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二
關燈
小
中
大
引之以同車,用為公共汽車令,可謂惡惡而能去、善善而能用矣。
且釋之欲言啬夫之辯給,先引周、張之謹讷,其《易》所謂納約自牖者夫。
臣于是非但見文帝聽言之易、用人之謹,而又且見漢世去古未遠,而其君臣相與之無間也。
後世人君于其臣,有事固未嘗問,問或不敢答,況敢于未言之先而設問以啟之乎? 文帝嘗夢欲上天不能,有一黃頭郎推上天,顧見其衣尻帶後穿,覺而之漸台,以夢中陰目求推者郎。
見鄧通其衣後穿夢中所見也,召問其名姓,姓鄧名通,鄧猶登也,于是賞賜通官至上大夫。
臣按:高宗夢帝赉傅說,蓋其精誠感通之極也。
後世人主無古帝王正心之學、好賢之誠而欲效其所為,安知非其心神昏惑瞀亂而邪氣得以乘間入之耶?文帝為漢令主,而以夢用鄧通,輕信寤寐恍忽之見、附會音訓偶合之文,其為盛德累也大矣。
武帝時,方士栾大敢為大言,處之不疑。
見上言曰:“臣常往來海上,見安期羨門之屬,曰黃金可成而河決可塞、不死之藥可得、仙人可緻也。
”乃拜大為五利将軍,既而入海求其師,上使人随驗,無所見而大妄言見其師,方又多不售(謂所言之方無驗),坐誣罔腰斬。
尹起莘曰:“武帝于方士始雖為其所罔,及所言不驗則亦往往取而戮之,如文成、少翁之類皆在所不赦,是又帝之明斷也。
” 臣按:将軍之号所以封拜武臣者,乃以施之矯誣誕妄之人,則夫被堅執銳者安得不解體哉?然五利之名非常秩也,特為之立此名耳且猶不可,況以公卿大夫顯然之秩位而加之此輩哉?尹氏謂武帝能誅栾大輩為明斷,臣竊以為斷則斷矣,未明也。
蓋明足以燭理則不惑,與其明斷之于後,又曷若明斷之于先哉?雖然,其視諸未用則信之而不疑,既用而無驗心悟其非,猶為之隐忍而遮護之惟恐人知焉者,則亦有間矣。
噫,此武帝所以為武也欤。
武帝欲侯寵姬李氏,乃拜其兄廣利為貳師将軍,發數萬人往伐宛,期至貳師城取善馬,故以為号。
司馬光曰:“武帝欲侯寵姬而使廣利将,意以為非有功不侯,不欲負高帝之約也。
然軍旅大事,國之安危、民之死生系焉,苟為不擇賢愚而授之,欲僥幸咫尺之功,藉以為名而私其所愛,蓋有見于封國無見于置将,謂之能守先帝之約,過矣。
” 臣按:國家列爵以待有功之臣,因其有是功而報授之以是爵也。
武帝欲侯寵姬之兄,乃使之立功以取侯爵,是豈帝王列爵賞功之初意哉? 光武即位,議選大司空而赤伏符曰“王梁主衛作玄武”,帝以野王衛之所徙,玄武水神之名,司空水土之官,于是擢梁為大司空,又欲以谶文用孫鹹行大司馬,衆不說,乃已。
臣按:符谶之書不出于唐虞三代,而起于哀平之世,皆虛僞之徒要世取資者所為也。
光武尊之比聖,凡事取決焉,其拜三公三人而二人取諸符谶,逮衆情觖望才減其一,而王梁尋坐罪廢,谶書果安在哉?先儒謂光武以英睿剛明之主,親見王莽尚奇怪而躬自蹈之,其為盛德之累亦豈小哉? 順帝初,聽中官得以養子襲爵,禦史張綱上書曰:“竊尋文明二帝德化尤盛,中官、常侍不過兩人,近幸賞賜裁滿數金,惜費重民,故家給人足。
而頃者以來,無功小人皆有官爵,非所以愛民重器、承天順道也。
” 胡寅曰:“茅土之封所以待功勳、建賢德而加諸刀鋸之賤,似續之任所以繼先祖、傳後來而責諸不父之家,且殘無罪之人,息生生之道,耗蠹财用,崇長禍階,一舉而六失并焉,有天下國家者可不深思而痛革之哉?” 臣按:古者以閹人給事内庭,以其無男女之欲、子孫之累故也,今既宮之而又使之得以養子襲其爵,又何若勿絕其世而隻用士人哉?我聖祖于内臣别立官稱而與外諸司不同,其慮一何深且遠哉? 靈帝時,市賈小民有相聚為宣陵孝子者數十人,诏皆除太子舍人。
帝好文學,自造《皇羲篇》五十章,引諸生能為文賦者并待制鴻都門下,後諸為尺牍及工書鳥篆者皆加引召,遂至數十人。
樂松等多引無行趣勢之徒置其間,喜陳闾裡小事,帝甚說之,待以不次之位。
蔡邕上封事曰:“古者取士必使諸侯歲貢,孝武之世郡舉孝廉,又有賢良文學之選,于是名臣輩出,文武并興,漢之得人數路而已。
夫書畫、辭賦,才之小者,匡國治政未有其能,陛下遊意篇章,聊代博奕,非以為教化取士之本,而諸生競利,作者鼎沸,連偶俗語有類俳優,或竊成文虛冒名氏,皆見拜擢,難複收改,但不可複使治民及在州郡。
昔孝宣會諸儒于石渠,章帝集學士于白虎,通經釋義,其事優大文武之道,所宜從之。
宣陵孝子虛僞小人,本非骨肉,群聚山陵,假名稱孝,義無所依,至有奸軌之人通容其中,太子官屬宜搜選令德,豈有但取丘墓兇醜之人,其為不祥莫大焉。
宜遣歸田裡,以明詐僞。
” 臣按:人君好尚不可不謹,一有所偏嗜而為小人所窺伺,彼欲竊吾之爵祿以為終身富貴之資,凡有可乘之間無所不至
且釋之欲言啬夫之辯給,先引周、張之謹讷,其《易》所謂納約自牖者夫。
臣于是非但見文帝聽言之易、用人之謹,而又且見漢世去古未遠,而其君臣相與之無間也。
後世人君于其臣,有事固未嘗問,問或不敢答,況敢于未言之先而設問以啟之乎? 文帝嘗夢欲上天不能,有一黃頭郎推上天,顧見其衣尻帶後穿,覺而之漸台,以夢中陰目求推者郎。
見鄧通其衣後穿夢中所見也,召問其名姓,姓鄧名通,鄧猶登也,于是賞賜通官至上大夫。
臣按:高宗夢帝赉傅說,蓋其精誠感通之極也。
後世人主無古帝王正心之學、好賢之誠而欲效其所為,安知非其心神昏惑瞀亂而邪氣得以乘間入之耶?文帝為漢令主,而以夢用鄧通,輕信寤寐恍忽之見、附會音訓偶合之文,其為盛德累也大矣。
武帝時,方士栾大敢為大言,處之不疑。
見上言曰:“臣常往來海上,見安期羨門之屬,曰黃金可成而河決可塞、不死之藥可得、仙人可緻也。
”乃拜大為五利将軍,既而入海求其師,上使人随驗,無所見而大妄言見其師,方又多不售(謂所言之方無驗),坐誣罔腰斬。
尹起莘曰:“武帝于方士始雖為其所罔,及所言不驗則亦往往取而戮之,如文成、少翁之類皆在所不赦,是又帝之明斷也。
” 臣按:将軍之号所以封拜武臣者,乃以施之矯誣誕妄之人,則夫被堅執銳者安得不解體哉?然五利之名非常秩也,特為之立此名耳且猶不可,況以公卿大夫顯然之秩位而加之此輩哉?尹氏謂武帝能誅栾大輩為明斷,臣竊以為斷則斷矣,未明也。
蓋明足以燭理則不惑,與其明斷之于後,又曷若明斷之于先哉?雖然,其視諸未用則信之而不疑,既用而無驗心悟其非,猶為之隐忍而遮護之惟恐人知焉者,則亦有間矣。
噫,此武帝所以為武也欤。
武帝欲侯寵姬李氏,乃拜其兄廣利為貳師将軍,發數萬人往伐宛,期至貳師城取善馬,故以為号。
司馬光曰:“武帝欲侯寵姬而使廣利将,意以為非有功不侯,不欲負高帝之約也。
然軍旅大事,國之安危、民之死生系焉,苟為不擇賢愚而授之,欲僥幸咫尺之功,藉以為名而私其所愛,蓋有見于封國無見于置将,謂之能守先帝之約,過矣。
” 臣按:國家列爵以待有功之臣,因其有是功而報授之以是爵也。
武帝欲侯寵姬之兄,乃使之立功以取侯爵,是豈帝王列爵賞功之初意哉? 光武即位,議選大司空而赤伏符曰“王梁主衛作玄武”,帝以野王衛之所徙,玄武水神之名,司空水土之官,于是擢梁為大司空,又欲以谶文用孫鹹行大司馬,衆不說,乃已。
臣按:符谶之書不出于唐虞三代,而起于哀平之世,皆虛僞之徒要世取資者所為也。
光武尊之比聖,凡事取決焉,其拜三公三人而二人取諸符谶,逮衆情觖望才減其一,而王梁尋坐罪廢,谶書果安在哉?先儒謂光武以英睿剛明之主,親見王莽尚奇怪而躬自蹈之,其為盛德之累亦豈小哉? 順帝初,聽中官得以養子襲爵,禦史張綱上書曰:“竊尋文明二帝德化尤盛,中官、常侍不過兩人,近幸賞賜裁滿數金,惜費重民,故家給人足。
而頃者以來,無功小人皆有官爵,非所以愛民重器、承天順道也。
” 胡寅曰:“茅土之封所以待功勳、建賢德而加諸刀鋸之賤,似續之任所以繼先祖、傳後來而責諸不父之家,且殘無罪之人,息生生之道,耗蠹财用,崇長禍階,一舉而六失并焉,有天下國家者可不深思而痛革之哉?” 臣按:古者以閹人給事内庭,以其無男女之欲、子孫之累故也,今既宮之而又使之得以養子襲其爵,又何若勿絕其世而隻用士人哉?我聖祖于内臣别立官稱而與外諸司不同,其慮一何深且遠哉? 靈帝時,市賈小民有相聚為宣陵孝子者數十人,诏皆除太子舍人。
帝好文學,自造《皇羲篇》五十章,引諸生能為文賦者并待制鴻都門下,後諸為尺牍及工書鳥篆者皆加引召,遂至數十人。
樂松等多引無行趣勢之徒置其間,喜陳闾裡小事,帝甚說之,待以不次之位。
蔡邕上封事曰:“古者取士必使諸侯歲貢,孝武之世郡舉孝廉,又有賢良文學之選,于是名臣輩出,文武并興,漢之得人數路而已。
夫書畫、辭賦,才之小者,匡國治政未有其能,陛下遊意篇章,聊代博奕,非以為教化取士之本,而諸生競利,作者鼎沸,連偶俗語有類俳優,或竊成文虛冒名氏,皆見拜擢,難複收改,但不可複使治民及在州郡。
昔孝宣會諸儒于石渠,章帝集學士于白虎,通經釋義,其事優大文武之道,所宜從之。
宣陵孝子虛僞小人,本非骨肉,群聚山陵,假名稱孝,義無所依,至有奸軌之人通容其中,太子官屬宜搜選令德,豈有但取丘墓兇醜之人,其為不祥莫大焉。
宜遣歸田裡,以明詐僞。
” 臣按:人君好尚不可不謹,一有所偏嗜而為小人所窺伺,彼欲竊吾之爵祿以為終身富貴之資,凡有可乘之間無所不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