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八
關燈
小
中
大
天子曰必行,谏官曰必不可行,立殿陛之間與天子争是非者,谏官也。
”司馬光曰:“古者谏無官,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無不得谏者。
漢興以來始置官,以天下之政、四海之衆,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,其為任亦重矣。
” 臣按:今世谏官雖無定職,然祖宗設立六科,實以言責付之,凡内而百司、外而藩郡,應有封章無有不經由者,矧列署内廷、侍班殿陛,日近清光,咫尺天顔,上無所于屬,下有所分理,歐陽修所謂“争是非于殿陛之間”。
今雖無此比,至于司馬光所謂“天下之政、四海之衆,得失利病萃于一官”,則今猶古也。
然則是職也亦豈易得其人哉?必如光所謂擇言事官當以三事為先,第一不愛富貴,次則重惜名節,次則曉知治體。
必得如是之人以居谏官,則上而君德必有所助,下而朝政必無所缺矣。
(以上谏官) 蔡襄告其君(仁宗)曰:“任谏非難,聽谏為難;聽谏非難,用谏為難。
陛下深憂政教未孚、賞罰未明,群臣之邪正未分、四方之利害未究,故增耳目之官以廣言路,群邪惡之必有禦之之說,不過曰某人也好名也、好進也、彰君過也,或進此說正是邪人欲蔽天聰,不可不察焉。
” 臣按:自古小人欲蔽人主之聰明,恐其耳目之官攻己過、發己私不得久安其位者,必假此三說以诳惑其君。
其君不明,或信其說,以至于屏棄正言、疏遠正人以馴緻于危亡之地者多矣。
聽言者盍反思曰彼之言當欤否欤?己之過有欤無欤?彼之言果當,用之而有益于國,則其得敢言之名、進顯要之位乃所固有者也,豈謂好哉?己之過果有焉,因之而不陷于惡,則彼有進忠之益而我有從谏之美,乃所謂善補過也,豈謂彰哉?以是而反求于心,則知其言真有益于己,雖無益焉亦未必有損也。
為人上者惟恐其臣之不好名、不好進,吾不得以聞其過而改之耳,尚何咎之有哉? 蘇轼言于其君(神宗)曰:“宋朝自建隆以來未嘗罪一言者,縱有薄責,旋即超升,許以風聞而無官長,言及乘輿則天子改容,事關廊廟則宰相待罪,故仁宗之世,議者譏宰相但奉行台谏風旨而已。
聖人深意流俗,豈知擢用台谏固未必皆賢,所言亦未必皆是,然須養其銳氣而借之重權者,豈徒然哉?将以折奸臣之萌而救内重之弊也。
夫奸臣之始,以台谏折之而有餘;及其既成,以幹戈取之而不足。
今法令嚴密,朝廷清明,所謂奸臣萬無此理,然而養貓以去鼠,不以無鼠而養不捕之貓,蓄狗以防盜,不以無盜而蓄不吠之狗。
陛下得不上念祖宗設此官之意,下為子孫萬世之防,朝廷紀綱孰大于此。
紀綱一廢,何事不生?孔子曰:‘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?其未得之也患得之,既得之患失之,苟患失之,無所不至矣。
’臣始讀此書疑其太過,以為鄙夫之患失不過備位以苟容,及觀李斯憂蒙恬之奪其權則立二世以亡秦,盧杞憂懷光之數其惡則誤德宗以再亂其心,本生于患失,其禍乃至于喪邦,孔子之言良不為過。
是以知、為國者平居必有亡軀犯顔之士,則臨難庶幾有徇義守死之臣。
若平居尚不能一言,則臨難何以責其死節?人臣苟皆如此,言無不同,意無不合,更唱疊和,何者非賢,萬一有小人居其間,則人主何緣知覺,天下豈不殆哉?臣所謂存紀綱者,此之謂也。
” 臣按:蘇轼此言以為朝廷之紀綱專在于台谏,蓋有見之言也。
有志立紀綱以正朝廷安天下者,尚念之哉。
呂祖謙曰:“天子以一身之微處法宮之邃,百僚之邪正、吾躬之得失皆奚自而察之,于是設為耳目之官以司風憲之任,故一人不必用其聰、恃其明,舉天下之事無不聞而見之。
漢宣之時,蕭望之遷谏議出補郡守,則亦民之師帥,非不美也,望之上疏且以出谏官以補郡守,所謂憂其末而忘其本。
蓋朝無诤臣則不知過,以是知台谏之選不容少緩。
” 臣按:台谏之任非素禀剛正者未易居也,然人臣之禀性剛正者恒少,間有一二,或讷于言辭,或短于章疏,求其稱是任者蓋甚難也。
幸而得其人,又使不得久居其位而遷之于外,此望之所以有憂末忘本之論也。
雖然,為官擇人遷而用之固猶可也,不幸而有奸邪小人處乎當道,惡其剛正不隐或至發己之陰私,假遷除以去之亦或有矣,有志于求谏者不可不知。
(以上總論台谏) 以上論重台谏之任
”司馬光曰:“古者谏無官,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無不得谏者。
漢興以來始置官,以天下之政、四海之衆,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,其為任亦重矣。
” 臣按:今世谏官雖無定職,然祖宗設立六科,實以言責付之,凡内而百司、外而藩郡,應有封章無有不經由者,矧列署内廷、侍班殿陛,日近清光,咫尺天顔,上無所于屬,下有所分理,歐陽修所謂“争是非于殿陛之間”。
今雖無此比,至于司馬光所謂“天下之政、四海之衆,得失利病萃于一官”,則今猶古也。
然則是職也亦豈易得其人哉?必如光所謂擇言事官當以三事為先,第一不愛富貴,次則重惜名節,次則曉知治體。
必得如是之人以居谏官,則上而君德必有所助,下而朝政必無所缺矣。
(以上谏官) 蔡襄告其君(仁宗)曰:“任谏非難,聽谏為難;聽谏非難,用谏為難。
陛下深憂政教未孚、賞罰未明,群臣之邪正未分、四方之利害未究,故增耳目之官以廣言路,群邪惡之必有禦之之說,不過曰某人也好名也、好進也、彰君過也,或進此說正是邪人欲蔽天聰,不可不察焉。
” 臣按:自古小人欲蔽人主之聰明,恐其耳目之官攻己過、發己私不得久安其位者,必假此三說以诳惑其君。
其君不明,或信其說,以至于屏棄正言、疏遠正人以馴緻于危亡之地者多矣。
聽言者盍反思曰彼之言當欤否欤?己之過有欤無欤?彼之言果當,用之而有益于國,則其得敢言之名、進顯要之位乃所固有者也,豈謂好哉?己之過果有焉,因之而不陷于惡,則彼有進忠之益而我有從谏之美,乃所謂善補過也,豈謂彰哉?以是而反求于心,則知其言真有益于己,雖無益焉亦未必有損也。
為人上者惟恐其臣之不好名、不好進,吾不得以聞其過而改之耳,尚何咎之有哉? 蘇轼言于其君(神宗)曰:“宋朝自建隆以來未嘗罪一言者,縱有薄責,旋即超升,許以風聞而無官長,言及乘輿則天子改容,事關廊廟則宰相待罪,故仁宗之世,議者譏宰相但奉行台谏風旨而已。
聖人深意流俗,豈知擢用台谏固未必皆賢,所言亦未必皆是,然須養其銳氣而借之重權者,豈徒然哉?将以折奸臣之萌而救内重之弊也。
夫奸臣之始,以台谏折之而有餘;及其既成,以幹戈取之而不足。
今法令嚴密,朝廷清明,所謂奸臣萬無此理,然而養貓以去鼠,不以無鼠而養不捕之貓,蓄狗以防盜,不以無盜而蓄不吠之狗。
陛下得不上念祖宗設此官之意,下為子孫萬世之防,朝廷紀綱孰大于此。
紀綱一廢,何事不生?孔子曰:‘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?其未得之也患得之,既得之患失之,苟患失之,無所不至矣。
’臣始讀此書疑其太過,以為鄙夫之患失不過備位以苟容,及觀李斯憂蒙恬之奪其權則立二世以亡秦,盧杞憂懷光之數其惡則誤德宗以再亂其心,本生于患失,其禍乃至于喪邦,孔子之言良不為過。
是以知、為國者平居必有亡軀犯顔之士,則臨難庶幾有徇義守死之臣。
若平居尚不能一言,則臨難何以責其死節?人臣苟皆如此,言無不同,意無不合,更唱疊和,何者非賢,萬一有小人居其間,則人主何緣知覺,天下豈不殆哉?臣所謂存紀綱者,此之謂也。
” 臣按:蘇轼此言以為朝廷之紀綱專在于台谏,蓋有見之言也。
有志立紀綱以正朝廷安天下者,尚念之哉。
呂祖謙曰:“天子以一身之微處法宮之邃,百僚之邪正、吾躬之得失皆奚自而察之,于是設為耳目之官以司風憲之任,故一人不必用其聰、恃其明,舉天下之事無不聞而見之。
漢宣之時,蕭望之遷谏議出補郡守,則亦民之師帥,非不美也,望之上疏且以出谏官以補郡守,所謂憂其末而忘其本。
蓋朝無诤臣則不知過,以是知台谏之選不容少緩。
” 臣按:台谏之任非素禀剛正者未易居也,然人臣之禀性剛正者恒少,間有一二,或讷于言辭,或短于章疏,求其稱是任者蓋甚難也。
幸而得其人,又使不得久居其位而遷之于外,此望之所以有憂末忘本之論也。
雖然,為官擇人遷而用之固猶可也,不幸而有奸邪小人處乎當道,惡其剛正不隐或至發己之陰私,假遷除以去之亦或有矣,有志于求谏者不可不知。
(以上總論台谏) 以上論重台谏之任