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九

關燈
外,以文取士所以叩諸外而質其中之蘊也,言而不度則何觀焉?迩來文格日失其舊,各出新意相勝為奇,朝廷屢下诏書戒饬,學者樂于放逸,罕能自還。

    ” 嘉祐二年,親試舉人,凡與殿試者始免黜落。

    時進士習為奇僻,鈎章棘句,浸失渾厚,歐陽修知貢舉,痛裁抑之,澆薄之士不預選者多毀修,然自是文體亦少變。

     臣按:文章關氣運之盛衰,而科場之文為甚。

    蓋科場之文乃一世所尚者,上以此取人以為一代輔治之具,下以此為業以為一生進用之階,非徒取其能文而已。

    蓋将因其文以叩其人心之所蘊、才之所能、識之所及,由是用之,将藉之以輔君澤民、修政立事,不苟然也。

    昔朱熹嘗與其門人言及科舉文字之弊,熹歎曰:“最可憂者不是說文字不好,這事大關世變。

    東晉之末,其文一切含胡,是非都沒理會。

    夫東晉未以文取士,所謂文者出于衆人之私作,未必人人同也,其禍且至于不可支持,況科舉之文乃國之所以取士,士之所以為業者,其所關系豈不益大哉?苟非在上屢頒戒饬之诏、慎擇主試之人,示之以趨向之方,付之以斡旋之柄,則文辭日流于卑弱而國勢随之矣。

    ”嗚呼,可不念哉。

     英宗以間歲貢士法不便,诏禮部三歲一貢舉。

    臣按:此即成周三年一大比之制,自是遂為常制,至今日行之。

     神宗時,王安石告其君曰:“今人才乏少,且其學術不一,異論紛然,不能一道德故也。

    一道德則修學校,欲修學校則貢舉法不可不變,若謂此科常多得人,自緣仕進别無他路,其間不容無賢爾。

    今以少壯時正當講求天下正理,乃閉門學作詩賦,及其入官,世事皆所不習,此科法敗壞人才,緻不如古。

    ”既而言者又謂古之取士皆本學校,道德一于上,習俗成于下,其人才皆足以有為于世。

    今欲追複古制則患于無漸,宜除去聲韻對偶之文,使學者專意經術。

    于是改法,罷詩賦、帖經、墨義,士各占《易》《詩》《書》《周禮》《禮記》兼《論語》《孟子》,中書撰大義式頒行,試義者須通經有文采乃為中格,不但如明經、墨義粗解章句而已。

     臣按:此後世經義之始。

    前此所謂明經者,試其墨書帖義,但取其記誦而已,未嘗考其義理、求其文采也。

    王安石為人固無足取,及其自作三經,專用己說,欲以此一天下士子使之遵己,固無是理,然其所制經義之式至今用之以取士,有百世不可改者,是固不可以人廢言也。

    及其所謂士當少壯時“正當講求天下正理,乃閉門學作詩賦,及其入官,世事皆所不習”,切中今世學者習科舉之弊。

    今世舉子所習者雖是五經、濂洛之言,然多不本之義理、發以文采,徒綴緝敷演以應主司之試焉耳。

    名雖正理,其實與前代所習之詩賦無大相遠也。

    欲革其弊,在擇師儒之官,必得人如胡瑗者以教國學,慎主司之選,必得人如歐陽修者以主文柄,則士皆務實用以為學、本義理以為文,而不為無益之空言矣。

    他日出而為國家用,其為補益蓋亦不小。

     熙甯三年,親試進士,始專以策,定着限以千字。

     臣按:殿廷試士始于唐武後時,宋初沿之,然皆試以詩賦,至是神宗始試以策,至今用之。

    方是時,蘇轼為編排官,見一時舉人所試策多阿谀順旨,乃拟一道以進,大略謂科場之文,風俗所系,所收者天下莫不以為法,所棄者天下莫不以為戒,今始以策取士,而士之在甲科者多以谄谀得之,天下觀望,誰敢不然?風俗一變,不可複返,正人衰微則國随之。

    噫,觀轼茲言,則知朝廷以言試士雖若虛文,而一時人心之邪正、國勢之興衰實關于此,識治體者不可不加之意。

     理宗禦筆付知貢舉杜範曰:“朕爰簡儒彥,俾典文衡,凡爾攸司,宜鑒舊弊。

    一取一舍,惟公惟明,經學欲其深純,詞章欲其典則,言惟合理,策必濟時,毋以穿鑿綴緝為能,毋以浮薄險怪為尚。

    參稽互考,優劣自分,庶使賢俊畢登,以副朕新美治功之意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宋朝文弊至理宗時極矣,每遇大比,帝辄下诏崇雅黜浮,蓋有以見夫士習之美惡形于文辭之浮雅,文辭之浮雅而實有關于氣化之盛衰也。

    蘇轼告神宗曰:“願陛下明诏有司,試之以實學,博通經史者雖樸不廢,稍涉浮誕者雖工必黜,則風俗稍厚,學術近正,庶幾得忠實之士,不至蹈衰季之風。

    ”臣于今日亦然。

     朱熹作貢舉私議曰:“古者學校選舉之法,始于鄉黨而達于國都,教之以德行道藝而興其賢者、能者。

    蓋其所以居之者無異處,所以官之者無異術,所以取之者無異路,是以士有定志而無他慕,早夜孜孜,惟懼德業之不修而不憂爵祿之未至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古者大學之教,以格物緻知為先,而其考校之法,又以九年知類通達、強立不反為大成。

    蓋天下之事皆學者所當知,而其理之載于經者則各有所主也,今治經者類皆舍其所難而就其所易,僅窮其一而不及其餘,若諸子之學同出于聖人、諸史則該古今興亡治亂得失之變,皆不可阙者,而學者豈能一旦盡通?若合所當讀之書而分之以年,試義各二道,諸經皆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