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二

關燈
▲戒濫用之失 《易解》:六三,負且乘,緻寇至,貞吝。

     《大傳》曰:負也者小人之事也,乘也者君子之器也。

    小人而乘君子之器,盜思奪之矣;上慢下暴,盜思伐之矣。

     程頤曰:“六三陰柔居下之上,處非其位,猶小人宜在下,以負荷而且乘車,非其據也,必緻寇奪之至。

    雖使所為得正,亦可鄙吝也。

    小人而竊盛位,雖勉為正事而氣質卑下,本非在上之物,終可吝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人品有君子、小人之别,而其所事亦有君子、小人之異。

    人君用人當随其人品而使之各事其事,則君子、小人各止其所而無有非所據而據者矣。

    非惟君子、小人各安其心,而天下之人亦莫不安之矣。

    上下相安而無暴慢之失,君子而乘君子之器,小人而任小人之事,凡居尊貴之位者皆世所謂君子也,凡任卑賤之事者皆世所謂小人也。

    上不慢而下不暴,則孰敢萌非分之望也哉? 《鼎》:九四,鼎折足,覆公餗(鼎實也),其形渥(赧汗也),兇(形渥本義以為刑剭,謂重刑也)。

     子曰:“德薄而位尊,知小而謀大,力小而任重,鮮不及矣。

    《易》曰:‘鼎折足,覆公餗,其形渥,兇’,言不勝其任也。

    ” 程頤曰:“大臣之位,任天下之事者也。

    天下之事豈一人所能獨任,必當求天下之賢智與之葉力,得其人則天下之治可不勞而緻也,用非其人則敗國家之事、贻天下之患。

    陰柔小人不可用者也而用之,其不勝任而敗事,猶鼎之折足也。

    鼎折足則傾覆公上之餗,餗,鼎實也。

    居大臣之位,當天下之任,而所用非人至于覆敗,不勝其任,可羞愧之甚也。

    ” 朱震曰:“位欲當德,謀欲量知,任欲稱力,三者各得其實則利用而安身。

    小人志在于得而已,以人之國僥幸萬一,鮮不及禍,自古一敗塗地、殺身不足以塞其責者,本于不知義而已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先儒有言,古之人君必量力度德而後授之官,古之人臣亦必量力度德而後居其任,雖百工胥吏且猶不可,況大臣乎?為君不明于所擇,為臣不審于自擇,必至于亡身危主、誤國亂天下,皆由于不勝其任之故也。

    雖然,人臣不審于自擇,一身一家之禍爾,人君不明于所擇,則其禍豈止一人一家哉?上以覆祖宗千萬年之基業,下以戕生靈千萬人之身命。

    嗚呼!人君之任用大臣焉,可不量其德、詢其知、度其力而輕授之尊位、與之大謀、委之大任哉? 《書說命》曰:官不及私昵,惟其能;爵罔及惡德,惟其賢。

    呂祖謙曰:“官爵及私惡,非憲天聰明矣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天下治亂在乎庶官用人,惟其賢能則事得其理,人稱其官而天下于是乎治矣。

    官不用能,苟己所私昵者亦任之以官,爵不論德而人有惡德者亦畀之以爵,不複計其人之稱是官與否、其德之稱是爵與否,則庶事隳而名器濫矣,天下豈有不亂者哉? 《詩曹風候人》篇曰:彼候人(道路送迎賓客之官)兮,何(揭也)戈與礻殳(殳也),彼其(音記)之子,三百赤芾(冕服之鞸,三命赤芾)。

    維鹈(小鳥也)在梁,不濡其翼,彼其之子,不稱其服。

     朱熹曰:“此刺其君遠君子而近小人之詞。

    言彼候人而何戈與礻殳者宜也,彼其之子而三百赤芾何哉?”陳澔曰:“鹈鹕常入水中食魚,今乃在魚梁之上竊人之魚以自食,未嘗濡濕其翼,如小人居高位以竊祿而不稱其服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人品有高下,爵位有崇卑,人品之下者居卑位而執賤役,人品之高者居尊位而任大政,宜也。

    顧乃使卑賤之人衣尊貴之服、居清要之任,豈得為稱哉? 《論語》:哀公問曰:“何為則民服?”孔子對曰:“舉直錯(舍置也)諸枉則民服,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。

    ”程頤曰:“舉錯得義則民心服。

    ” 謝良佐曰:“好直而惡枉,天下之至情也。

    順之則服,逆之則去,必然之理也。

    然或無道以照之,則以直為枉、以枉為直者多矣,是以君子大居敬而貴窮理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人君任賢退不肖,所舉用者皆正直之士,所舍置者皆枉曲之人,則凡布為紀綱、施為政事者鹹順乎人情而不拂其性,而民無有不心服者矣。

    苟為不然,于其枉者則舉用之而于其直者反舍置焉,是謂好人之所惡、惡人之所好,非但不足以服人心,将由是而馴緻于禍亂也不難矣。

     漢文帝問上林尉諸禽獸簿,尉不能對,虎圈啬夫從旁代尉對甚悉,诏張釋之拜啬夫為上林令,釋之前曰:“陛下以周勃、張相如何如人也?”上曰:“長者。

    ”釋之曰:“此兩人言事曾不能出口,豈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給哉?且秦以任刀筆之吏,争亟疾苛察相高,其敝徒文具而無實,不聞其過,陵遲至于土崩。

    今陛下以啬夫口辯而超遷之,臣恐天下随風而靡,争為口辨而無其實。

    夫下之化上疾如影響,舉錯不可不審也。

    ”帝曰:“善。

    ”就車召使參乘,徐行問秦之敝,拜公共汽車令。

     臣按:古人論郭之所以亡以其善善而不能用、惡惡而不能去,文帝一聞釋之之言即不用啬夫,不徒善釋之之言,而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