事畢,後妃獻繭(後妃受内命婦之獻),乃收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