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三
關燈
小
中
大
地生齒而不得其心,猶不得也。
晁錯言于漢文帝曰:“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,饑之于食不待甘旨。
饑寒至身不顧廉恥,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,終歲不制衣則寒。
夫腹饑不得食、膚寒不得衣,雖慈母不能保其子,君安能以有其民哉?明主知其然也,故務民于農桑,薄賦斂、廣儲蓄以實倉廪、備水旱,故民可得而有也。
” 臣按:君之所以為君也以有民也,無民則無君矣。
君有民不知所以恤之,使其寒不得衣、饑不得食,兇年饑歲無以養其父母、育其妻子,而又從而厚征重斂,不時以苦之,非道以虐之,則民怨怼而生背畔之心,不為君有矣。
民不為君有,君何所憑借以為君哉?古之明主所以孜孜焉務民于農桑,薄稅斂、廣儲蓄以實倉廪、備水旱,使天下之民無間豐兇皆得飽食暖衣以仰事俯育,則常有其民而君位安、國祚長矣。
和帝時,魯恭上疏曰:“萬民者,天之所生。
天愛其所生猶父母愛其子,一物有不得其所者則天氣為之舛錯,況于人乎?故愛民者必有天報。
”臣按:魯恭謂愛民者必有天報,則害民者必有天殃可知矣。
唐太宗時,馬周上疏曰:“三代及漢,曆年多者八百,少者不減四百,良以恩結人心,人不能忘故也。
自是以降,多者六十年,少者才二十餘年,皆無恩于人,本根不固故也。
臣觀自古百姓愁怨,國未有不亡者,人主當修之于可修之時,不可悔之于既失之後。
” 臣按:唐三百年天下,太宗貞觀之世極盛之時也,馬周猶欲其修于可修之時而無悔于既失之後,況君非太宗而時不及貞觀,乃坐視百姓愁怨而略不一動心,可乎? 陳子昂曰:“天下有危機,禍福因之而生,百姓是也。
百姓安則樂其生,不安則輕其死,輕其死則天下亂矣。
” 臣按:子昂此言警切痛至,人主之于百姓要必使之皆樂其生而重其死,則禍亂無從作矣。
然則所以使之樂生重死者,其道何由?曰圓顱方趾之民莫不愛其身體氣力也、莫不愛其父母妻子也、莫不愛其田廬赀産也,上之人不以興作疲其筋力、不以刑法殘其體膚、不以征役散其父母妻子、不以誅求耗其田廬赀産,則凡民之所愛皆為其所有,民不幸而死猶不忍舍去,況舍去而死哉?為人上者誠能省刑罰、薄稅斂,不窮兵以黩武,不營作以勞人,則民鹹有樂生之願而無輕死之心,禍亂不作而君位永安、國祚無窮矣。
以上總論固本之道△蕃民之生 《周禮》:大司徒之職,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以佐王安擾邦國,以天下土地之圖周(遍也)知九州(揚、荊、豫、青、兖、雍、幽、冀、并也)之地域廣(橫也,東西為廣)輪(縱也,南北為輪)之數,辨其山(積石曰山)林(竹林曰林)、川(注渎曰川)澤(水鐘曰澤)、丘(土高曰丘)陵(大阜曰陵)、墳(水涯曰墳)衍(下平曰衍)、原(高平曰原)隰(下濕曰隰)之名物(十等之名與所生之物)。
又曰: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(謂十二分野之土各有所宜,辨其名謂白壤、黑墳之類,物謂所生之物),以相(占祝也)民宅而知其利害,以阜(猶盛也)人民,以蕃(蕃息也)鳥獸,以毓(育生也)草木,以任(就地所生,因民所能)土事,辨十有二壤(亦土也)之物而知其種,以教稼穑樹藝。
臣按:天地生人止于此數,天之所覆者雖無所不至,而地之所容者則有限焉,惟氣數之不齊而政治之異施,于是乎生民有盛有衰、生齒有多有寡焉。
是以為人上者必知其民之數以驗吾之政,又必有以知其地域之廣狹、長短以驗其民居之所容,辨其土地之寒暖燥濕以識其民性之所宜,察其民物之詳、審其利害之故,蕃鳥獸以為其衣食之資,毓草木以為其室器之用,别其土壤,教其稼穑,凡若此者無非以蕃民之生也。
民生既蕃,戶口必增,則國家之根本以固,元氣以壯,天下治而君位安矣。
大司徒以保息(謂安其民而使之蕃息)六養萬民,一曰慈幼(謂愛幼小),二曰養老(七十養于鄉),三曰振窮(闵其無告),四曰恤貧(助其不給),五曰寬疾(略其事任,保其正命),六曰安富(平其徭役,保其常産)。
李觏曰:“大司徒以保息六養萬民,六曰安富,謂平其徭役,不專取也。
孔子謂既庶矣富之,既富矣教之;管子言倉廪實知禮節,衣食足知榮辱。
然則民不富、倉廪不實、衣食不足而欲教以禮節,使民趨榮而避辱,難也。
田皆可耕,桑皆可蠶,材皆可饬,貨皆可通,
晁錯言于漢文帝曰:“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,饑之于食不待甘旨。
饑寒至身不顧廉恥,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,終歲不制衣則寒。
夫腹饑不得食、膚寒不得衣,雖慈母不能保其子,君安能以有其民哉?明主知其然也,故務民于農桑,薄賦斂、廣儲蓄以實倉廪、備水旱,故民可得而有也。
” 臣按:君之所以為君也以有民也,無民則無君矣。
君有民不知所以恤之,使其寒不得衣、饑不得食,兇年饑歲無以養其父母、育其妻子,而又從而厚征重斂,不時以苦之,非道以虐之,則民怨怼而生背畔之心,不為君有矣。
民不為君有,君何所憑借以為君哉?古之明主所以孜孜焉務民于農桑,薄稅斂、廣儲蓄以實倉廪、備水旱,使天下之民無間豐兇皆得飽食暖衣以仰事俯育,則常有其民而君位安、國祚長矣。
和帝時,魯恭上疏曰:“萬民者,天之所生。
天愛其所生猶父母愛其子,一物有不得其所者則天氣為之舛錯,況于人乎?故愛民者必有天報。
”臣按:魯恭謂愛民者必有天報,則害民者必有天殃可知矣。
唐太宗時,馬周上疏曰:“三代及漢,曆年多者八百,少者不減四百,良以恩結人心,人不能忘故也。
自是以降,多者六十年,少者才二十餘年,皆無恩于人,本根不固故也。
臣觀自古百姓愁怨,國未有不亡者,人主當修之于可修之時,不可悔之于既失之後。
” 臣按:唐三百年天下,太宗貞觀之世極盛之時也,馬周猶欲其修于可修之時而無悔于既失之後,況君非太宗而時不及貞觀,乃坐視百姓愁怨而略不一動心,可乎? 陳子昂曰:“天下有危機,禍福因之而生,百姓是也。
百姓安則樂其生,不安則輕其死,輕其死則天下亂矣。
” 臣按:子昂此言警切痛至,人主之于百姓要必使之皆樂其生而重其死,則禍亂無從作矣。
然則所以使之樂生重死者,其道何由?曰圓顱方趾之民莫不愛其身體氣力也、莫不愛其父母妻子也、莫不愛其田廬赀産也,上之人不以興作疲其筋力、不以刑法殘其體膚、不以征役散其父母妻子、不以誅求耗其田廬赀産,則凡民之所愛皆為其所有,民不幸而死猶不忍舍去,況舍去而死哉?為人上者誠能省刑罰、薄稅斂,不窮兵以黩武,不營作以勞人,則民鹹有樂生之願而無輕死之心,禍亂不作而君位永安、國祚無窮矣。
以上總論固本之道△蕃民之生 《周禮》:大司徒之職,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以佐王安擾邦國,以天下土地之圖周(遍也)知九州(揚、荊、豫、青、兖、雍、幽、冀、并也)之地域廣(橫也,東西為廣)輪(縱也,南北為輪)之數,辨其山(積石曰山)林(竹林曰林)、川(注渎曰川)澤(水鐘曰澤)、丘(土高曰丘)陵(大阜曰陵)、墳(水涯曰墳)衍(下平曰衍)、原(高平曰原)隰(下濕曰隰)之名物(十等之名與所生之物)。
又曰: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(謂十二分野之土各有所宜,辨其名謂白壤、黑墳之類,物謂所生之物),以相(占祝也)民宅而知其利害,以阜(猶盛也)人民,以蕃(蕃息也)鳥獸,以毓(育生也)草木,以任(就地所生,因民所能)土事,辨十有二壤(亦土也)之物而知其種,以教稼穑樹藝。
臣按:天地生人止于此數,天之所覆者雖無所不至,而地之所容者則有限焉,惟氣數之不齊而政治之異施,于是乎生民有盛有衰、生齒有多有寡焉。
是以為人上者必知其民之數以驗吾之政,又必有以知其地域之廣狹、長短以驗其民居之所容,辨其土地之寒暖燥濕以識其民性之所宜,察其民物之詳、審其利害之故,蕃鳥獸以為其衣食之資,毓草木以為其室器之用,别其土壤,教其稼穑,凡若此者無非以蕃民之生也。
民生既蕃,戶口必增,則國家之根本以固,元氣以壯,天下治而君位安矣。
大司徒以保息(謂安其民而使之蕃息)六養萬民,一曰慈幼(謂愛幼小),二曰養老(七十養于鄉),三曰振窮(闵其無告),四曰恤貧(助其不給),五曰寬疾(略其事任,保其正命),六曰安富(平其徭役,保其常産)。
李觏曰:“大司徒以保息六養萬民,六曰安富,謂平其徭役,不專取也。
孔子謂既庶矣富之,既富矣教之;管子言倉廪實知禮節,衣食足知榮辱。
然則民不富、倉廪不實、衣食不足而欲教以禮節,使民趨榮而避辱,難也。
田皆可耕,桑皆可蠶,材皆可饬,貨皆可通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