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三

關燈
豈待其彰著而後知之,當于事幾未形之時而圖之也。

    朽,腐也。

    朽索易絕,六馬易驚,朽索固非可以馭馬也,以喻其危懼可畏之甚,為人上者奈何而不敬乎?前既引禹之訓,言此則以己之不足恃、民之可畏者申結其義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此章言國以民為本,君之固結民心以敬為本。

    人君誠能以敬存心,兢兢業業以臨兆民,如以朽敗欲斷之索以馭夫并駕易驚之馬,惟恐其索之斷絕而馬之驚轶,以緻吾身之墜,惕然恒存此心以臨乎民,必不肯非法以虐之、非禮以困之,而使之得以安其身、保其命,以遂其仰事俯育之願,則有以固結其心而宗社奠安矣。

     《左傳》:襄公十四年,師曠侍于晉侯,論衛人出其君曰:“良君将賞善而刑淫(明良之君賞加于善人、刑加于淫人),養民如子,蓋之如天,容之如地,民奉其君愛之如父母,仰之如日月,敬之如神明,畏之如雷霆,其可出乎?夫君,神之主、民之望也。

    若困民之主,匮神(空匮其神)乏祀,百姓絕望,社稷無主,将安用之?”又曰:“天之愛民甚矣,豈其使一人肆于民上,以從其淫而棄天地之性?必不然矣。

    ” 臣按:《書》曰“惟天惠民,惟辟奉天”,君承天之命以治天之民,知天之心甚惠愛乎民也,則必養之如子,蓋之如天,容之如地,則民之奉其君亦将愛之如父母,仰之如日月,敬之如神明,畏之如雷霆矣。

    苟以一人肆于民上,以縱其淫虐而棄天地之性,豈天意哉? 哀公元年,陳逢滑對懷公曰:“臣聞國之興也以福,其亡也以禍。

    國之興也視民如傷,是其福也;其亡也以民為土芥,是其禍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國之所以為國者民而已,無民則無以為國矣。

    明聖之君知興國之福在愛民,則必省刑罰、薄稅斂、寬力役以為民造福,民之享福則是國之享福也。

    彼昏暴之君視民如土芥,凡所以禍之者無所不至,民既受禍矣國亦從之,無國則無君矣。

    國而無君,君而無身與家,人世之禍孰有大于是哉?推原所自,起于一念之不恤民也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桀纣之失天下也,失其民也。

    失其民者,失其心也。

    得天下有道,得其民斯得天下矣;得其民有道,得其心斯得民矣;得其心有道,所欲與之聚之,所惡勿施爾也。

    ” 朱熹曰:“民之所欲皆為緻之如聚斂然,民之所惡則勿施于民。

    晁錯所謂人情莫不欲壽,三王生之而不傷;人情莫不欲富,三王厚之而不困;人情莫不欲安,三王扶之而不危;人情莫不欲逸,三王節其力而不盡,此類之謂也。

    ” 張栻曰:“所欲與聚非惟壽富安逸之遂其志,用舍從違無不合其公願而後為得也。

    ” 又曰:“民之歸仁也,猶水之就下、獸之走圹(廣野也)也。

    故為淵(深水也)驅魚者獺(食魚獸)也,為叢(茂林也)驅爵(與雀同)者鹯(食雀鳥)也,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纣也。

    ” 朱熹曰:“民之所以歸乎此,以其所欲之在乎此也;民之所以去此,以其所欲在彼而所畏在此也。

    ” 張栻曰:“秦為漢驅,隋為唐驅。

    季世之君肆于民上,施施然自以為安,而不知其為人驅,哀哉!” 臣按:民心莫不有所欲,亦莫不有所惡,于所欲者則趨之,于所惡者則避之。

    人君知民之所欲者在仁則施仁之政以來之,所惡者在不仁則凡不仁之政一切不施焉。

    去其不仁而所施者無非仁,則有以得民之心,而民之歸之不啻如水就下、獸走圹矣。

    苟為不然,反其好惡之常,民心所欲者則不之施,而所施者皆其所不欲者也,如此,則失民之心矣。

    既失民心,民是以視其欲之所在而趨就之,則是吾為之驅之也。

    嗚呼,有天下國家者尚鑒諸此,其無為人驅民哉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得乎丘民而為天子,得乎天子為諸侯。

    ” 朱熹曰:“丘民,田野之民至微賤也,然得其心則天下歸之;天子,至尊貴也,而得其心者不過為諸侯耳。

    ” 張栻曰:“人君惟恃崇高之勢而忽下民之微,故肆其私欲、輕失人心以危其社稷,使其知民之貴、社稷次之而己不與焉,則必兢兢業業不敢自恃,惟懼其失之也,則民心得而社稷可保矣。

    是以明王畏其民而暗主使民畏己,畏其民者昌,使民畏己者亡。

    驕亢自居,民雖迫于勢而憚之,然其心日離,民心離之,是天命去之矣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天生民而立君以牧之,是君為民而立也。

    君無民則無以為國,而君又安能以一人之身而自為哉?此人君所以貴乎得民也。

    所謂得民者非謂得其土地生齒也,得其心也。

    得其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