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三

關燈
△固邦本 ▲總論固本之道 《易泰》之象曰:天地交,泰。

    後(君也)以财成天地之道,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。

     程頤曰:“天地交而陰陽和,則萬物茂遂,所以泰也。

    人君當體天地通泰之象,而以财成天地之道,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生民也。

    财成,謂體天地交泰之道而财制成其施為之方也。

    輔相天地之宜,天地通泰則萬物茂遂,人君體之而為法制,使民用天時、因地利,輔助化育之功,成其豐美之利也。

    如春氣發生萬物則為播植之法,秋氣成實萬物則為收斂之法,乃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輔助于民也。

    民之生必賴君上為之法制,以教率輔翼之,乃得遂其生養,是左右之也。

    ” 朱熹曰:“泰,通也。

    财成以制其過,輔相以補其不及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天地交而陰陽和,萬物遂其茂育者,天地所以為泰也。

    上下交而心志通,萬民遂其生育者,世道所以為泰也。

    世道之所以泰者何也?蓋由上之人于凡下之人心志之所欲、身命之所關、日用飲食之資、養生送死之具,所恃以為生生者無一而不得以通于上,上之人一一皆有以知其所以然,如此則順、如此則逆,如此則利、如此則害,于是量其可否折為中道,立為法制,定為品則,大過者則裁截成就之,不及者則輔翼相助之,所以然者無非左右乎生民而已。

    上之人左右乎民如此,民之心志無有不通達于上者矣,下之情通乎上亦猶地之氣通乎天,此世道所以為泰欤。

     《剝》(落也)之象曰:山附于地,剝。

    上(謂人君)以厚下安宅。

     程頤曰:“下者上之本,未有基本固而能剝者也。

    故上之剝必自下,下剝則上危矣。

    為人上者知理之如是,則安養人民以厚其本,乃所以安其居也。

    ” 朱熹曰:“厚下者乃所以安宅,如山附于地,惟其地厚,所以山安其居而不搖,人君厚下以得民,則其位亦安而不搖,猶所謂本固邦甯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山高出于地而反附着于地,猶君居民之上而反依附于民,何也?蓋君之所以為君者以其有民也,君而無民則君何所依以為君哉?為人上者誠知其所以為君而得以安其位者,由乎有民也,可不思所以厚民之生而使之得其安乎?民生安則君得所依附而其位安矣。

     《益》之彖曰:益(卦名),損上益下,民說(音悅)無疆(謂無窮極)。

     朱熹曰:“損上益下曰益,損下益上曰損,所以然者,蓋邦本厚則邦甯而君安,乃所以為益也,否則反是。

    ” 臣按:益之為言有所增加之謂也,今而無所增加而有損焉,乃謂之益何哉?有若對魯哀公之問曰:“百姓足,君孰與不足?百姓不足,君孰與足?”蓋深有得于《益》卦之義也。

     《大禹谟》曰:可愛非君,可畏非民,衆非元後何戴,後非衆罔與守邦。

    欽哉,慎乃有位,敬修其可願,四海困窮,天祿永終。

     朱熹曰:“可愛非君乎,可畏非民乎,衆非君則何所奉戴,君非民則誰與守邦。

    欽哉,言不可不敬也。

    可願猶孟子所謂可欲,凡可願欲者皆善也。

    人君當謹其所居之位,敬修其所可願欲者,苟有一毫之不善生于心、害于政,則民不得其所者多矣。

    四海之民至于困窮,則君之天祿一絕而不複續,豈不深可畏哉?此極言安危、存亡之戒以深警之。

    ” 臣按:人君至尊也,小民至卑也;人君至強也,小民至弱也。

    君之于民,欲生則生之,欲死則死之,是可畏者莫如君也,今舜之告禹乃曰“可畏非民”,何哉?籲,人君誠知民之真可畏,則必思所以養之安之,而不敢虐之苦之,而使之至于困窮矣。

    夫然,則天祿之奉在人君者豈不長可保哉? 《五子之歌》其一曰:皇(大也)祖(謂禹)有訓,民可近不可下,民惟邦本,本固邦甯。

     蔡沈曰:“此禹之訓也。

    君之與民,以勢而言則尊卑之分如霄壤之不侔,以情而言則相須以安猶身體之相資以生也。

    故勢疏則離、情親則合,以其親故謂之近,以其疏故謂之下,言其可親而不可疏之也。

    且民者國之本,本固而後國安,本既不固,則雖強如秦、富如隋,終亦滅亡而已矣。

    ” 臣按:“民惟邦本,本固邦甯”之言,萬世人君所當書于座隅以銘心刻骨者也。

     又曰:予(五子自稱)視天下,愚夫愚婦一能勝予,一人三失,怨豈在明,不見是圖。

    予臨兆民,凜乎若朽索之馭六馬,為人上者,奈何不敬。

     蔡沈曰:“君失人心則為獨夫,獨夫則愚夫愚婦一能勝我矣。

    三失者言所失衆也,民心怨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